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作者:实朴 | 分类:历史 | 字数:211.5万

第158章 欧战

书名: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作者:实朴 字数:3466 更新时间:2025-01-24 01:41:10

一九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战争主要在欧洲,故一般人习惯地称之为“欧战”。

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也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战争。

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则属于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六千五百万人参战,一千多万人丧生,二千万人受伤。

造成的经济损失无可估量。

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帝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方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区进行扩张。

地处中欧的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

一八七九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一八八二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 一八九二年,法国和俄罗斯帝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协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同样,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也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英德矛盾的加剧,英国适时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

在一九零四年和一九零七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建立,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当时的国人,因与外部世界联系不多,对欧战知者有限。就是知道的人,也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国家也很快卷入其中。

袁世凯接到各国宣战公文,马上召集黎元洪、徐世昌、梁士诒、孙宝琦等密议应付方略。很快做出决定,老规矩,和日俄战争一样,采取中立立场。

当场指派梁士诒、孙宝琦、梁敦彦、李盛铎四人草拟中立条规。

八月六日公布《局外中立条规》,八月月十一日设立中立办事处,十二日各国承认中国中立。

与此同时,梁士诒、孙宝琦等起草了中立细则多条呈袁世凯核定,大略为:

(一)中立办事处由政事堂派出三人,陆军、海军、交通三部各派二人,统率处、总务处、参谋本部各派一人,机要局派出主事三人常驻,为日常办事人员。

(二)设中立检查处,查照中立条例第廿四条,公布戒严后,对于各国输入及运送之物品,允宜详为检查,倘系战时禁品,即予扣留。特饬由交通部及税务处于各铁路要站及沿海各关内,一律设中立检查分处,以执行此职务。

(三)注重沿海防务,分饬粤、闽、浙、苏、奉、鲁各省长官,以香.港、青岛、威海卫等处,英、德、俄已宣布戒严,恐将来不免有战事,应筹安谧地方,严防匪患,并令六省筹议联防计划。

(四)海军舰队重新配置,将海军部所属舰队分为三队:第一队海圻、海容等十五艘,分配厦门、马口、上海、烟台等处为海防。第二队建安、建威等廿三艘,分配浦口、武昌、上海、九江、福州、新堤、芜湖、岳阳、江阴、长沙、宜昌、太平府等处为江防。第三队是练习舰队肇和、应瑞等分守马江、黄埔。粤海海防则由广东负责。

(五)训饬驻外各使节,对于散居各国各地华侨,应随时商同驻在各国**,妥筹保护。对于此次战争,我国既宣言中立,各使领馆应以冷静沉默出之,不可轻加评论。国际规约尤当审慎遵守。关于战争消息,逐日拍电报告。至中国将来派员观战,当预先向各该国声明。

(六)禁止密码电报,检查外人函电。

(七)停发游历护照。

(八)增调陆军第十师赴山东。

同时袁以大总统名义电请美国政.府转达参战各国,勿在中国领土上发生作战行为。美国对此没有确切答复,日本驻华代办小幡抗议中国政.府不应向美国提出此项请求,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照会中国外交部,要禁止交战国士兵通过中国领土。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即受尽了列强的欺侮,自己既不争气,列强则得寸进尺。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手段虽不能尽人意,但弱国无外交,以夷制夷还不失为一种策略。

欧战爆发后,对中国来说,可算是一个大好机会,利用列强自顾不暇,把列强势力逐出中国。

可惜这时袁世凯因打压国民党,使新生的民国元气大伤。

很长时间了,袁世凯每次和大家商量事时,大家都习惯把眼睛看向他。一旦他发表了意见,便是随声附和。

是的,人都愿意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但是,袁世凯有时也很想听一听不同意见。为此,他常不急于发表意见。可每到这时,大家好像都在努力揣摩他的想法。对此,袁世凯很不满意,可当他提出不能搞一言堂,大家要开动脑筋时,接下来的还是随声附和。都说他说得对,特别对,只是没有独立见解发表。

袁世凯觉得梁士诒看问题有独到见解,这一天把他找来夜谈。他和梁士诒说,就想听听对方的想法。就两个人,梁士诒倒是很放得开。

以下便是他们的对话:

袁问:“欧战祸及远东,目前最急的事应从何处着手?”

梁答:“有两件急务,一是救济财政;二是提防日本侵略。”

袁说: “请言其详。”

梁答:“先言财政,去年二千五百万镑借款,所余无几,财政尚未整理就绪,国库异常空虚。

“欧战爆发后,外债无法再借,所以目前必需先打通财路,否则二三月后,军费、政费从何而出?因此目前应趁欧战发生,镑价起落,汇兑困难诸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存于中国之银行。

“由于我国已宣告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同时立即发行内国公债。这两者可以并行,则一二年间不至财用不足。

“至于提防日本,则是我国最大隐忧,近年曾分别和英使朱尔典、俄使库朋斯基、日使日置益、法使康悌会晤。朱尔典曾告英日联盟已告成功,日本必定助英国攻德国所属的青岛,中国若不乘此时机取得,则一定有人会去夺取。

“朱尔典所指自然是日本,不如乘日本尚未动兵之前,我们先和英国密议,由英人威胁要夺青岛,我即和德使磋商,要求德国将青岛归还我国。同时暗中派兵包围青岛,谈判不成,即用武力夺取。先下手为强,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如已夺获,日本便无词可借了。

“这不特防日本的侵略,亦可以杜绝将来的后患。”

袁说:“燕孙,你的意见很对,关于财政计划,停付赔款、移存关盐都可立即施行。至于内国公债,过去失败过,你看有何良策以善其后,请予详细计划,全权办理。

“至于先行下手夺回青岛,于情于势都是应行的,不过我国既然宣布中立,忽然又推翻前议,出兵对付德国,虽说是收回青岛,但在中立立场上似乎有点碍难说得过去,这样做了就怕外交上会增加困难和纠纷,且恐愈增加和日本的尖锐关系,我觉得此一着可行又不可行。”

梁说:“德奥两国以小敌大,战争结果必难幸胜,不如找个适当时机对德国绝交宣战,俾将来在和议中可以取得地位,立于有利地步。”

袁说:“这一层让我再详细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