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夭寿了,我竟拉着老朱造反
作者:剑起六千里 | 分类: | 字数:38.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章 开互市,解海禁,兴贸易!
被苏辰当面骂混账的朱元璋,此刻已经顾不上生气了。
只在心中反复思考,苏辰的话语。
真正的忧患?不是没有粮,而是粮没法流通?
仔细想想,如今的大明貌似真的存在这个问题。
江南粮产丰富,但江南之粮,运到北地,价格却翻了一番!
蜀中的盐,可谓堆成了山,一入中原,价格便成几倍不止!
还有茶叶、丝绸、甘蔗、棉花等等商品,只要离开了原产地,售价就不是普通百姓能承受的!
朱元璋原本以为,是商人们昧了良心,从百姓口里抢食。
这才下令,将行商政策收的极紧。一味提高税收。
却没想到,对全国商品的流通、统筹、分配,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事实上,如今百姓,已经是拿着大明的铜钱,也很难买到自己需要的货物。
“此忧...何解?!”想破脑袋也没能明白其中关隘的朱元璋,已然把苏辰当做了救命稻草。
苏辰等的就是他问。
“很简单,开互市,解海禁,兴贸易!做到这九字,你们的大明便能更加强盛!”
说着苏辰讪讪一笑,戏谑道:“可惜啊,朱皇帝不但听不到这话,听到了估计他也听不进去!”
朱元璋脸色发黑,这竖子,三番五次骂自己就算了。
怎地在他心里,我老朱就是个听不得意见的老顽固?
苏辰的九字策略,说着简单,朝中也不是没人研究过。
但是最终结论都是弊大于利的。
开互市,自然是要和北方那些马上的家伙做生意。
这些人,就是些未开化的蛮夷。他们从互市中得到了铁器、盐巴、粮食。
而大明得到的不过是几张破羊皮罢了。
可游牧民族有了吃喝,再配上兵器。
那大明北境的百姓可就别想过上一刻安生日子了!
解海禁,更是贻害颇深!
海盗倭寇猖獗,禁海的时候,沿海百姓尚且不堪所扰,更何况是解除海禁。
兴贸易是最麻烦的,商人的炒作下,商品价格一日高过一日!
奸商们却吃的脑满肠肥,百姓却食不果腹。
如何节制,便成了最大的问题。
这九字其中的厉害,朱标自然也一清二楚。
他不像自己老爹,弯弯绕绕太多。
很耿直的就问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却不料,苏辰并不正面回答,只说:“你们与我到下一站,一看便知分晓。”
老朱父子满怀惆怅的跟着苏辰继续前进。
一路上二人并未交谈,他们都在思考苏辰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朝廷这么多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又一炷香的功夫,三人来到城外一处山谷。
谷内面积甚至超过了上元县城。
一眼望去,其中都是屋棚。密密麻麻,少说也有千于!
“这里,是上元县的生产基地,嗯...用你们的话说,就是工坊,其中匠人,都是我这几年从全国各地邀请而来,不乏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
老朱父子已经不敢多说了,在苏辰面前,他们只感觉自己多说多错。
只感叹如此规模的工坊,放眼整个大明都不见得还有一座。
苏辰究竟意欲何为,干脆等他自己解释吧。
随着三人深入‘生产基地’之中。
朱元璋发现,此处的屋棚从外看虽杂乱无章。但其中规划的却是井井有条。
几乎覆盖如今大明的所有工匠行当。铁匠、木工、织女、绣娘,各色匠人应有尽有。
以不同的行当划分了片区,互有协作的又放的很近。
生产的效率,远不是随意安放能相较的。
一看就是有人废了不少心思,才形成如今的规模。
“徒弟,我问你,如今一斤棉花,作价几何啊?”
三人来到一处纺线工的屋棚前,苏辰终于开口问道。
朱标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不到六分白银。”
大明的物价,他可不要太熟悉。这些都是他在东宫的功课。
“嗯。。不错,知道的不少。”
苏辰点头做满意状,然后继续问。
“问你难些的,一斤棉花做成棉线,又作价几何?”
这次朱标没有立刻回答,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十分手指头都快被他掰断了。
也没算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是些数术的小儿科而已,他算不出来不足为奇,苏辰你究竟想说什么?”
老朱看着窘迫的儿子,不由开口替其开脱道。
苏辰却是笑笑:“我这么告诉你吧,按照如今市价,一斤棉花做出的棉线,可卖出一钱二分白银,而做成棉布,则可卖到二钱!”
“什么!这棉花竟也能对半享利?苏辰,把话说清楚,我朝律法明定,商人取利不可超过三分,否则便是重罪!”
朱元璋对商人的限制,其实非常死板,出售商品能加几成利润,他都定的死死的。
自由贸易?在大明根本不存在的。
“徐将军,你别老把律法挂嘴边,行么?我问你,若我现在是与北方牧民交易,你说我该取几分利?”
“自然越多越好!”不等朱元璋回答,一旁的朱标便立刻回答道。
这一刻,朱标突然像是开窍了,突然发疯似得大呼道:“我懂了,我懂了!”
欢呼雀跃后,倒是不忘向苏辰拜谢。
“多谢师傅教导!请收弟子一拜!”
说着恭顺的弯下了腰。
“懂了?说来听听。”
一直有意引导朱标的苏辰,也想看看,自己这弟子,天赋究竟如何。
“是,师傅,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否准确,但应该是这个意思。”
怕自己再次说错的朱标,先给苏辰打上了预防针。
“按照如今的行市,大明国境内,想要让商品快速流通起来,只有放宽贸易限制,可商人逐利,一但限制放松,明朝老百姓很可能不堪重负。”
听到此处,朱元璋不住点头,心道还是儿子了解自己的心思,不像苏辰,尽会云里雾里的糊弄自己。
“但是!北方牧民和海外之民,不是我大明百姓啊!如果商人赚的是他们的利润,再用来反哺大明,如此一来大明百姓的日子,不就能好起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