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逃荒路,自带空间全家宠
作者:古十叶 | 分类:古言 | 字数:42.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9章 热情
“他们将不同年龄的男女放血,看放血多久后人会失去生命;他们给人喂不同的毒药,看每种毒的发作时间和发作症状;他们将女人关起来发泄,生下的娃儿在那些女人面前被杀死,就是想看看在那些女人已经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见到骨肉被杀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想看看母子连心这事是不是真的……”
大家都没想,竟会是如此的惨绝人寰,那些倭寇竟是如此的残忍至极,凶狠毒辣,灭绝人性。
都听得不寒而栗,觉得今晚的风特别的冷。
李正如也听得有些恍惚,这,不就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痛吗!原来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历史总是在重复着一样的伤痛。
气氛一片沉默。
“那些倭寇比起山贼来,哪个更凶恶狠毒?”
听着远方的故事,有人想起这个桃村后面山上以前出现过的山贼。
大家想起班里那两个山贼的小孩,听说在山上也被欺负得很厉害,但总归还留一条性命。
“山贼,他们是不带掩饰的恶,大家比较容易发现和防备,官府带兵围剿也不会遇上阻力,反而会被百姓大力支持赞扬。
而那些倭寇善于伪装,装成顶世的大圣人,迷惑世人,哪怕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之世,都人有为之申冤。“
太尉爷顿了顿,继续说。
”你们可知道,那次,官府已经掌握了不少证据,要出兵剿灭的时候,当地的渔民居然给他们通风报信,带头阻止官兵的剿除,一直到打开地窖,发现里面那几个神志不清的妇人幼女,和满地的尸骨时,他们才震惊于真相。
那些帮助过倭寇的,特别是那次官府围剿是给倭寇提供帮助的,刚开始还说那些倭寇被人污蔑,官府偏信谗言,最后却发现他们各家,以为是出海打鱼出了意外的家人,其实是被倭寇折磨杀害,而尸骨就在村里。“
“可是,怎么知道那些尸骨是谁的。”
大家都听得浑身发凉,但还是有人提出疑问。
”地窖下发现了他们亲人失踪遇害时的衣物。
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倭寇有记录的习惯,听说详尽记录了怎么寻找机会引人出去,怎么折磨村里的人,怎么杀害他们。
可是尽管如此,到最后,依然有人抱怨官府早干什么去了,当初那个渔户救倭寇回来时,怎么不来剿灭他。现在都已经这样了,才来打破假象,让他们直面曾经助纣为虐的事实。
你们说,是山贼更险恶还是那些倭寇更阴毒?”
空气再次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番话真的推翻了大家对善与恶的认知,也重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
冬天的空气冷飕飕的,还是李正华打破了寂静。
“阿母,我冷 我还想喝那姜撞奶……”
李正华听不明白那老道长说的话,但见大家突然都沉默了,甚至阿母都不夹菜给她了,她只能干吃完碗里的饭,然后就又想喝那个香甜又有些辣的姜撞奶。
被李正华打破了死一般的沉静后,气氛再次慢慢活跃起来。
好几个都想要喝奶,最好姜撞奶双皮奶各来一碗。
“阿母,我们明天还去赶集吗?”
李正华喝完一碗姜撞奶,伸舌头舔了舔粘在嘴角边的奶迹。
“明天要上学了,你今天还没玩够。”
听到明天不能赶集,小脸垮下来。
当然没玩够啊,今天赶集,她吃了好多没吃过的吃食,四姐还买了牛回来,可以挤奶喝,可以做这香甜可口的双皮奶姜撞奶喝。
她还想明天继续去买吃食吃,四姐再看看有什么可以买回吃的。
“你要乖乖听话,好好学习,下次再带你赶集买好吃的。”
看着嘟起嘴的五妹,李正如安慰道,她已经发现了,五妹就是个吃货,啥都想吃,啥都喜欢吃。
“好吧……”
李正华嘟囔着。
其他人看着五岁大的李正如一本正经地劝慰只小她半岁的李正华,两小女娃就这么丁点大,还奶声奶气一来一往,都可爱得紧。
李老头喝了一大口姜撞奶,看着两小儿打闹,又看看院子里的四头牛,也不知道是不是姜驱走了寒意,心里暖洋洋的,倒是将刚才老道长说的那些骇人的见闻抛之脑后,想起了田地既然已经清理干净了,要找一天将地都翻一翻。
今日买的四头牛李何两家已经分好,还有半个月要生的那头和另一头母水牛归李家,何家要了一公一母的水牛。
李老头是想着,闺女阿雪现在什么都没有,等这头母牛生下小牛,将小牛给闺女。
何秀才倒是都可以,他就是突然发现,出入没牛拉车,很不方便,才再买了另一头牛。
他跟着阿如买母牛的时候,也只想着挤牛奶喝,逃难这一路,阿如老是念叨着喝牛奶对骨头好,阿显这次腿伤,他感觉是恢复得不错的,可能就有阿如天天让阿显喝奶吃奶豆腐的缘故。
特别是在得知阿如还被仙家教导,那有些事还是可以听随阿如的做法,何秀才最大的优点是,他不像其他的那些迂腐的酸儒,什么事都要插一脚评论个一二,还听不得别人的反驳,何秀才对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是绝多不多言,更喜多看多比较。
第149章 热情
现在四头牛都还在李家这院子里,晚上李大根他们就听那卖牛老头的指挥,到外面割了不少草回来,现在四家都一起吃,李何两家还是姻亲,一起喂养头牛这类的小事倒是不必分得太清。
说起翻地,自然就少不了犁。
李家逃难时,是值钱的家当都带上的,当然犁这是以后开荒种田的重中之重,自然得带上。
可是李家也只有两把犁,现在他们家又添了牛,这犁得再多添一把。
何家本来也将所有家当都带上了,可是刚逃难时两牛车就被偷抢走了,犁也就没有了。
现在将翻地的事提上日程,看看院子的牛,何家也得添两把犁。
第二日,又是上学的日子。
李家的众小孩得到空前的欢迎。
昨晚村民们都看到了新添的四头牛都进了李家的院子。
水牛,在这片水域丰富的地区,还是很常见的,大家也知道,这水牛吃得多,他们看李家的人都忙得很,喂牛这活,可能需要找人勤工俭学,昨晚各家就已经叮嘱了自家孩子,今日你们要问问李家的那些娃儿,需要人割草喂牛不,又让自家娃儿多和李家的那些小孩玩,搞好关系,这牛只有四头,需要干活的人肯定不多,搞好关系了,这活才能落到自家头上。
不过李家的众小孩中,最受欢迎的是富、贵和吉、星,这几个年纪大一些,看起来还能说上点话。
富贵吉星也没想到,他们居然是因为这些事情被同学们围着说话献殷勤。
此时也可以看出各人的性情不同。
李正贵只觉得围着他一直想和他说话的同学烦人得很,有这功夫,多识几个字不好吗?他们家人送他们来上学是为了勤工俭学的吗?
李正星则是哪怕心底有些烦躁了,依旧微笑着应对上来和她搭话的同学。上来跟她说话的,大部分都是女孩们,她记得家人说过的,女子本难,她觉得这些怯怯地和她搭话的同学也不容易,家里能让她们来上学,已经是十分的难得了,既然有勤工俭学的机会,想要争取个一二,也是能理解的。
李正富则是一脸憨厚的样子回复着打听的同学,我们家是可能要找几个同学割草喂牛,可是我顶上还有阿父阿母,还有阿爷阿奶,我哪知道要请多少人,要怎么请,这事我说了也不算呀。
李正吉则在一旁有意无意地说,是呢,我们家现在又有牛了,那地还没翻,等过些日子我们家再买几把犁,将田里的地都翻一翻,也不知道那么多地,我家几人要干多久。
李正吉这话,很快就被有心的同学转述给了家人。
于是,在田里撒草木灰的骆梅她们就被寻过来的妇人搭话。
“大妹子,在忙呢。”
骆梅抬头一看,是这些天经常有意无意过来晃悠的马嫂子。
自从除草的勤工俭学的活告一段落之后,这个马嫂子只要看到这边田地有人干活,都过来看看,搭搭话,一来二去,倒是和骆梅他们相熟几分。
“是呀,这烧完了草,有些地没被烧到,将这些草木灰耙一下。”
“你这地都还没翻,到时翻地,不一样能将草木翻得到处都有了?”
“先耙一下,也看看有没有没烧到的,再烧一烧,这样也能烧掉虫和根。”
“你们家什么时候翻地呀,这地可不好翻呀,你们家又有这么多地,得翻到什么时候?”
桃村人看这些外来户的有这些多地是看得十分眼热的,虽然上面有条文规定,每增一人给添多少地,但实际根本不可能,在村里的田地日渐紧张后,哪怕是以前村长还算公允,也是要等男丁长大成人了,要成家了,才能分到一点地。
“是啊,所以我们想着再打两把犁后,过些日子将地翻一翻。”
“你们家的犁不够呀?”
“马嫂子,你也知道我们家是逃难过来的,逃难时,也遇到了不少事,现在家里也就两把犁。”
“两把犁还不够吗?”
“这不是昨天添了几头水牛吗?就想着再打几把犁。”
“哎,大妹子,这事好办呀,我家还有一把犁,可以借给你们。”
“这可怎么好意思?我家那么多地,要是不小心将你们的犁弄坏了?”
“这有什么。”
马嫂子指着村后面的那两座大山。
“看到了没,山上那么多树木,弄坏了,我们再重新做一把犁呗……你们家这么多地,可不能等呀,再过一个月就要过年了,到时再下雪下雨,你们家这地来不及翻的话,可不得耽误明年的春耕。”
这时期的犁,基本都是木头构造。
铁,还被管制着,也十分的贵,大多数普通人家都用不起。
“哎,那先谢谢嫂子你,我回去问问我阿父他们……”
见马嫂子如此的热情,骆梅也只能含糊地回应着。
“乡里乡亲的,谢啥呢。对了,你们家这么多地要翻,还要不要请学生勤工俭学的?你别看我家三儿那么高大壮实,干这地里的活可是一把好手。
虽然你家有牛了,可是跟在后面扶犁耙地也是需要很大力气的,我家三儿就很合适了。
你看看我,我也是务农的一把好手,娃儿上学,我也可以留在这地里帮忙……
你看看我家那些地,不是我说大话,我家的那些地,有一半都是我翻的……”
马大嫂还在拼命地推销着自己,旁边的人就听不下去,截断她的话。
“哎哟,你怎么这么能吹,你家三儿那么点人哪扶得住那犁。
阿梅,要我说,还是得请我们家六儿,我们家六儿那么大的人了,扶犁那根本就不是个事。
再说了,你也知道我的,干活那是非常利落的,我家还有我那大儿媳还有闺女,每一个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请我家六儿错不了。”
截断话的正是赖子他老娘汪婆子,汪婆子自诩到李家帮两次忙,又一起吃过一次饭,自觉得和李家已经非常的熟,而且她家六儿昨日才刚和李家的那些娃儿去赶集,比起别家来,李家肯定觉得她家要更熟悉更要好。
骆梅也没想到,还有人争着帮别人家干活的,她听阿如说,这勤工俭学的工钱并不多,她觉得有闲工夫挣这一点钱,不如到镇上看有没有什么短工可做,或者多侍弄家里的地,讨个来年收成能更好。
不仅骆梅没想到,李家人全都没想到。
以前他们冬闲时,也不会在家闲着,男人到后山去装陷阱打猎,女人到田里去看看有什么还可以再侍弄一下的,或者将家里需要修补的都修修缝补好。
他们家在李村的时候为什么能越过越好,无他,就是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