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逃荒路,自带空间全家宠
作者:古十叶 | 分类:古言 | 字数:42.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0章 翻地
不过李家没想到的是,今年是灾年,哪怕襄州这边水系丰富,一样也受到不小的影响。
很多农户交完税粮之后,家里就已经没有余粮,甚至都吃不上饭了。
镇上也比往年多了许多想要寻短工做的人。
甚至有一些活不下去的,自愿卖身,就为了到主家那有口饭吃能活下去。
桃村今年的收成一样不好,这些外来户的到来,倒是让桃村的村民们喘了一口气。
现在村里基本上家家都有一或两个人去李家他们盖房子,李家这边又包一餐吃食,这就能给家里省了不少口粮。
能去干活的都是精壮汉子,在家里的时候本就吃得多,现在哪怕是少一顿的口粮也能让家里松动不少。
一些知道家里困难的,尽量在李家这边吃饱喝足,晚上回家就不吃了,喝点水填一下肚子,一天就过去了。
李家的吃食分量足油水足,他们每日就吃这一顿也能管一天。
今年到镇上也很难寻到短工,现在村学里有勤工俭学,大伙当然都想尽办法挣多一点。
虽然这李家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工钱少,就让娃儿干就好了。
可是对他们来说,虽然少但也还是有,不是吗?
这些李家人都不知道。
以前在李村,李家是村里最勤快的那一拨,这么多年慢慢地积累,家里的地窖里,每年都会藏好来年的口粮,哪怕第二年颗粒无收,一样也能撑上一撑。
要不是那该死的兵乱,听说见人就杀就抢,还说那些逃兵手上都有枪有箭,又勾结了那些个杀人越货的强盗,所到之处,整村整村地抢杀,寻常人家根本毫无反击之力。
李村整村人都逃难去了,他们家自个留下也是独木难支,也跟着一起走上了逃难之路。
逃难这一路虽然也见过许多的悲欢离合,但他们到这桃村一看,后面有大山可以打猎,旁边有大河虽然已经变成小河了,但至少还有水,再困难,撑一撑也能过去。
更别说家里的娃们还从田地里河边摸了那么多田鳝、蚌、蟹回来。
这也证明,虽然村民都说今年收成不好,过得十分困难,但肯定还能撑住,不然,像他们逃难的那一路,别说河边的蚌、蟹、鳝了,就是草都会被吃光。
李家人是想不出桃村人的困难,他们还觉得桃村这地不错,物产丰富,哪怕收成不好,到山里走走,到河边摸摸,一样能将日子撑过去。
而且村民们再穷也还有余钱送小娃上学,哪怕只送一个,那,也要二两银子不是?
李家人们是这么想的,而桃村村民则又是另外一种想法。
搬回村里的村民,当年基本是一大家子一起搬走的,可是搬回来的时候,基本都家里都发生分歧,分家后搬回来了。
回到桃村,自然还是住回原来的家,种回以前的那些田地。
这些地以前能养活一大家子人,那即便今年收成不好,可是家里吃饭的人也少了,也就还算能对付得过去。
而且,村里丢荒的田那么多,基本上家家都偷偷摸摸地在那些没搬回来的人家的田上,种上各种快长快收的蔬菜。
这样,哪怕是那些人家突然回来了,他们损失也不大。
也是因为这些小聪明,在今年处处收成不好,其他村一片惨淡的情况下,桃村的村民们,还不用花钱去外面买粮吃,还有点余钱让家里的小娃上学。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次要请人建房子和上村学是一起和村长提起的。村民们一算,这一进一出的,也不算太亏。
何况,后来有人说了,那些外来户有钱有势,大家又觉得,别人都让家里的娃儿去上学了,那自家也不能搞特殊呀,这样这些外来户还以为自家在针对他们。
哪怕家里没钱,借也要借到钱供一个进村学里,这样自家不搞特殊,还能和那外来户搭上关系,或许以后可能还有更多的好处。
说回李家这边,既然有人上赶着来帮忙干活,他们会拒绝吗?
当然不会。
他们本来就头疼抽不出人来,一人恨不得当两个用,现在既然别人都这么热情帮忙,那,恭敬不如从命。
于是,马嫂子和汪婆子都从家里拿了两把犁过来给李家。
从马嫂子家到李家,是需要经过汪婆子家的,汪婆子远远看见马嫂子和她那小姑子抬着犁往李家那方向走。
汪婆子自是不甘落后,也叫大儿媳将犁带上,追上马嫂子。
两人到李家的时候,其他人都还没回来。院子里,二哈在百无聊赖地守趴在那里,见有人上门,十分热情地扑了上来,倒是将马嫂子汪婆子她们吓得够呛。
几个妇人的惊叫声惊动了正在屋内学习的几个小娃们。
“这是又有贼人?”
一声疑问,是李正高发出的惊讶奇怪的问话。不会吧,那些贼人都这么惨了,还不死心?
“声音有点熟……”
回答的是李正照。
“那可能是村里的人,我们出去看看。”
第150章 翻地
李正如站起来,就往外面走,这时候家里人还没回来,应该是被二哈吓到了村民。
几个小孩子走出屋门才看见院子门外,那几个拿着犁的妇人。
来人他们都不陌生,汪婆子婆媳因为上次大家一起吃晚餐,又因为赖子的关系,打过几次交道,而马嫂子因为非常积极上赶着干活,让李正如对她印象深刻。
而汪婆子和马嫂子对这些小孩子更是自觉得非常熟悉,见小孩子们从屋里走出来,立刻大声打招呼。
“只有你们几个在家呀?你们家大人还没回来呀!将你们家那头狼拉一下,我们就是拿把犁过来,你们将那头狼拉一上,我们把犁放进院子去,明日翻地用。”
高、照两人闻言将二哈拉住,李正星将院门打开,就见汪婆子婆媳两人扶着一把犁,马嫂子也手上也搭着一把犁。
见门打开了,汪婆子和马嫂子也往里探了探头,确认那头狼已经被牵住,几人才将犁搬进院子就靠在门旁边。
“等你们家大人回来,你们就告诉他们,这是我们家的犁,就放在这里了。”
将犁放好后,汪婆子又十分热情地问几个娃儿怎么不出去玩,一副想要站在这里拉家常的态势。
“我们在习字练字……”
李正星有些蒙地看着几人将犁靠墙放着,扯出笑脸来应对着汪婆子的问话。
马婶子对和小屁孩子拉家常没兴趣。
“犁就先放这里了,我们先回去了。那你们把门关好,可不要放一些闲杂人进来……”
这话,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汪婆子听了可就不乐意了,也不再搭理小孩们了,转身跟着马婶子出门,和马婶子呛起来。
“你说谁是闲杂人?”
“哎,我就这么一说,谁就谁就是啰……”
“你才是闲杂人,人家和你都不熟,硬要搭上来……”
……
两人互相呛的声音渐渐远去,留下院子里的小孩们你看我我看你,几个小孩正准备关门回去继续读书,村长家的三个妇人正从隔壁何家出来,经过看见李家院子里几个小孩在门口中处站着,还以为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们怎么都在门口这里?又有贼人?”
想起这些那两个贼人,曹婆子也不知道是该说贼人运气不好,还是感慨这些外来户真不是一般人,村里的人都不信能有那么多的巧合。
“不是,没有。刚才汪婆婆和马婶子拿了两把犁过来,我们正准备关门。”
“咦……我看看……”
曹婆子一听,也纳闷了,那两家怎么会这么好心,走过来站在院门外伸头探进院子,扫了一眼门边上倚靠在墙上的犁。
“这两把犁是他们家的?”
“是呀,是他们拿过来的。”
“你们家问他们借犁了?”
“不知道呀,我们在里屋习字练字就听见她们喊门,开门后她们就将犁放进来了。”
“你们家要犁地?”
“地面上的野草都锄干净了,听阿爷说找个日子将地翻一翻。”
“是要翻一翻了,再不翻,眼看又要开春了……你们家没有犁?”
“你也知道我们家逃难过来的,很多家当都没了,现在家里又添了牛,可能是犁不够吧。”
“哎,早说呀,我们家有犁。”
曹婆子很热情,他们家现在除了老头子,个个都帮李家干活挣工钱,别家都羡慕得紧,这交情可得维持住,不能让别家抢到前面去。
“你们看,他们两家的犁铧那么小,又钝,不好犁的,你们等等,我回去拿我家的犁过来。”
也不待小孩们说什么,就火急火燎地转身往家里走,边走还边喊着儿媳女儿从家将犁拿过来。
看着那匆匆忙忙远去的身影,李正如很疑惑地问。
“昨晚阿爷才说了要添犁,他们怎么这么快知道的?”
“谁知道呢,可能是阿爷或阿奶问他们借的?”
在几个小孩正在讨论中,骆梅两妯娌从农田回来,他们还要赶在盖房子的众人收工之前准备好晚上的吃食。
几人看见阿母回来,都跟各自的阿母说着汪婆子和马嫂子拿过来的犁。
小家们各自叽叽喳喳地说着话的时候,曹婆子已经带着儿媳拿着自家的犁过来。
骆梅见此,也忙和曹婆子解释汪婆子和马嫂子是想他们家将活给他们家的娃儿做勤工俭学,才提将犁拿过来,借给他们用的。
曹婆子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家几个大人都在李家这边领了短工干,可没工夫帮娃们去翻地,老头子倒是有空,可是老头了也是闲得没事就去看人盖房子,还美其名曰,去帮着那李老头看着点,说李老头他们都亲自下手去干活了,没有人看管其他人,他正好闲着,去帮忙看一下,不让人偷懒。
“没事,我们家几个都领了活,忙得很,也没空帮你们翻地,这犁,你们就拿着用,用完了再给回我。“
曹婆子还是将犁搬到门边墙跟上,和其他两把犁靠在一起。
“这怎么好意思……”
骆梅推辞着。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两家谁跟谁呢,你们初来乍到,我们也是疏忽了,早应该将犁借给你们了,将那地翻一翻,眼看就要开春了,可别耽误了明年的播种。”
连曹婆子的四儿媳都有些讶异,自家阿母咐时候这么会说话了。
察觉到自家儿媳的眼光,曹婆子瞪了她一眼,又继续说。
“你们看,我家的犁铧又大又快,比他们两家的都好用,你们用了就知道,这犁铧当年可是花了不少银子打的。你们别推辞了,这犁就放在这里了。”
曹婆子也不待骆梅他们推辞,将犁摆好,就拉着儿媳走了。
走出去了,四儿媳才纳闷地问:“阿母,那两家都是想要勤工俭学的活,才将犁拿过来的,我们家的几个娃又没得那活,怎么你还把犁借给他们用?”
“我们娘仨也多亏他们家的照顾,领了个这么轻松又能挣钱的活,别家早就羡慕得紧,我们家挣了那么多,也得让别家挣一点吧。”
“那也不用犁借给他们家呀。”
“这你就不懂了吧,你看那李家何家,像是普通人吗?这次将犁借给他们,也能让他们记得我们的好,下次还有什么活,不就第一时间想想我们家吗。”
“这等盖完房子还能有什么活?”四儿媳不太信。
“这,我哪知道,但你阿父总说他们家不同寻常,让我们多和他们搞好关系,我们这些日子和那涂婆子一起干活,也知道那涂婆子是个讲究的,和咱这乡下人还真不一样。你看他们家,这去赶一次集,就能牵回来几头牛,他们家肯定有什么挣钱的法子,以后能提携一下我们家,我们家就不愁了。这犁只是借给他们家,又不是送给他们,这顺水人情的事,你得多学学。”
曹婆子想起这些日子老头子经常念叨的话,愈发觉得这次她肯定是做对了。
“被阿母这么一说,还是我想少了。阿母你现在越发会说话了,大道理一条一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