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枭途

作者:任鸟飞 | 分类:历史 | 字数:119.4万

第二百九十二章 登基称帝?(求订阅!)

书名:大宋枭途 作者:任鸟飞 字数:3515 更新时间:2025-01-24 01:41:13

经过近两个月的征讨,燕地各州各县的反抗势力,差不多全都被金吾军剿灭,蔡仍彻底收复了燕地七州。

不仅如此,因为宋军被辽军打得屁滚尿流,当初依附宋军的燕地义勇,不少都在那一战当中被打散了,然后纷纷逃入燕山之中,像已经投降宋国被赵佶赐名赵诩的董庞儿,像不久前率领数万大军投降宋军的张关羽,全都率领本部的残兵败将逃进了燕山。

蔡仍攻占燕京不久,就在燕山脚下立起了招安大旗,同时还派不少出自于宋江义军的人和出自方腊义军的人前去燕山招降。

现在,不论是宋江义军的人,还是方腊义军的人,在蔡仍这里,都混得风生水起,不少都混进了高层,混得牛逼的,像宋江,像吴用,像关胜,像张清,像花荣,现在已经成了蔡仍势力的最顶尖的一批人。

有这样鲜明的例子在前,所有燕山义勇都相信,蔡仍不会像辽、宋、金三国一样始终不信他们,一直防着他们,一直算计着他们,不给他们进入高层的机会。

再加上,现如今,宋军大败,被辽军打到河北去了,燕云明显成了战力强大的蔡仍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燕山中的义勇也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所以,蔡仍的招安大旗一立,立即就有十几支义军来投。

这其中不乏那些规模不小的义军。

例如:

董庞儿率领近三万义勇来投蔡仍。

跟董庞儿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张关羽,他带着所辖的一万多义勇来投蔡仍。

另外,还有辽海一带的义军,包括吴撞天、云队、海队等义军,他们每一支都有一两万人。

在宋境的汉人看来,原辽国地区(主要是指燕云地区)的汉人属于蕃族种类,从大宋的皇帝、士大夫到百姓,都以“虏”称呼原辽境的汉人。

因此,原辽境的汉人不被宋境的汉人认同,导致他们受到歧视,不被信任,遭受凌辱,这是原辽境的汉人包括很多原本已经投奔了大宋的原辽国文武官僚在历史上的宋金大战中最终选择背弃大宋投靠大金的重要原因。

像董庞儿、张关羽等已经投降过大宋的义勇,其实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歧视。

而在蔡仍这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歧视。

对于这些义军,自蔡仍以下,蔡仍势力的人全都一视同仁,完全按照自己招募新军的标准进行筛选,将其中服从性强的精壮选拔出来,然后进行新兵培训和政治教育,那些筛选下来的,则分给土地,准其复为良民。

如此,两月之间,蔡仍又得五万预备役。

再加刘锜和王彦带来的两万精兵、十万预备役,蔡仍共有军队近三十万。

如此,蔡仍难免进行新一轮的扩军。

不过——

这次扩军,蔡仍并没有选择扩充已有军队的编制,而是将已有的军队分出一半来,作为骨架又建了十军——各军分出来的那些缺额,再以新兵补充。

因为又诞生了十军,难免又诞生了十位高级将领。

这十位高级将领全都是蔡仍亲自选拨的,几乎全都是战功赫赫之将,他们分别是:

新一军,人数一万,统制:刘锜。

新二军,人数一万,代统制:王彦。

新三军,人数一万,代统制:吴璘。

新四军,人数一万,代统制:杨政。

新五军,人数一万,代统制:郭浩。

新六军,人数一万,代统制:赵立。

新七军,人数一万,代统制:赵撙。

新八军,人数一万,代统制:李彦仙。

新九军,人数一万,代统制:王贵。

新十军,人数一万,代统制:解元。

这十军建立完,不提还在新兵处和政治处训练的七八万新军,仅在云地的现役军队,就有二十五万,如果再将台湾那五万人马(亲卫前军、亲卫中军、亲卫后军、亲卫左军、亲卫右军,在破敌军、游奕军、虎愤军、水军被蔡仍调走了之后,也扩军了,每军扩为一万)算上,蔡仍共有精兵三十万。

不仅兵多将广,因为几乎算是将五分之二的大辽帝国吞下,蔡仍还获得了大量的兵甲、战马。

蔡仍除了获得大辽帝国的很多兵甲、战马以外,还获得了不少大宋的兵甲、财帛——种师道时代,因为军响不足,前线宋军差点哗变,又因为兵甲不足,前线将领缺乏取胜的信心。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刘延庆率军北上时,赵佶打开封桩库给刘延庆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帛,还给刘延庆准备了大量的兵甲。结果,刘延庆率领的五十多万大军一溃千里,这些兵甲、财帛先是落到了辽军的手上,后来又被打败辽军的金吾军缴获。

总而言之,蔡仍的这二十五万大军,可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武装到了牙齿的精兵,仅骑兵就有近十万。

蔡仍的实力一曝光,不论是大宋,还是大金,甚至就连西夏和达旦诸部,都有些恐慌,各国高层,全都忧心忡忡!

要知道,所谓的大金,其实也就三十来万人马,跟蔡仍的实力相当。

而大宋倒是有百万大军,可这百万大军的战力,哎,不提也罢。

随着蔡仍的实力曝光,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几乎所有人都在观望,不知道蔡仍是准备北上与同样刚刚崛起的大金一较高下,还是准备南下吞掉已经露出颓势的大宋,亦或是先吞并弱小将西夏打下来?

而燕云之地的官员和民众,随着蔡仍的实力显现,慢慢生出了归属感。

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原来并不赞成蔡仍野心的人,他们也开始接受蔡仍成为一方霸主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声音突然出现。

这个声音就是——蔡仍应该登基称帝了。

蔡仍觉得,自己只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外加一个台湾,实力弱小的可怜,没有资格称帝。

可蔡仍手下的人却不这么看。

要知道,当年完颜阿骨打手上只有弹丸之地、两万人马,就登基称帝建立丰国。

而耶律淳只占领燕地七州外加平滦营三州,数万人马而已,也称帝了。

如今,蔡仍坐拥燕云十六州和宝岛台湾,有精兵三十万,实力比完颜阿骨打和耶律淳称帝时强太多了,为什么不能称帝?

而且,蔡仍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一个小小的侯爵,已经不足以让蔡仍跟手下之人区分开了。

另外,蔡仍一直不称帝,蔡仍手下的人,也就不能跟着水涨船高。

这使得不少人都心痒痒。

关键的关键,蔡仍不称帝,始终都名不正言不顺,像呼延庆他们这些使臣出使大金时,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介绍他们自己。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蔡仍愿不愿意,他登基的事,都已经愈演愈烈。

甚至,都有人开始议论国号了。

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又都以中国为通称。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不能当作国号,只要入主中原,其国就算是中国。

蔡仍势力并没有入主中原,就更不能使用“中国”自称了。

而既然“中国”不能当作蔡仍势力的国号,那蔡仍势力势必得起一个国号吧?总不能一直用燕云来称呼吧?

讨论国号的声音一出现,不论是蔡仍势力的官吏,还是蔡仍势力的民众,都在群策群力。

有说以蔡仍出生地“吴”为国号。

有说以蔡仍发迹之地“魏”为国号。

还有说蔡仍可以不拘泥于从前,自己起一个国号。

总之,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

此事议论到了这种程度,可见是众心所向。

以至于,蔡仍也不得不面对。

没办法,蔡仍只能将自己手下的一众文武聚集到一起,开门见山的问:“现在,都想让我登基称帝,你们怎么看?”

蔡仍话音一落,左企弓就出列道:“以侯爷如今之势,称帝是必然,侯爷当顺势而为。”

萧昂恨恨的看了抢先他一步的左企弓一眼,然后也出列道:“侯爷,今时今日,您再不称帝,何以号令天下?”

吴用随后出列,道:“名不正则言不顺,侯爷,是您称帝的时候了。”

接下来,一连站出来了数百人,都在劝蔡仍登基称帝,大有劝进之意。

不过——

蔡仍并没有受这些人影响。

蔡仍看向李纲、李光、陈公辅等人,问道:“我当称帝吗?”

蔡仍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看向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这一小撮人。

不用看,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这些人也知道,看向他们的人,一个个必定目光不善,他们还知道,一旦他们反对蔡仍登基称帝,一定会被这些人孤立起来。

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这些人,都是非常之人,他们其实不怕被别人孤立,也不乏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

可身为蔡仍这个势力的绝对高层,蔡仍的肱骨之臣,有些事,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这些人是不能睁着眼睛否认的,否则他们可就辜负了一直以来一直信任、重用他们的蔡仍。

而这种信任和重用,是不可能一直都有的,如果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真是太让蔡仍失望了,一定会有取代他们的人的。

对此,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这些人心知肚明。

所以,听见蔡仍询问,李纲、李光、陈公辅他们这些人集体沉默了。

蔡仍见状,道:“你们不用有顾及,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很需要有智慧的不同的声音,这样,我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蔡仍推心置腹的又道:“其实,我并不想现在登基称帝,我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想称大都督,你们觉得怎么样?”

见蔡仍说得如此诚恳,李纲、李光、陈公辅等人被蔡仍胸襟折服了,要知道,可不是谁都能禁住登基称帝的诱惑的,进而他们终于有所松动了。

李纲、李光、陈公辅等人相互看了看。

最后,李纲叹了口气,然后越众而出,道:“如今,以侯爷之势,称大都督,已经不合适了,它会限制侯爷您的发展。称帝……是一种选择,还有一种选择是……”

没等李纲将想说的话说出来,闾勍突然从殿外跑进来,说道:“侯爷,出大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