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我是孙少平
作者:签歌茗 | 分类: | 字数:69.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零八章 经费
第207章 经费
第二天。
“这画上的小人没了。”
孙少平只去掉了两个人,都是那种现代装扮的。
准备着各自回家去。
路上碰着了两人,一人时黄原地区的文联主任贾冰,另一个是省作协的现代派诗人古风铃。都是黄原乃至全省都较为知名的中青年诗人。
“贾老师,古老师。”
孙少平跟他们打了招呼。他比他们的年龄小了很多。
“孙少平。”
大家都是黄原的本土作家,就算是没见过也听说过,昨天的文化会上已经认识过了。特别是这个贾老师,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到黄原来进行表演的时候也见过一次。孙少平的记忆很好,还知道,就见过一次,估计他把孙少平给忘了。
孙少平再提一回,“贾老师,我们当初见过一回的。”
“这我不大有印象了。”
“三四年前,我高中的时候,原西县县高中,文艺汇演到了黄原演出。见过一回。”
“文艺汇演,孙少平?对,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
“您二位这是要去?”
“没钱花,找领导要经费。咱们黄原地区出了几个诗人,创作了不少有质量的诗歌,在外面被称作黄土地派,为省争光。就比如贾冰同志,写诗也有几年了,作品在省内外都是有影响的。”
“老古,过誉了,当着少平说这些做什么。”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诗人出书很困难,省出版社只出能赚钱的书,对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感兴趣。现在咱们连个小集子都出不了。想在当地的印刷厂印一个小世纪,又苦于没钱,地区不给印。经费紧张啊。”
作家协会经费紧张。
“少平,你不是也有书吗?走,走,一起去见见领导,壮壮声势。”
地区还有着不少的作家都有着这样的想法。
这两个人是主力先锋。
互相看不上。文人相轻。
表面上恭维,世纪背后还有人说贾冰的都是老掉牙的手法,崇拜白开水一样的普希金,还在歌唱什么黄土地。
到了领导的院子里头去。
文联的人到这儿来还是比较方便。
贾冰他们也是地区的名人。
领导会见的。
一听到要经费,领导也发愁,“文化事业我们还是要大力支持嘛。要大力搞好我们的精神文明。这样吧,你先不要着急,让我再想想办法。你知道,我给伱拿不出钱,还得要通过上头那面才行。”
都一样的处理方式,就是拖。
钱是真的拿不出来,啥地方都缺钱。
好说歹说的把人都送了出去。
贾冰把他们请到了自己家里头去,还想着再聊一聊。
到了贾老师的家里,门口的一只大黄叫唤起来。
“别叫,别叫,男爵,听话。少平,别害怕啊,会叫的狗不会咬人。”
家里的布置还算可以。
“来来来,都吃,敞开吃,条件简单了些。”
“谢谢师娘,这已经很好了。”
“那你们接着聊,我去把猪大肠洗一下。”
“来,吃,多吃点。喝点。”
贾冰的家里布置的还行,书架上有着很多的书。
他多少有点儿名气,虽然赚不上太多的钱,这个生活条件比绝大部分人都是要好的。
真正有名气的作家混的都很好。
“老贾,你家的书蛮多的。”
“我这日子的幸福也就是这些书了。”
孙少平:“贾老师,你的诗我看过很多。”
“是吗?”
“很多我都能背出来。”
高中的时候确实看了好几篇他的诗作。
过目不忘的能力太强悍了。
直接当着他的面把诗给背了下来。
这一瞬间,贾冰开心的很。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有读者,能知道自己的作品。更何况这还背出来了,能背出来那就是最大的热爱。
一瞬间,他对孙少平的观感那是大大的增加。
孙少平知道这个贾冰,人很不错。不然也不会去恭维他一下。
诗人贾冰在大学期间爱上同班一个城市的姑娘,可是他的母亲死活不同意,要求他娶本村邻居一位大字不识的乡下姑娘,否则母亲就要一头碰死在他面前,出乎意料的是,在爱情和母亲面前,他选择了母亲。
婚后很久,他才知道妻子为了照顾他的老母亲,常常从自己家里偷拿东西接济无依无靠的老母亲,为此,姑娘时常遭到父亲的打骂,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他年迈的母亲。倘若不是她的悉心照料,在贾冰外出求学的漫长岁月里,在贫困不堪、食不果腹的年代,无依无靠的老母亲早已撒手人寰。
这些年,这个大字不识的乡下农村女人,给他生了三个儿子,还办到了营业执照,在二街道开了卖羊杂碎的小食店。他自己的工资每个月都花得分文不剩,别说是补贴家用,他还时常跑去老婆的小食店讨要零花钱。
但这样的太少了。
第二百零八章 经费
诗人贾冰和老婆的甜蜜恩爱,看起来煞羡旁人,可细想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别说是无名无份的邻家姑娘怀着满腔热血照顾一个老妇人后,深得老妇人的喜爱和感激,不惜让高材生儿子以身相许给这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姑娘。就是很多一起携手闯关艰难险阻,重获人生巅峰的夫妻,在看起来岁月静好的时期选择分道扬镳,甚至闹得鸡飞狗跳。
鸡飞狗跳才是更大的概率。
在后世听过不少这样的事情。
一旦上岸了,自己变的更好了,就会把一开始的人抛弃掉的都有。
孙少平就知道一个真实的故事,后世的一个女生,在念高中的时候和男生谈恋爱,被学校发现后要被开除学籍,一腔孤勇的女孩不顾父母的反对和责骂,选择主动退学,让男孩安心追梦。
文化程度不高的她面试了好多公司皆因学历太低被拒绝,只好进工厂当流水线工人,男孩的家境不好,她于是赌气离家出走后没和父母联系,自己的每个月的工资只留非常少的一部分后全部汇给男孩念书,男孩从大学一直念书到研究生毕业,期间的费用都是她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打好几份零工攒给他的。
后来,男孩和同校的一个女生结婚生子了,她还傻乎乎的等着男生飞黄腾达后来娶她。
男孩结婚很久后才告诉她已经结婚的事实,还承诺这些年她的每一笔汇款,他都有细心的记录,他以后会分期还给她,还会会按照银行的利息分文不少的还给她,只求她能够给点时间。
当她知道这些的时候,她歇斯底里到失去理智,想立马去他的城市讨回公道,可笑的是,这些年,她只是扮演了一个提款机的角色,她仅仅知道他所在的城市。当她愤怒的奔赴到这个城市时,诺大的城市于渺小的她而言,宛如大海捞针,最后她只好无功而返。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是后世孙少平的一个邻居大姐,十几年后当他听大姐说起那段往事,除了云淡风轻,再无其他。甚至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般从容淡定,只是她最后说,如果回到16岁那年的初夏,自己绝对不会选择主动退学,她会拼尽全力让父母给她转学甚至是留级。她甚至说,也许,学校只不过是吓唬他们,只是年少轻狂的她选择了最无知的路。
聊了好一会儿。
“贾冰,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现在的人开始有钱了,买大肠的人开始多了。你看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
贾老师:“我帮不了你,你见过哪个秀才卖猪大肠。你这时候说这种事情,不是让老古和少平瞧不起我吗。”
“要是没钱,人家才瞧不起。”
贾老师:“少平,来,你来评评理。当诗歌跟猪大肠混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诗歌吗。”
“贾老师,我的看法人还是要吃饭要赚钱的,当物质生活充足的时候,才能追求更精神层面的。”
“少平,你也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了。”
“我大哥在黄原开了个砖厂,我在京城还在别人鸭子店占了股份,但这并不影响创作,甚至能更好的进行创作。”
他老婆:“少平说的就没错,人不能天天只知道做梦吧。”
贾老师此时的感慨很多,当即就创作了一句,“诗歌在现实里迷茫,我在诗歌里徘徊。啊!无论现实是多么的残酷,都不要忘记对诗歌的热爱。”
“少平,我知道你喜欢小说,也在创作小说,送你一本书牛氓。你可一定要对小说保持热爱,千万别让现实让你对小说失去喜爱。”
“谢贾老师的教诲。”
“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孙少平想了一下,他最爱的是那首洛神赋,当即说道:“曹植。”
“能说说吗?”
“曹植身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文艺方面,有很多先进理论,比如:谦虚接受批评、重视民间文学、广泛阅读、勤奋创作、发展多种才艺、接触底层多实践。从正史记载看曹植本人具有很多优点:简朴平易近人、不工于心计、说话直爽。当然,他也有缺点,饮酒不节、不自律、有时候狂妄自大、也确实有政治欲望,但总得来说还是瑕不掩瑜。毕竟曹植要是真做了坏事,曹丕一定会抓住的,但史书就记了个醉酒悖慢,劫挟使者,推测一下,应该曹植没有做什么别的坏事。这相对于他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处境也是很不容易的。至于早年生活奢侈,美女成群。贵族都这样,我就不追究了。”
“客观来说,历代名人诗人评论家学者对曹植从作品到人都高度赞扬。除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近现代的郭默若,几乎没有名学者对曹植作出很负面评价。这说明,曹植在各个方面还是很能经得起检验的。”
三个人在一起聊了好一会儿。
孙少平觉着这个贾冰老师人还不错,说道:“贾老师,你和古老师不是想出书吗?我也有想法。我可以联系。”
现在的孙少平有着好几十万,印刷的什么的不在话下。
他们的诗集估计赚不到钱。
但是对琅琊榜和三体有点儿信心,那肯定不会亏。
特别是三体。
现在诗歌暂时还是主流。
等再过上个几年,小说什么的特别是香江的一些小说到了内陆之后,小说会慢慢的成为主流。
“这个经费?”
他们已经去找过领导了,知道那个意思十有八九没得。
自己搞钱那可太难了。
人家出版社的也不会给他们印。
没有赚钱的把握根本不会印。
之前就有试过。
贾冰的一些诗有印过,但是压根不赚钱。
属于赔本赚吆喝的。
贾冰的名气多少有点儿,但是没赚钱。
也只是在黄原地区有名声,出了黄原没几个人认识的,除非是那种特别喜爱诗歌的人。
孙少平:“我在京城赚了不少的钱,出版社不答应,咱自个就能印。”
找个印刷厂,给点钱就能开干了。
印书的钱不是个小数目。
他两还有些疑惑。
孙少平能赚多少的钱,说出这样的大话来。
也没说出具体的,就是好几个万。
印上一些书肯定是足够了。
自己的书不怕,就是怕黄原的这些个诗人,他们的诗作不太好卖。
不单单只有他们两个。
想着是把黄原好些个诗人的诗全部都收过来,搞成一个诗集,然后再卖出去。
“这,都用你的钱?”
要是地区的经费那没事。
用孙少平的钱,还在想着要是亏了。
孙少平也不在乎这些。
毕竟现在的黄原算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家乡。
做点什么也无妨,就当是赔本赚吆喝了。
想着到时候再把三体给整出来。
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现在的孙少平对于后世看过的一些东西记忆都开始特别的深刻。
最近这段时间就把三体给整出来。
一部三十万字。
一天笔耕不辍整个三万字。十天就能整出来。
到了年后马上就能给安排上。
甚至能搞更多。
所有的内容都在自个的脑子里,压根都不用去进行思考。
孙少平也不想改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