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作者:实朴 | 分类:历史 | 字数:211.5万

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

书名: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作者:实朴 字数:3100 更新时间:2025-01-24 01:41:10

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黎元洪邀请中山先生来武昌视察。此前,广东派代表请中山先生回故乡一游,中山先生也早有此意,正准备南下时,收到黎元洪的邀请。

中山先生一八九四年到过武汉一次,印象很不错,武昌首义成功,引发先生无限遐想。当初武汉准备起义时,他的主导意见是准备得再充分一些,不要急于发动。就在他准备把自己的意见电告湖北的党人时,却在报纸上看到了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

一想到这件事,先生总要禁不住心潮激荡。他决定还是先朝拜首义圣地。

四月九日,孙中山一行人乘车到达汉口,遂换“裕江”轮过江达武昌。同行的有孙夫人卢慕贞,子孙科,女儿孙媛、孙婉,随行人员有宋子文、胡汉民、汪精卫、景耀月、程超明等人。

码头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铁血十八旗、五色旗挂满街头。长街两旁挤满了人,人们争先恐后,一睹革命伟人的风采。

阅马场都督府布置一新,黎元洪带领着大小官员,列队迎候。孙中山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都督府大厅。

稍事休息,黎元洪设宴招待中山先生一行。席间黎元洪致欢迎词,热烈欢迎孙中山一行来鄂视察,盛赞孙中山“功比尧舜”。

孙中山在答词中则称黎元洪为“民国第一伟人”。

饭后,黎元洪亲自送中山先生一行去黄土坡盐署,那里为中山先生设置了行辕。

第二天清晨,黎元洪亲自过来接孙中山诸人,赶到阅马场时,蔡济民,吴兆麟、蒋翊武、李翊东等首义元勋已会同三百多各界人士列队恭候。

黎元洪介绍中山先生与首义元勋们见面,中山先生亲切的和大家握手。

介绍到吴兆麟时,中山先生说:“吴兆麟,我知道的,首义的总指挥,了不起。”

声音一落,大家一阵掌声,吴兆麟很激动。

中山先生突然想起什么,问:“熊一枪在吗?”

熊秉坤上前与中山先生握手,于是,熊一枪的名字传遍了各地。接着,中山先生健步走上了主席台,发表了题为《共和与自由真谛》的演讲。

中山先生在讲演中,盛赞武昌首义的伟大功绩,热情洋溢的指出:“吾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会事业尚未着手,故社会事业,在今日非常紧要。……”先生的讲演,获得场内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

讲演结束后,中山先生与首义功臣们合影,随行的宋子文先生,用相机留下这历史瞬间。

中午,黎元洪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孙中山为表谢意,将一“文明棍”做为礼物,赠送黎元洪。棍长约一百厘米,柄上雕着“老来怪”和“四脚兽”图案,棍上刻有中山先生手书:“铭新老人逸仙刊贻”一行字。

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因为是中山先生所赠,又有先生亲笔,黎元洪还是特别珍爱的。

四月十一日,中山先生一行凭吊不久前的阳夏之役战场,面对被炮弹变成废墟的汉阳兵工厂,中山先生很心痛,说应当筹措资金尽快恢复生产。

此前,中山先生已经知道了,北洋军在攻取汉口时,残忍的发火烧房。看到汉口街道,被烧成一片废墟的惨景,先生的内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他很难过,眼睛潮湿了,久久地沉默着。

中山先生凭吊完后,为表示对首义中牺牲烈士的敬仰,吟诗一首:“武昌飚发,胡虏土崩。既攻既击,拯我弟昆。虽拯我昆,大功则成。人生有死,死有重轻。死以为国,身毁名荣……”

返回武昌途中,黎元洪陪同中山先生一行游览黄鹤楼。

中山先生登高远望,看长江滔滔,龟山蛇山相望,顿觉心胸开阔。

先生问身旁的汪精卫:“情趣如何?”

汪精卫答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黎元洪插话:“昔人已乘黄鹤去,孙君今登黄鹤楼。”

逗得大家一阵大笑。

中山先生看到武汉被长江和汉水隔成三地,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想法。自言自语地言道:“要是有一天能在江底挖一条隧道,把三镇连在一起,该有多好?”

黎元洪在一旁马上附和:“好主意!好主意!”

遂叫人取来笔墨,清中山先生以“开挖隧道”为题,写一条幅以激励后人。

中山先生略思索了一下,题笔写下:“沟通大洋之顶水点。”

中山先生在武昌逗留期间,除与黎元洪进行几次长谈外,还应邀在同盟会湖北支部,武汉报界联合会发表演讲,在同盟会支部发表演讲时,对于黎元洪关于将武昌做为国都的建议给予了回应。

他说:“欲求巩固安全之策,非迁都南方不可……就南方而论,又有南京、武昌之争,而两地相交,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然而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巴蜀、滇黔,北控秦晋伊洛,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此中关系非同小可,希望大家认真研究。”

中山先生的这番话,黎元洪和湖北的这些人听着,是很受用的。

中山先生于十二日离鄂去沪,临行前给报界联合会写信一封。

言道:“联合会诸君大鉴:……文于武昌首义之地,心驰已久,故中道来鄂,既得承黎副总统之大教,且与我鄂中父老昆弟周旋于一堂。慰百战之辛勤谋建设之端绪,诚知非数日间所能竣事,只愿以最锻之时间,慰向来之渴望,其不尽之情,留待他日重来,再作详述。报界诸公,当不此匆匆见责也……临楮神驰,肃此侯撰安!孙文谨启。”

中山先生此次武汉之行,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黎元洪及官方的盛情接待固然让他感动。而更使他心潮澎湃的是,鄂之底层民众的热情和拥戴。

一个为民着想的,把老百姓记在心底的人,是会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爱戴的。而来自人民群众的爱戴,也能更使领袖人物对民众更深怀敬畏之心,所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一次,孙中山和黎元洪个人也结下了深厚情谊。两个人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黎元洪第二次从大总统的位置上下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中山先生为安慰黎,特派汪精卫请黎元洪到广州叙旧。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偕夫人宋美龄北上,途经天津,在张园小往。黎元洪获知后,即遇李根源前往拜会。

中山先生此时已重病在身,两人再次见面,百感交集,岂料这次见面竟成永诀。

翌年,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黎元洪闻此噩耗,异常悲痛。持在自己天津的家中设灵堂祭奠,亲自日夜守灵,使天津各界人土得知此事后大受感动。

这是两个性格迴然不同的人,一刚一柔,一张杨一沉稳,一放荡不羁一不露声色……他们这对伟人的友情,被很多人所称道。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刚柔并济吧。

黎元洪提出的军民分治的政策,因遭到南方革命党人的几个都督,李烈钧、谭延闿、胡汉民、蔚文柏等人的反对,袁世凯无法推行。中山先生离开鄂后,黎元洪不忘先生“社会革命”的重托,决定在湖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身体力行推行“军民分治”,在他看来这肯定是利国利民之策。

他的做法是,将总揽大权的军政.府撤消,代之以平行设置的都督府和民政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行政管理总需要富于管理经验的人来担任,民政长黎元洪选中了晚清老臣樊增详做湖北的民政长。

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袁世凯执政时,曾任参政院参政。

樊增祥在文学上的成就更引人注目,做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樊增祥为官,十分注意严法、宅心、平恕。由于他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中,养成一种坚毅的性格,能自行其志。他经世三十多年,精于人情世故,加之经常出入张之洞府,受张点拨,对为官从政之路十分精通,在执政时以果断的作风、出众的才能受到各方面好评。

黎元洪早就对樊增详在知县、布政史、二江总督的政绩有所耳闻,其为官给黎元洪的印象极佳。武昌首义后,樊一直住在上海,黎元洪于是派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沪请樊出山。

樊对革命和共和未必认同,加之政局不稳,他意图观望而不想出山。对黎元洪能想着他还是很感动的,但还是婉言谢绝。

黎元洪于是求助于袁世凯,请他以大总统的名义,对樊加以委任,但樊还是坚持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