扫码手机阅读

太平洋战争

作者:喜欢读书的阿兴哥 | 分类: | 字数:35.6万

第3章 第三次中东战争

书名:太平洋战争 作者:喜欢读书的阿兴哥 字数:4674 更新时间:2024-11-02 02:43:30

1950年代,英法退出中东舞台,美苏趁虚而入,不断扩大各自的影响力.彼时的中东国家,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是得到美国财政和军事支持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家,有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美国之所以出钱出力搞这个组织,意在拉拢中东国家围堵苏联,另一方是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

1954年,纳塞尔出任埃及总统后,为了搞经济建设和军事改革,曾一度向美国求援。美国当时有意拉拢埃及,但又不愿意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权衡再三,美国便提出了很苛刻的“入伙”条件,即美国可以提供资金援助,但前提是埃及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抑制苏联南下,并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对此,纳塞尔断然拒绝,随后倒向了苏联。

1956年7月,出于报复美国撤销贷款承诺,纳塞尔立即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其收入填补资金短缺,这惹得英法恼羞成怒,遂纠集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战争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埃及在军事上输的是一塌糊涂,但政治上赢麻了,一举奠定了阿拉伯世界首领地位的合法性。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苏联加强了与埃及的合作。赫鲁晓夫不仅大手一挥,补充了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全部武器损失,还派出一千多位工程师和百亿资金,向埃及援建了70多项工程建设。这其中最着名的项目便是阿斯旺大坝。

1956年至1964年间,堪称是埃及与苏联的蜜月期。埃及需要什么,苏联就给什么?然而,在蜜月的背后,苏埃两国的关系,却是貌合神离。究其原因,是纳赛尔与苏联领导人的诉求并不相同。

二战后的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一场政变,就轻松完成了新旧政权的更迭。埃及就是如此。纳塞尔在领导革命势力推翻法鲁克王朝期间,几乎没有遇到阻碍,很轻松的就实现了改朝换代。

这样的革命,有好的一面,如国家可以最快速度恢复秩序,百姓不用遭受战火,但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得国太易”,新的国家机器缺乏一个重塑夯实的基础。

就拿埃及来说,由于改朝换代的速度太快,纳塞尔可以说是毫无准备,毫无基础就被推上了高位。

在这种情况下,纳塞尔要想带领埃及实现现代化,领导阿拉伯世界打败以色列,他就必须妥协,找一个国内、国外各派势力都能接受的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本盘,而这个团结统一的主义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埃及内部得以稳定.纳塞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如日中天,出现了很多在今天的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一幕。

比如,1958年,当叙利亚和也门陷入内乱时,两国革命势力想到的解决方法,居然就是请纳塞尔来当自己国家的老大,以阿拉伯世界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主义有他存在的道理。

但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宣扬民族主义,就是妥妥的造反行为。一个主张民族主义。一个反对。如此一来,就使得苏联在与埃及合作的过程中,经常是自说自话.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跨过轴子,压根儿就聊不到一块儿去,纳塞尔不接受苏联的摆布。

1964年之前,赫鲁晓夫奉行“不是我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外交理念。基于此,苏联和埃及尽管私下不和,但矛盾没有公开。

可是到了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勋宗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与埃及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勋宗这个人,唯我独尊,崇尚“霸权”理念,希望找个机会,在埃及驻军,建立军事基地,彻底控制埃及。很快,勋宗心心念念的机会就来了。

1964年,叙利亚、约旦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也就是新闻中经常提到的“法塔赫”,在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决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对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支持,而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同年11月,以色列派出空军轰炸了约旦河上游,叙利亚和约旦判断,强行实施计划,必然会引起战争,

便放弃了该项计划。不过放弃不等于认怂。

1965年1月,在叙利亚的支持下,“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开始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打响了巴勒斯坦人武装反对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

对于法塔赫发动的袭击,纳塞尔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法塔赫由叙利亚在幕后扶持,无论袭击成果如何,都与埃及无关。另一方面,埃及的军事改革还没有完成,纳塞尔推算,至少还要等五年,埃军才有能力与以色列兵戎相见。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当时的纳塞尔为了不刺激以色列,采取了谨慎策略,尽可能的避免爆发战争,应该说,这是明智之举。

然而,就在纳塞尔踩刹车时,叙利亚国内发生政变,贾迪德和哈菲兹阿萨德掌握了叙利亚的统治权,这两人都是激进派。

第3章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6年7月,在叙利亚方面的公开支持下,法塔赫对以色列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袭击。一时间,以色列人员伤亡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很愤怒,声称要报复,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叙利亚自知无力单挑以色列,于是开始向埃及求助,此举,相当于把纳塞尔“架在火上烤”,支持吧,意味着埃及也会面临以色列的报复,不支持吧,外界又批评见死不救。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地位必然会受影响。

思来想去,为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纳塞尔只好与叙利亚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按照协定规定,一旦以色列进攻其中一国,另一国必须予以支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叙利亚的问题刚刚解决,约旦又开始作妖,虽然都是阿拉伯国家,但埃及与约旦的政体不同,埃及是共和制,约旦是君主制。

自从埃及革命后,约旦、沙特等国就对埃及采取敌视政策,生怕革命之火烧到自家。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军队袭击了约旦萨穆村的游击队基地,给游击队造成了74人伤亡的损失。事发后,约旦媒体大肆宣传,不是骂以色列,而是针对埃及,说巴勒斯坦人民正在流血,可纳塞尔领导的埃及却无所事事,不敢出头。当这种拱火言论传到埃及国内后,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埃及民众群情激愤,要求纳塞尔必须有所行动。无奈之下,纳塞尔只得顺应民意,出兵西奈半岛,接管了位于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

1967年5月,见袭击事件没完没了。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再次放出狠话:说为了杜绝袭击事件的发生,除了对叙利亚行使武力之外别无他法。

5月10日,勃列日涅夫和苏联国防部长格列齐科顺水推舟,制造了一个假情报,称有确切情报证明,以色列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攻打叙利亚,消息一出,艾希科尔慌了,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引发如此大的反应。

实际上,以色列并不希望开战,因为美国此时正陷入越战泥潭,以色列担心美国不能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为此,以色列方面再三要求苏联大使到现场调查,澄清以色列并未集结兵力,但遭到苏联大使拒绝,苏联仿佛铁了心的就想让这场战争打起来,在得到苏联的假消息后,纳塞尔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但在民意的裹挟下,他已经没有退路,这仗不想打,也得打了。

5月22日,纳塞尔下令,封闭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峡,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之所以同意与埃及议和有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埃及不得封锁蒂朗海峡。现在埃及公然毁约,其意图再明显不过,为了掌握主动权,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

从1957年开始,以色列就在为接下来必然还要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做准备。经过十年发展,以军已由10万人扩充至25万人,拥有1000辆坦克,1500辆装甲车和290架飞机。

5月27日,见以色列要动武,约旦也不敢再拱火了。三天后,埃及与约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商定一旦战争爆发,两家一起出兵,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以色列,约旦决定参战后,阿拉伯联军兵力达到32.8万,拥有2300辆坦克、900多架飞机。但是,阿拉伯联军兵力分散,首尾难以兼顾,以军可以攥紧拳头,逐个击破。

1967年6月3日,以色列放出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纳塞尔。纳塞尔以为,战争不会爆发,对以军接下来的突袭缺乏防备。

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全员出动,首先轰炸了埃及境内的10个机场。由于埃及的时区比以色列晚一个小时,以军战机出动时,埃及那边还在忙着进行夜班与早班的交接工作。因而这次轰炸,让埃及空军猝不及防,190架飞机还没有起飞,就被击毁在机库里,另有100多架战机在战斗中被毁。

这些战机是埃及花10年时间攒下来的,结果仅一个上午就被以土打回原形,轰炸了埃及后,以色列军又马不停蹄转头去突袭约旦和叙利亚,当天下午,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一天的轰炸,阿拉伯国家损失战机440架,以军仅有二十多架飞机被击落,在空袭后的半小时,以军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向西奈半岛发起大举进攻,按照约定,约旦出兵支援,并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炮击,以军则向两个方向同时挥拳,不仅横扫西奈半岛的埃军5个师,还痛击了4万约旦军队,。

6月6日,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被迫撤到东岸。当日深夜,以军地面部队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攻击。

6月7日上午,以军推进到犹太教中着名的哭墙脚下,约旦兵败如山倒,向联合国发出停战申请,以色列同意停火,但停火前,以军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的全部地区。

6月8日,以军攻至苏伊士运河西岸,原本作为埃及内河的苏伊士运河,成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界河。同一天,以色列将矛头指向叙利亚,决心拿下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条狭长山地,这里居高临下,还有一条公路可以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如果戈兰高地被以色列拿下,大马士革的一举一动,就都在以军的监控之下了。

为了拿下这处战略要地,以色列在叙利亚已经宣布停火的情况下,还是发动了攻击。经过一天战斗,以军轻松控制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

6月10日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宣布停火。叙利亚丢掉戈兰高地后,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不讲武德,但没有下文。时至今日,戈兰高地依旧被以色列控制着,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突袭到宣布停火,仅用六天时间,便拿下6.5万平方公里土地而结束,这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闪击战,让阿拉伯世界颜面尽失,也让纳塞尔陷入了其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6月10日,纳塞尔在广播中宣布,接受安理会通过的停火协议。事后,鉴于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控制埃及主要的产油区,苏伊士运河也关闭,导致埃及外汇收入锐减的不利局面。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归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埃及等国的领土,但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决议,以色列也拒绝归还土地。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支持以色列。

为此,埃及与美国断交。随着埃及与美国彻底撕破脸,纳塞尔再想重整旗鼓,也只能依靠苏联了。勃列日涅夫同意继续援助埃及,但条件是苏军必须在埃及建立军事基地,纳塞尔没有选择余地,只好接受。很快,大批苏联援助的先进装备交付埃军。但随之而来的是2万苏联军事人员和顾问。

至此,埃军中遍布苏联顾问,武器也由苏联顾问控制。埃及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权,几乎沦为苏联的卫星国,这让纳塞尔的威望大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也不复存在。

1970年9月28日,纳塞尔去世。10月,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早在担任副总统时,萨达特就不信任苏联。但为了获得援助,他又必须虚与委蛇。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萨达特很纠结,继续与以色列敌对,显然不利于埃及发展。但与以色列讲和,别说阿拉伯世界不答应,他也无法向埃及民众交代。

而更尴尬的是,以色列极度蔑视,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阿拉伯世界,对萨达特的和平提议,不屑一顾。面对这种情况,萨达特决心以战求和,用一场胜利迫使以色列坐下来谈判,于是,接下来就有了第四次中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