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天下
作者:绝路V | 分类:历史 | 字数:48.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一十四章:经济模式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这次会盟在经济问题上,所取得的效果就没有超过先前的贸易协定了。
耶律洪基首先提出了他的要求:“大宋在土地开荒上取得了成功,我大辽东北之土辽阔富饶,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希望熙宁帝能提供一些经验上和财力上的支持。作为回报,大辽不限制宋商在辽境内开矿,也不限制铜铁矿石以及铜铁成品流入大宋。”
大宋严重却铜铁,严重缺粮,这在各国已经不是秘密了。自从贸易协定签署之后,各国贸易非常繁荣。贸易的商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层奢侈品的消耗了,而是逐步向下层民众生活上需要的物品扩大。比如丝布绵帛,比如各种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比如食盐、农具和各种民用武器。
赵顼人为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滞后了农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最后,大宋不仅缺铜铁,同样也缺粮食。
贸易扩大以后,各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受到冲击,大宋的货物不仅精美,而且比较便宜,这让各国作坊纷纷破产。不过,这没有引起各国的恐慌,因为大宋的需求更为强劲,大宋国内的市场更为广阔。各国作坊破产之后,纷纷转型,大宋毛衣、木材、粮食等基本原材料的需求很大,各国在出售原材料上取得的收益比起手工作坊生产的收入要大得多。
各国手工业作坊技术非常地下,成本比较高。而各国人口比较少,地广人稀,自然生态比较完整,购买大宋的民用武器后,打猎获得毛衣,伐木获得的木材,采集获得的药材,这些土特产获得的成本比较低,但卖给宋商却是高价。
大宋国内市场广阔,对外贸易依然是进口大于出口。如果用后世殖民主义的观点,各国现在沦为了大宋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句话不假,但是大宋的经济体实在太大了,不是周边各国可以相比的,大宋主要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还是自身,并不完全依赖对外贸易。
相反,各国因为大宋对原材料的强劲需求,百姓们都富裕了起来。这和后世的澳大利亚靠给中国出售铁矿石,保持国内经济稳定,保证国民的高福利生活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王安石主持下的政事堂,与各国签订贸易岁币协定,消除战争。这一行为,这各国百姓看来,这是千年难见的圣人之举!王安石也成为了各国百姓心中的贤相。在大宋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各国不仅百姓取得了收益,官府也得到了许多税收。因为这个,王安石才能凭借自身的号召力,促使各国在上京会盟。
当耶律洪基提出他的请求时,赵顼笑着说道:“这个不现实,不是我大宋不支持,而是你们各国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无论是人力上,还是人口的素质上,都做不到。辽国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让辽国的百姓和大宋百姓一般,懂得各种生产工艺?懂得精耕细作?什么时候,才能让辽国的人口数量和大宋比肩?”
“依熙宁帝的意思,该怎么办?熙宁帝应该清楚,各国经济的同步发展,才是这次会盟的基础,也是中华帝国存在的意义。”耶律洪基不满地说道。
没有经济上的统一,没有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统一,无论是后世的政治学,还是现在的儒学,都有这样的分析。耶律洪基虽说不是精通汉学,但是这样浅显的道理不会不知道。他也不可能让辽国毫无所得地做大宋的政治陪衬。
“大康帝误会了。”赵顼站起笑着说道:“各国经济不平衡,这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事实。辽夏两国拿了大宋一百多年的岁币,可曾改变什么?所以,现在大宋能给予各国的帮助只能在书籍上。大宋一改经典不输出的旧例,资助各国兴建图书馆,兴盛文化,已经足够证明大宋的诚意。”
后世一直认为,历史上的中国,帝制下的官府推行愚民政策。事实上,这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没有听说过秦始皇禁止百姓读书。相反,秦始皇一直鼓励学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就是一种鼓励学习的政策。虽然已经规定了要学什么,但是没有限制学习。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烧的书籍仅仅是儒家的一些言论过于偏激的书籍而已。
那个时代焚书,和后世烧毁黄书的概念应该差不多吧。当时,百姓需要的是大一统帝国结束春秋战国长达四百年的战乱,儒家的书只会造成混乱,只会影响百姓生产。即便秦始皇的许多政策被认为相当残暴,但却是当时大一统帝国的需要。
为此,各国需要大宋的书籍,需要文化繁荣。可以说,华夏各国也没有限制百姓读书的旧俗。百姓普遍不识字,不通文化礼仪,这是时代的局限。相比此时西方各国,只有官吏和僧侣识字,无论是大宋还是其它华夏各国,百姓的识字率要高得多,文化程度也要高得多。不然的话,苏轼也不会那么火了。
“熙宁帝的胸怀,我自然知道。”耶律洪基知道不能把话说得太僵,因而首先肯定了赵顼。“熙宁帝即位之后,大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华夏各国带来了和平和繁荣。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熙宁帝的智慧,应该能拿出一个好办法来吧?”
什么是政治家?政治家其实就是学会了相互妥协并从中取利的一群人。妥协才是政治的核心。耶律洪基向赵顼问计,事实上是对由宋朝来安排中华帝国统一的经济政策的一种妥协。
“求人不如求己,原本大宋也和各国一样,面临着许多的难解的矛盾,但是仅仅四年,大宋就脱困而出。为何?”大宋以前所面临的困局,各国并不是不知道,赵顼的这句话吊足了所有的胃口,等所有人都在绞尽脑汁在思考时,赵顼又缓缓说道:“交子与商盟柜枋。大宋国库空虚,但是国库空虚没有关系,我大宋可以向商盟柜枋大量举债。特别是湖广与流求的开发,所需要的财力都是从商盟柜枋借贷的,而大宋只需用每年的国税交还给商盟柜枋借贷的利子钱即可。”
虽然赵顼这种说法有点夸大,毕竟货币不是实物,有钱不一定能买到东西。商盟柜枋与交子几乎把地主豪族几代人几百年的积蓄都榨了出来,但是交子没有铜钱那种储藏功能,铜钱转变成交子大量流出,只会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事实的确如此,大宋所有物价都有轻微的上扬。这是这缓慢的通胀,让所有的地主豪族商人都在寻求投资项目,把钱投入再生产领域。古老的靠攒钱发家的手段只会让家族几百年积累起来的财富贬值,只有不断拿钱去赚钱,才能保证财富上升。可是,田产不可能增加那么快,土地兼并无法容纳那么多的资本。
随后,开发湖广流求,开作坊开矿等项目在赵顼的鼓励下,在王安石主持的政事堂的引导下迅速开展起来。大宋的经济体迅速膨胀,开发所带来的田产至少增加了三成,而作坊更是成倍的增加。
然而,农业社会,有着资本无法突破的局限。生产周期长,生产不稳定,严重制约了资本运转速度。也就是说,一个作坊主一个矿主,从最初的投入到最终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一般来说,一年已经是最长了。这导致许多高成本的作坊根本无人问津。
也就是说,现在大宋面临这一个巨大问题,也就是必须有持续的资本投入到大宋经济的再生产领域,确保大宋第一次资本投资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转起来,不会产生泡沫。赵顼可不想大宋变成后世的苏联那般,所有的作坊无法开工,工业的废墟一片连成一片。
所谓的资本,在这个时代无疑就是社会储藏起来,或者还没有得到应用的人力和物力。赵顼的意思,也就是说,要通过华夏其它各国继续像大宋一般,几乎榨干国力般地搞开发,然后继续带动大宋手工业作坊的发展。
“熙宁帝可否说得具体一点?”耶律洪基不可能像穿越而来的赵顼一般看到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不由得被赵顼说得云里雾里。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之所以无法开创工业文明,进入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源就是小农经济的束缚。然而,西欧在小农经济的束缚上比中国要严重的多,但是他为什么能挣脱而出呢?
事实上,与历史学家所说的正好相反。手工业要过渡到机器工业,农业社会要进入工业社会,首先是农业经济必须高度发达。对古代中国而言,相比西欧某一个国家,无论是在农业经济规模上,还是在手工业经济规模上,都非常庞大。但是,如果不是单个比较国家,而是比较整个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呢?显然,已经开发了整个美洲的基督教文明在经济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儒家文明,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规模上,早已经远远超过了儒家文明。
整个基督教文明所有经济力量集中到了哪里呢?英国。因而,成为了基督教世界的工厂的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并紧接着成为了世界的工厂。
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在手工业作坊的规模上显然无法和大宋相对比,国家内需也无法跟大宋相对比。大宋强劲的内需,会成为中华帝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因此,赵顼没有听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劝谏,要限制贸易,特别是粮食制品的流出,确保大宋粮食稳定。粮食制品有很多,主要的是酒,其次是一些糕点。
赵顼不仅不作限制,还要让大宋更开放一些,加快中华帝国各个成员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为帮助各国搞开发,不仅各国能得到巨大的好处,大宋也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