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 分类:历史 | 字数:250.3万

第二十四章 捷书飞上九重天(下)

书名:颠覆晚金 作者:边郡箭手 字数:1950 更新时间:2024-12-19 02:05:48

伪军们的战斗意志是来源于蒙古人的,在眼下这种情况,这些远离家乡到山东来作战的人终于彻底丧失了捞一票的想法,转身纷纷逃命,诸位将领也禁治不得。

“大好时机,各位准备!”高俊登高远望,眼看着敌军已经旗帜散乱,下令各军整队齐进。

“必胜!”楼升的第四营立刻整队齐进,而他们所遇到的乃是石天应,后者还没来得及看好逃命的方向,就在正面遭遇了楼升,队伍立刻就被冲散。

石天应还想聚众再战,战马却被一名太平军兵砍翻,当即摔了个狗啃泥,立刻有几双有力的大手把他牢牢摁住,想要俘虏此人。谁知道石天应这人确实永丽绝伦,居然反手一击,拧断了一名军兵的手腕,转身就跑。被激怒的军兵们追上,几杆长枪一发捅进去,当即斩杀了一名蒙古大将。

其他各方面的情况也都与此类似,汉军各部都想着保全自己的军队,不愿意为其他军队做后援,无论木华黎怎么叫唤,诸将也只是北逃。

“算了,咱们去德州!”木华黎气苦不过,只能和军队一道向北逃窜,此时,他仍旧期待能够烧毁高俊的给养,这样的话,高俊到底还是要被迫放弃河北的。

当天晚上,木华黎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孛鲁率领骑兵赶了回来。

本来他们确实是按照计划去烧毁敌军的堡垒的,然而在路上,他们却看到了还在席地而息的张惠所率领的军马。

骑兵们立刻叫嚷起来,现在去攻击堡垒,能不能赢还是两说,可眼前的军功却是实实在在的,看着他们附近车上的给养,抢过来还能发一笔小财,孛鲁可没有他父亲的威严,在这种时刻也无法约束自己的手下,这些骑兵们不等主将发出命令,就立刻对眼前的敌人发动进攻。

张惠等人还坐在地上大吃大喝,突然听到了远处的马蹄声,立刻就知道情况不妙,没有丝毫的等待,这些人立刻站起来准备迎战敌军,尤其是那二十多名军兵代表,此时正是他们将功赎罪的好机会。

伪军骑兵们发动突袭,张惠指挥军队,任凭敌军洗劫了补给车队,然后趁着敌人纪律散乱的时候发动了步兵短促反突击,一举打垮了敌军的骑兵。

等到孛鲁重新收拢被打败的骑兵时,高俊已经战胜了木华黎,在这种情况下,孛鲁也只能无奈地率军返回。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太平军的通用骑兵,又损失了上百人马。

而此时,在更靠南的方向上,蒙古骑兵对河桥的攻击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状态,就在这个时候,高俊的信使及时赶到,士兵们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选择后退到河边的堡垒里面继续防御。

然而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一开始欢呼雀跃,打算一举冲过来的蒙古骑兵却在片刻之后改变了主意,在河桥边上稍作停留之后,就反身撤走了。

带孙匹马逃到这里,向前线的蒙古将士们带来后方大败的消息,很显然,太平军的骑兵并不好对付。指望在河南发动蒙古人擅长的流动作战也未免太过危险,在商量之后,蒙古骑兵选择了回撤。

尽管经历了一天的战斗,但毕竟是性命攸关的事情,他们把战马发挥出了比平常更高的能力,居然几次躲过了高俊的围追堵截,胜利的逃回了严实所占据的博州。

没能捕捉到这败亡的两千骑兵是高俊的一大遗憾,但是相比于这次战斗的成果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在过去十数天的作战当中,高俊仅仅靠1万名士兵就阻挡了2万名精锐的蒙古军队。

双方连番鏖战,高俊几次陷入困境,但是凭借着顽强防守,终于拖到了蒙古军队内部生变,暴露出他们组织能力低下的一刻。

随即,高俊又能够及时组织主力部队,主动寻求决战,连续击垮敌军部队,杀伤蒙军数千之众,使得木华黎元气大伤,残部逃入了博州和德州,短时间内不敢再来侵犯高俊的根据地了。

而趁着这段时间,济南府和周边地区已经大大的恢复了,敌人残留下来的余孽也都被清洗干净。曾经跟蒙古政权合作、对太平军心怀不满、以及各种投机分子都被清算,整个山东在政治上重新趋于安定。

在刚刚收复的北清河沿岸地区征收来的上万军队也进行了初期训练,很快他们也能够投入作战战场,太平军又恢复了分兵之前的实力,度过了潘正带走三个营之后短暂的兵力危机。

这场战争也意味着保卫根据地阶段的结束,高俊成功的守卫了自己的地盘儿,并且即将开始主动出击。

胜利的消息传回济南的时候,市民们几乎不敢相信,带给大家地狱般痛苦的蒙古军队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被力量尚且不如他们的高俊轻松击败了,有关这场战争胜利的流言蜚语难以平息,就连集贤院里面的几位本地耆老也有些狐疑。

因此,高俊决定进行一次俘虏游街活动。

五月初一的清晨,济南市数军民全都聚集在街道上,在骑兵的监视下,在战斗中被俘的277名蒙古人和1744名伪军一起通过济南的街道。

通过一系列的审讯,高俊也清楚了木华黎在战争中的几次重要决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强劲敏锐的对手,然而,他指挥的军队带有过多的落后残余,使得这名精干的指挥官不能发挥他的真正实力。

从军事角度来说,高俊输给了木华黎,但是太平军战胜了蒙古军队,这是对过去六年来太平军组织建设的肯定,太平军赢得了组织的胜利,赢得了历史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