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 分类: | 字数:65.6万

第142章 和平收复伊犁

书名: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字数:3467 更新时间:2024-11-05 02:04:47

最后通牒时间一过,英国宣布跟俄国进入战争状态,但没有直接出兵巴尔干半岛,而是向奥斯曼帝国提供援助,同时催促奥匈帝国出兵,接着在印度招募十万军队开进阿富汗,加强阿富汗的军事力量。

奥匈帝国应邀出兵,迅速占领了波黑地区,然后按兵不动。显然三皇已经达成协议,满足了奥匈的要求,他们得到了这两个地区。而俄国的诉求是爱琴海,保加利亚和俄国联军开进了爱琴海沿岸的马其顿,进攻依然驻扎在那里的奥斯曼军队。

当德奥俄三国再次签署同盟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刘勇强甚至松了口气,他以为俾斯麦彻底驯服了俄国的扩张野心。俄国人接着会宣布接受柏林决议,然后避免一场大战。

虽然他想让欧洲人流血,但实在不凑巧,他还在救灾。

进入光绪四年,各地的灾情相对减缓,每月流入东北的人口下降到三十万以下,铁路的修建,让大量粮食得以运入灾区。基本上饿死人的情况不再出现,历史上至少少了一次‘人相食’的记载,这么大规模的灾情,没有引发人吃人现象,太 不容易了。

各地疏散到东北的人口,总计超过2000万,是灾荒前东北总人口的三倍多。

在这种高度承压状态下,一旦英俄开战,鉴于盟约闽辽必须参战。这不是遵守国际条约的原因,这是合则两利的现状,不趁着这个机会夺回外东北,下次再想下手,得看大英帝国同意不同意。良机一旦失去,还有没有机会都不好说。

但没想到,俄国加入三皇同盟,却始终没有接受柏林决议。

俾斯麦显然又摆了英国人一道,当然他跟英国也没什么协议。俄国一心开战,在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法国绝对中立保证的前提下,德国就不敢参战,德国不参战就不敢保证奥匈不会被俄国打爆。

所以三皇同盟中,应该是俾斯麦成功说服奥匈帝国得到自己所得之后,不跟俄国开战。这样俄国人只需要对抗英国,以及英国支持的,已经被打残的奥斯曼帝国。

而在东方,最有威胁的其实是左宗棠,他收复伊犁后,距离俄国腹心更近。而且俄国人铁路修通了,这是一把双刃剑,俄国人能利用铁路运兵,左宗棠也可以。所以这是一条直达莫斯科的捷径,左宗棠未必有这个想法,俄国却不敢冒险。

此时英国加紧对左宗棠的游说,告诉他这是个好机会,答应提供更多军事援助,但就在此时,俄国人答应归还伊犁,跟曾纪泽达成协议。

俄国人保留了一些权力,比如为了保证铁路安全,他们可以在铁路沿线驻军。在伊犁修建的堡垒继续驻扎俄军,但伊犁九城全部归还大清。

这份条约让清廷满足了,也让左宗棠有了台阶。楚军快速进驻伊犁九城接防,跟驻扎俄军划定驻军区域。

俄国人依然控制这条铁路,铁路是俄国的聚宝盆,他们将这条铁路抵押给国际银行家,筹集到了5亿卢布用来支撑岌岌可危的财政。否则真的无法继续开战。

这条铁路如今身价陡增,本来其实没这么容易修成,始终面临着资金不足的窘境。直到清廷宣布修建京西、西乌两条铁路,欧洲人一看,伊犁铁路真如俄国人宣传的那样,成了欧洲连通中国最的通道,于是乎大量资金涌入这条俄国以欧亚大铁路为噱头的铁路中,最后一年得到的资金,比前三年还多,最后一年完成的工作量也是之前两年的总和。如果不是清廷宣布修建通往新疆的铁路,这条铁路最后能否顺利通车都不敢保证。

现在俄国人又将这条宝贵的铁路线抵押到银行家的柜台上,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继续跟英国开战。

大清得到伊犁,跟俄国之间的危机解除,开始继续合作。左宗棠在伊犁屯驻一万大军,然后班师还朝。

难题现在落到闽辽头上,开战是必须要开战的,但局面似乎没有那么有利。

“你们现在有能力跟俄国开战吗?”

英国人已经要求闽辽履约,但比较担心大汉此时的状态,因为他还在救灾。

“需要一段时间调整,不过这场仗俄国人想打多久,我就跟他打多久。”

铁路现在被运输难民,运力有限,但刘勇强远比前几次更有信心。

“你们可以调整到明年再出兵。”

英国公使很为盟友考虑。

刘勇强大手一挥:“不用,给我三个月时间准备,我们今年就能包围俄国要塞。”

手里有上千万分了地的农民,你让刘勇强现在去搞工业革命可能不行,但让他打仗,可太行了。英国人还是太不了解这个民族,分地等于上了一个无敌BUFF。

立刻交代总参谋部开始执行战争计划。

闽辽大军开始调整,从长城以北各关口开始撤退,派去第二批部队接防,继续保证难民安全进入东北的渠道。

第一批征召的十万军队,都在施里芬制定的关于对俄战争的计划中,部队番号,编制,早就写进计划中,一旦计划启动,各支部队将接到命令攻击俄国,临时调整为其他部队非常麻烦,是一个系统工程。

就像一战中,奥匈帝国在东线被俄国人打爆,要调集援军,却不能乘坐火车直接过去,而是绕道塞尔维亚,因为在他们的战争计划中,那些援军本就是要南下塞尔维亚作战的。一旦仓促调整,几十万人的调动会瞬间造成混乱。

撤回计划中的精锐部队,集结新的运输车辆,这些都需要时间。刘勇强争取到了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闽辽大军将越过界河作战。

这个时间节点很不利,如今已经是8月中旬,柏林会议刚过一个月。再过三个月是东北的秋天,随时都可能降温。因此这次必须在冬季作战,对闽辽和俄国都是一场残酷的考验。没人愿意在黑龙江的冬天进行一场战斗。

只是不打不行,拖到明年也不是不可以,但英国人给的军费是按照年度计费的,只要今年打,哪怕只打一天,也有5000万英镑。据说人家以前雇佣普鲁士当打手的时代,那是和平时期都给钱,等于帮着普鲁士养兵。

三个月后,各支部队经过休整后,开始朝作战位置转移。一辆辆军列穿插在装满粮食和难民的列车之间,高效的铁路管理系统夹缝中为军事行动挤出了一点运力。

十万大军经过几天时间的运输,全部抵达指定作战位置。分别集结在瑷珲、三江口和绥芬河上游的宁古塔。这三处都有坚固的要塞,进可攻退可守。

不过大军集结可不是为了防守的,因此快速调整,按计划强渡黑龙江、三江口和乌苏里江。

双方爆发的第一场战争,是渡河战役。一方在沿海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乘坐蒸汽炮舰分批强渡,另一方也集中大量炮火进行拦截。对俄国来说,一旦让闽辽大军渡过界河,他们就被动了。

所以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双方就全力爆发。

海军相对轻松,这几年在王二主持下,海军建造了一批快速巡洋舰,一批运输船,早就摆脱了当年需要租借沙船运兵,还无法夺取制海权的窘境。第一时间,九艘铁甲舰从大连北上,将海参崴封锁。旗舰是8000吨级的闽辽号,这艘船经历了三年多的建造才下水,动员了整个闽辽最强大的技术力量,还引进了一些最新技术,最后才得以下水。是闽辽第一艘全钢制战舰,外覆300mm厚的复合装甲,火力是施耐德公司专门设计的280mm主炮。

全部指标都向英国最先进的铁甲舰看齐,绝对是远东第一铁甲舰。能够下水,得益于最近两年英国人提供了不少技术支持,引入了英国的装甲制造技术,船用蒸汽机技术等。

其他八艘铁甲舰,四艘是6000吨级的福建号,辽东号,吉林号和黑龙江号,主炮更换了210mm施耐德后装线膛钢炮,四艘是3000吨级的福州号、厦门号,建宁号和延平号。另有10艘2000到3000吨级的快速巡洋舰,英式设计,甚至都没加装甲。

庞大的舰队让俄国太平洋舰队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收缩在海参崴寻求要塞火力的保护。

王二也不命令进攻,而是封锁。只要不让补给进入海参崴,剩下的交给陆军来办。他的战斗任务在一个月之后就结束了,海参崴进入冰冻期,已经不需要封锁。除了封锁海参崴,这次还成功护航运兵船和运输船队,向库页岛输送了一万陆军加充足给养。

在这一个月里,三条攻击线先后完成强渡界河的作战任务。几千公里长的界河,俄国人知道自己不可能守得住,但一定要尽力拖延,只要拖到冬天,这边没有过河,俄国人就赢了一半。

冬天封冻,江面虽然可以通行,但人在野外得冻死。东北的寒风不是几层棉衣就能扛得住的,别说俄国人,北极熊都得猫冬。

强渡最难的是三江口段,这里河流交汇,水面宽阔,俄国人防守更为有利。取得突破的是当地的赫哲人,他们趁俄军主力和闽辽军主力正面对峙的时候,划着木船,分别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对岸建立了登陆场。随后闽辽军队赶到建立稳定防线,阻挡俄军抢占。

相对来说,瑷珲和宁古塔进展比较顺利。瑷珲对面的海兰泡,俄国人只有2两万人,以流放犯为主。战争打响,俄国人立刻将各个流放营地的犯人撤进要塞武装起来。宁古塔这边占据绥芬河上游,不存在渡江的问题,主要困难处是穿过狭长河谷时两侧险要处的俄国军事据点。

通过一个月的苦战,拥有优势兵力的瑷珲成功强渡,宁古塔方向也突破俄军封锁,成功逼近海参崴,但此时气温陡降,战场全面转入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