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半盏刚刚好

作者:全麦糖火烧 | 分类: | 字数:41.7万

第246章 弥鲁勒

书名:半盏刚刚好 作者:全麦糖火烧 字数:1154 更新时间:2025-02-13 02:03:38

扎坝娃们的一见钟情大多发生在一些节日里。

男娃女娃们聚在一块跳一种扎坝独有的求偶舞蹈——跺踢卓。

餐厅里有两位扎坝服务员,随即也热情地加入讨论,向大家展示舞蹈。

池麦脑补这类似欧洲古早的贵族舞会,如果是这样,还真的是人类学同源的大发现。

扎坝人大概率是处于母系社会,他们的家庭不存在夫妻。

母亲在家庭中的核心,家中男娃和心上人所生的子女,也大多是母亲抚养,父亲不需要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

听到这里,烧饼开始两眼放光。

男娃们在自己的母家,大都是孩子的舅舅,他们一般都帮自己的姐妹养娃。

不少中外的语言学家,都会到雅江一带,研究“扎坝话”。

他们发现,扎坝土语的基础词汇和发音,与西夏语十分相似。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学者——巴卡尔,他在《中国西部旅游及考察》提出:扎坝话是西夏语系。

但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持不同观点,他们有人坚持认为,扎坝话属于藏缅语系。

不过学术上的结论谁也没明确,扎坝男娃服务员说,其实当地人关于扎坝话的起源,杜撰了一个自己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全世界共有360种语言。

世界各民族在分配语言的时候,扎坝人迟到了,没有得到独立的语言,于是其他民族都匀了些自己的词汇,给扎坝人一点,就构成了今天的扎坝话。

无论是否是真,这个杜撰,倒是解释了为什么扎坝语中有那么多其他语言的痕迹 。

老板注意到他们拉住自己家的伙计,问东问西,兴致勃勃地从前台走到他们桌前.

他微微皱眉,目光看向厨房,支走要其他桌上菜的伙计,兴致勃勃地继续向他们科普着更多的扎坝知识点:

婚丧嫁娶里的丧,扎坝人也有不同的讲究,这就要提到“崖葬”了。

年长的老人去世后,子女们会按照他们生前的托付,背着死者向高山中指定的崖洞中安置好,再用大石头堵住洞口。

再堆个尼玛堆,比较大的石头上也会刻一些字,有经文也有对死者的告慰。

也有些老人生前就有感知,自己会不久于人世,便会自行走入隐秘的山洞,坐以待终。

池麦忽然想到这跟瑶族颇为相似的丧葬形式,但是她没做声,耐心地听当地老板的讲解。

老板在成都的餐馆打过工,有些见地,很乐于跟游客分享自己的存货:

雅江是个文化多样的地方,除了扎坝娃,还有贡嘎雪山下的木雅娃,以及其他很多有着独特风俗的藏寨部落。

不过木雅离他们不算近,他知道的不多。

为了彰显好客之意,老板还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了道主食——“弥鲁勒”,这是一种酥油饺子,是扎坝人的主食点心。

连麸面的皮包着糌粑馅,捏成葫芦似的形状,顶部开着口,上面灌些酥油,整体形状看起来很像烧麦。

掰开葫芦下面的连麸面,蘸着上面的酥油吃,闻着很香,但是吃起来就一言难尽了。

烧饼最喜欢这种免费的赠食,拿了一个热乎的弥鲁勒,吆喝着说自己也终于算吃上了糌粑,后面不会再高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