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太平洋战争

作者:喜欢读书的阿兴哥 | 分类: | 字数:35.6万

第1章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起因

书名:太平洋战争 作者:喜欢读书的阿兴哥 字数:4081 更新时间:2024-11-02 02:43:30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爆发初期,日本陆军对于该不该向华北增兵产生了分歧。其中一派以石原莞尔为代表,这些人认为,中国关内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且缺乏日本所需要的石油、橡胶、钢铁等资源,如果全面侵华,很可能得不偿失,与其做赔本买卖,不如专心经营中国东北,待积蓄实力后,再寻机对关内步步蚕食。

应该说,石原这类“蚕食派”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如果日本的侵华策略真的按照他的计划实施,历史很可能会改变。

不过,当时日本高层的多数派是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人为代表的“扩大派”。这一派人认为小打小闹没意思,应该趁机对中国进行致命一击,迫使国民政府割让华北。即便拿不下华北,也要迫使中国承认伪满的法律地位。

7月9日,鉴于军部意见不统一,日本裕仁天皇召见了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当时裕仁打心底里其实不想扩大战争,一来他很清楚这是一次赌博,万一赌输了怎么办?二来苏联态度不明,谁也不知道苏军会不会在日军大举侵华时在背后搞偷袭。

见裕仁态度犹豫,载仁先是表示苏联不会趁火打劫,然后又略带威胁的说道,咱们去年耗费大量外汇,购买石油费、钢铁、原棉等战争资源,现在钱花出去了,已然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如果不打仗,从而激化国内矛盾,后果会更严重。被载仁这么一说,裕仁权衡再三,便同意了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听闻天皇支持全面侵华,杉山元很高兴,立马跑去跟裕仁拍胸脯保证说:“我们办事您放心,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注意了,杉山元说的是"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计划是用三个月时间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而吞并华北,而非三个月内踏平中国。短短三个月就想灭亡中国,这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想的。然而,由于日本舆情一向无脑,动不动就宣传“中国羸弱,唾手可得”的论调,因此,当杉山元的狂言传到外界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就传遍了样,变成了“三月亡华”,也就是日本政府准备在三个月内彻底灭亡中国。

对此,不仅日本人深信不疑,就连国民党高层也信以为真。客观来讲,杉山元的狂言被外界传走,这样对中国的抗日还是有好处的。因为看到日寇如此猖獗的言论后,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推高。以致当时的国内无人再敢轻言对日本媾和。由于日本人不满足于吞并华北,中国也反对妥协,决心抗战到底。

于是乎,全面侵华战争的走势就没有按照日本“扩大派“原本拟定的”以打促和“进行,而是渐渐失控,以致战争规模越打越大,日本政府的开支也越来越大。可是,正如石原莞尔预测的那样,中国关内缺乏日本需要的战略资源,日本通过全面侵华所获得的回报微乎其微,就连"以战养战"都做不到。

到了1938年年底,随着中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日军的速决战美梦破产。

1938年11月,见事态不利,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声明,把对国民政府打击为主的策略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这个策略变动,说白了就是日本高层也认为再多打赢几场会战,再多拿下几个省会城市。对于改变战争走势起不到什么实际意义。日本高层迫切希望通过议和扭转当下的不利局面。

然而,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开始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结束的时候结束。在日军中下层看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一直处于退却状态,这么大好的形势,为什么要言和?谁敢言和,谁就是日本的罪人,要从肉体上消灭。

由于缺乏条件,近卫内阁想要让日本摆脱泥潭的操作最终没有成功。

1940年3月,日本政府在与汪精卫谈了近一年后,终于下定决心扶持其在南京建立汪伪政权。汪伪政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政府在中国问题上已经是黔驴技穷。日本高层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无法自拔。因为但凡有更高明的办法,日本人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群汉奸身上。既然已经没办法了,那就只能另寻脱身之法。很快,日军就将矛头对准东南亚。

1940年9月,日本加入轴心国,并派兵进驻法属越南殖民地北部地区,此举招致美国的抗议。作为反制,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的全面援助中国,并对日本政府提出照会,要求日军从中国关内无条件撤军,如若不然,就对日本实行禁运。

在罗斯福看来日本,百分之八十五的石油、百分之九十五的铁合金、百分之九十一的铜、百分之六十五的煤油,以及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汽车、飞机零件,都需要从美国进口。只要自己这边禁运,日本政府就只得乖乖就范。不过,美国的反制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因为此时的日本已经没有钱从美国进口资源了。其实早在1940年,日本政府的外汇储备就已经濒临枯竭,手上没有真金白银,想在国际市场买资源,那是笑话。对日本人来说,与其坐困愁城,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东南亚,抢那边的资源。

1941年7月2日,裕仁召开御前会议,最终制定了《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这个国策纲要的核心内容就一条,那就是即便与最强大的英美开战,也要南进。同一个月,日军强行进驻越南南部,并迫使法国维西政府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之议定书》,从而控制了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

1941年8月,针对日本的挑衅,罗斯福再次向日本政府发出警告,并联合英国、荷兰冻结了日本在这些国家的全部资产。但不出意料,罗斯福的警告又被日本政府拒绝了。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帝国国策施行要点》,指出10月下旬若是外交途径无法解决问题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日本联合舰队指挥官山本五十六表示了不同意见:“美国是什么工业能力?咱们是什么工业能力?难道你们心里没点数吗?”当然,山本五十六此时唱反调,并非是他反对开战,他还没那么“头铁”,只是认为,既然要打,就要趁着美国还没有启动战争状态,先发制人,偷袭珍珠港,打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然后抓住空窗期,抢占东南亚,建立西太平洋防御圈,最后与远道而来的美国海军来一场舰队决战,拼个你死我活。一旦成功,从而把美国逼回到谈判桌前,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大势可定,就像当年的日俄战争一样。(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先歼来了俄国太平洋第一舰队,然后歼灭了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山本五十六的构想并不是他的独创,而是逆向操作了美国的“橙色战争计划”。1920年代,美国海军以日本为假想敌,制定了一套战争计划,即预计一旦日美开战,那么日本一定会首先封锁菲律宾和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其他前哨基地。在这种局面下,驻菲律宾美军将要承担牵制日军六个月的任务,以待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完成集结。

当太平洋舰队完成集结后,将驶往西太平洋,以解救被困在菲律宾和关岛等地的美军。接下来,太平洋舰队向北航行,寻歼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封锁日本本土,遏制日本贸易,迫使日本投降。

那么,既然美军早就有应对方案,为什么还是被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呢?这是因为德国当时在欧洲大杀四方,6小时灭丹麦、5天灭荷兰,11天灭南斯拉夫,18天灭比利时,24天灭希腊,42天灭法国,63天灭挪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要有所取舍,也就是“先欧后亚”,还是“先亚后欧”,亦或是平均分配资源,两头一起抓。

由于欧洲的贸易占了美国的七成,亚洲还不到两成,所以美国便放弃了“橙色战争计划”,又拟定了一个“彩虹战争计划”,即美国在欧洲实行最大限度的介入,与盟国配合,首先打败德国和意大利,在太平洋则保持战略防御态势。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美国在1941年将太平洋舰队的三艘战列舰、一艘航母、五艘驱逐舰调往大西洋舰队,以应付英国的危机形势。美国削弱太平洋舰队实力,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这是一桩特大阴谋,是美国人有意为之。这到底是不是阴谋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力量大为减弱后,确实给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创造了可能。

1941年11月20日,日本政府向美国摊牌,表示可以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但要求美国把通商关系恢复到日方资金被冻结前的状态,并停止援华。面对日本的摊牌,美国国务院怂了,竟然起草了一份草案,打算有限度的恢复对日本的石油、食品以及药物出口。然而,所谓的摊牌不过是日本政府的缓兵之计罢了。

1941年3月至12月,日本利用九个月的谈判期,一口气生产了生铁600万吨,钢550万吨,飞机5000余架,下水舰艇48艘,其中包括5艘航母、1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而美国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动作。当时美国在东南亚的驻军,仅有名美国正规军,其余12万都是缺乏先进武器装备和缺少有效训练的菲律宾雇佣军和当地民兵。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菲律宾军团没有拿的出手的货,除了麦克阿瑟,另外驻守在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军也没好到哪儿去。马来亚和新加坡的9万守军中,一部分是从印度、澳大利亚抽调来的部队,一部分是由马来亚当地人组成的雇佣兵。无论是雇佣兵还是印、澳军,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较差,且没有装备坦克。缅甸的一万多守军军官都是由白人律师、商人和种植园主充任的,士兵大都是缅甸当地人,装备素质差的是一塌糊涂。实力如此悬殊,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做出决定:与英美开战,在此之前一直拥有六艘航母规模空前的日本舰队已经悄悄在泽捉岛的单冠湾完成集结。这支日本舰队的飞行员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没日没夜的练习过如何低空投放鱼雷和炸弹,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偷袭距离单冠湾3500海里外的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六点,日军突击机群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扑向珍珠港。07时53,前方发回“虎、虎、虎”的信号,表示偷袭成功。随着珍珠港遇袭,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珍珠港遭到日本偷袭,战争进一步升级。尽管日本曾企图通过南进战略来扭转局势,但美国及其盟友的坚持抵抗,最终将日本逼入了绝境,结束了战争。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决策的后果往往难以预测,傲慢和侥幸心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同时,这也是一段展示了人类勇气和坚持抵抗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