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 分类: | 字数:6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1章 铁血的方式
左宗棠已经完全平定新疆,他本人驻扎在乌鲁木齐,拥兵五万,还有两万当地民团。
战乱已平,大将不归,自然有原因。
伊犁尚未收复,左宗棠功德不圆满。可伊犁是割让出去的,这是刘勇强占据北京期间,在木兰围场的清政府迫于无奈做出的决定。当时别说伊犁了,俄国人就是占了整个新疆,清政府也毫无办法。
左宗棠这几万大军,主力是五万楚军,主力中的主力自然是出自老湘营的刘锦堂部,兵力两万。装备精良,已经换装了成套的英式马蒂尼步枪。能得到这么多英式步枪,除了缴获阿古柏的外,还因为以低廉的成本价从英国采购了一批。
很明显,左宗棠得到了英国人的支持。王圆接受刘勇强的命令之后,派人暗中联系左宗棠,游说他跟英国合作,全力收复伊犁。
现在连洋人摸透了,满清这些地方大员,权力非常大。某种程度上甚至相当于奥斯曼帝国的总督,奥斯曼的总督一般是包税人出身,由于奥斯曼帝国实行的这种草原式制度,造成了现在各地总督割据一方的格局。帝国中央强大的时候,这些分裂各地的帕夏们,是忠诚的奴隶,很多确实是奴隶出身,当中央衰弱,这些包税人又长期坐镇一方,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所以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民族起义,不少包税人家族握有大权。
满清的总督权力很大,尤其是左宗棠这种手握重兵的总督,越来越能左右中央的政策,英国人试图直接游说左宗棠,甚至直接跟左宗棠结盟。
左宗棠却不敢真的抛开中央,他不断反复上书,建议先礼后兵。伊犁乃中华故土,自乾隆以来,经营百年之久,拓地千里,人口数十万,不能轻易割弃。只是白纸黑字,俄国人根本不谈。所以左宗棠摆出一副军事进攻的姿态,这才赢得了俄国人愿意谈的局面,曾纪泽已经奉命出使俄国,还得是曾国藩的儿子,清朝只能派出崇厚这种俄国人一吓唬就让步的货色。
听闻曾纪泽在俄国跟俄国人争的很激烈,左宗棠现在就是曾纪泽的后盾,所以他不能从乌鲁木齐撤军。
也不全是吓唬,他手里这支精兵能够一战,武器装备自不用说,训练已经非常正规,跟欧洲训练略有不同,左宗棠发明了各种他的想法,自认为颇有奇效。战术运用上,也是中西结合,绝不死板。刘锦堂的“长驱大进”更像是蒙古骑兵的战斗方式,而不是欧式步兵。
只要左宗棠能跟英国人结盟收复伊犁,清廷等于站在英国一边,就算左宗棠打不过俄国人,刘勇强这边也有百万大军待命,他甚至可以西进新疆配合。毕竟西安到伊犁的铁路正在修建,数十万难民劳作在工地上,修建速度非常快,明年不能完全建成,但至少能通车。
闽辽大军在远东对俄国的牵制,跟在伊犁对俄国的牵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旦闽辽大军开进伊犁,俄国就得防备他后方不稳。中亚局势也会彻底改变,俄国将不再占据绝对优势。
左宗棠唯一担心的是后勤补给,英国人提供再多武器又能怎么样,运不进来都白费。
他主持的西乌铁路,目前才修通了三分之二,俄国人的欧亚大铁路却已经修通了一年,这一年来,左宗棠多次秘密派人前往伊犁,听说那里变化极快,俄国人在伊犁城大兴土木,建立了不少堡垒要塞。左宗棠判断,真要收功伊犁,恐怕得是南京那样的战法,长围为宜,这就更需要充足的后勤保证,至少围城的兵不能饿肚子。
所以一边加紧修铁路,一边在新疆积极屯田。攻打南疆的时候,阿古柏残部溃逃,试图裹挟一二十万老百姓出逃,左宗棠长途奔袭将这些人追回,安置屯田。也幸好是他,如果是乾隆爷的话非但不会去追,反而要来一场车轮高的砍头大赛。这样南北疆进行屯田,除了原有的三十多万当地战后余生活下来的百姓外,左宗棠还从陕甘招来了三十多万百姓屯垦。
做好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
自己做准备,却不肯给英国人和闽辽说个准话,始终在敷衍,一个劲的表示一切由朝廷做主,让他们跟朝廷去说。满清朝廷如果能沟通,谁会直接找督抚。
英国人赫然发现,现在局面反而是满清最有利,他们跟俄国的战与和,竟然可以影响到英国在中亚跟俄国人的战略优劣对比。
可惜满清上下就没有一个明白人,不知道利用这种时机跟英国达成好处,比如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收回一些放出去的国权。
满清跟俄国会不会交恶,各方都很关切,一方面是双方为了伊犁问题纠缠不休,另一方面是满清跟俄国的军事合作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俄国人常年帮满清在库伦练兵,兵力一万,都已经练了五六年了。根据情报,似乎进展不太好。英法联军攻打天津的时候,双方就合作过一次,那次是在张家口,三百个八旗兵受训了几个月,说是走来走去,什么都不教,这些八旗兵的态度让清廷觉得俄国人没有诚意,合作不了了之。这次坚持这么久,已经很难得。
第141章 铁血的方式
情报显示,双方合作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兵员都是八旗子弟,满八旗、蒙八旗各半,满八旗纯粹是一批北京子弟,蒙八旗则是北京八旗军官加一批蒙古当地盟旗王公,其中八旗子弟市井习气深重,吃不得苦,不服管教,清廷不信任俄国人,始终也不会完全支持俄国教官,在中间和稀泥,一边希望八旗子弟学好本事,一边乐于看到俄国人管不住八旗子弟;这又牵扯到了另一个冲突,俄国人似乎有意要掌握这支军队,所以直接派遣大量俄军军官,跟八旗军官争夺权力。
双方互不信任至此,却能合作五六年,只能说双方的目的太一致了。都是针对闽辽,这种军事合作,一直被解读为满清跟俄国之间有什么秘密盟约。
只可惜满清坚持使用八旗兵员,否则这支部队恐怕早就成军。但不用八旗兵还能用谁,再用一个汉人督抚,无非是再多一个李鸿章、左宗棠。在这个问题上,慈禧这个顽固派和奕?这个洋务派态度出奇的一致,大清的江山,还得旗人来保。
俄国人这边,在欧洲继续进行外交活动,沙皇虽然拒绝在柏林决议上签字,但也没有表明拒绝,只是在拖延。一边拖延,一边频繁走访德国和奥匈两国,以及法国。这三个国家之间,有一个神圣同盟的约定,任何一方要单独改变国际局势,都需要跟另外两国进行沟通。战前沙皇亲自应俾斯麦邀请跟奥地利皇帝、德国皇帝都进行过三皇会晤。但战后,沙皇先是不认账,没让奥匈得到波黑,接着又恼怒奥匈站在英国一边发出战争威胁。
恼怒归恼怒,还不得不再次跟德奥周旋,必须再次接受俾斯麦的摆布。
事到如今,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战前俾斯麦又是贷款1亿马克给俄国做军费,又是协调奥匈关系,让奥匈不参战,都是有目的的。奥匈不参战,法国不敢动手,那俄国攻入巴尔干英国就得亲自下场,俾斯麦是有意让英俄彻底翻脸,然后双方都不得不更加依赖德国。将之前危机期间德国的不利局面扭转过来。
1875法国危机之时,奥匈帝国是唯一对德国友善的国家,因为奥匈帝国在1866年普奥战争之后,迅速放弃了在德意志地区的诉求,开始转向内部,为了安抚匈牙利人,将匈牙利的地位抬高到跟奥地利等同,任何决议都要经过奥地利议会和匈牙利议会的双重审核才能通过。内部问题严重,南方巴尔干地区危机重重,奥匈彻底放弃中欧诉求,久洛·安德拉希伯爵一再宣扬‘忘记复仇,维也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追求跟普鲁士的友好,因此在普法战争中坚定保持中立。
普法战争后,这位伯爵上任奥匈帝国首相,继续促进德奥友好,并主动寻求结盟。俾斯麦一直在摇摆,三皇同盟中,他试图做一个中立的调停人,这样有矛盾的德奥两国都必须依靠德国,自然就不会跟法国靠近,从而孤立法国。
如果说英国的外交政策是‘印度核心’的话,德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孤立法国’,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发展。
所以俾斯麦一直不跟俄国或奥匈结成带有军事性质的同盟,因为跟这两国任意一国结盟的话,势必引起另一国站在法国一边。因此他组建一个带有协商性质的三皇同盟,仅仅能起到不让俄国跟法国结盟,却根本不会让俄国跟德国始终站在一起,1875危机之时,就数俄国跳的最欢,抗议,警告,层出不穷。
这次俄国在迟迟不接受柏林决议的情况下,英国发去最后通牒,英俄战争即将爆发。此时俄国再次有求于德国,频繁活动。俄国只是希望德国中立,俄国并不惧怕奥匈帝国,至于英国,此时是否有能力出动陆军都说不好。出动了,就南非那种表现,能不能起到作用也不好说。所以这让俄国有了动武的念头。
奥匈帝国呢,已经铁了心要出兵,威胁俄国不是吹的。奥匈帝国从来都不是弱鸡,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历史上威名赫赫。奥地利跟匈牙利和解之后,虽然国内民族问题很大,但还没发展到对抗的地步,匈牙利人暂时满足于得到的权力,奥匈联合,暂时就能保证奥匈帝国出动几十万大军。而且匈牙利人已经交出了军队,只保留了一些民兵,中央军队中依旧以德语为指挥语言。奥匈军队也完成了换装,经济发展这些年相当不错,否则经济危机不会从维也纳爆发,他们在平时就保持着一支25万人的大军。
奥匈的野心没有沙俄那么大,就是要得到沙俄战前保证,柏林会议上也答应交给奥匈帝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已。俾斯麦经过多次协调,试图让俄国将答应将两块地方交给奥匈,可此时奥匈根本不相信沙俄的单方面承诺,坚决要求俄国接受这份国际决议,因为国际条约更难以更改,必须召开国际会议修改,难度更大。另外英国也做出了同样的保证,只要奥匈参战,英国就支持他得到这两块地方,相比沙俄,奥匈更相信英国的政治信用。
这个死结即便是俾斯麦也解不开,于是他拒绝了俄国人保持中立的要求,反而以最快的速度跟奥匈结成军事同盟。
俄国顿时就吓坏了,开始频繁在法国活动。同时继续游说德国,俾斯麦此时十分强硬,第一要求俄国必须接受柏林决议,第二要求俄国立刻放弃跟法国建立军事同盟,重新回到三皇同盟中来。
俄国还没下定决心,因为奥匈实在是让俄国很愤怒。但这时候德国公使公开会见英国外交部官员,似乎在为一场英德奥围殴俄国的战争做准备,而法国人却不敢给俄国保证,不敢做出夹击德国的保证,最多能在德国要求中立保证的时候,不明确表态中立。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不得不屈服。重新跟德奥签订了三皇同盟协议,规定任何一方有针对第三国的行动之前,都要跟另外两国协商。
俾斯麦友好的向俄国代表伸出手:“欢迎你们再次加入五个中三个的一方。”
英法德奥俄,欧洲五强,英俄关系已经破裂,俄国人只能选择德奥。俾斯麦可是铁血宰相,他的外交政策很灵活,但从来都不是以委曲求全出卖利益,而是用铁血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接受德国的友谊。这才是铁血,否则就成了以夷制夷的诡诈权谋了。
不过这次俄国重新加入三皇同盟后,依然没有宣布接受柏林决议,显然三皇之间有其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