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革宋

作者:千寒风 | 分类:历史 | 字数:418.6万

第152章 龙蛇舞(四)

书名:革宋 作者:千寒风 字数:3063 更新时间:2025-01-23 01:40:43

七月初七上午,开完晨会后的文祥默默放下报纸。报纸上刊登了他二弟的文章,虽然不是署名文章,那些案例让文祥非常熟悉。既然是官家定调,文章内容就不避讳,此时讲述的是第二部分,地主们如何通过各种制度漏洞将自己的赋税转移给佃户。

文祥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道德高洁的人,看完了这些之后,他的自信动摇起来。如此手段在地主们看来简直是经地义,但是从一个朝廷高官的角度看,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除了这篇连载,另外一篇也没有署名,看起来充满了赵官家的行文风格。讲述了临安总投降之前的大宋局面。那时候长江以北的军头们拥有军州,或者拥有可以收税的土地已经城剩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宋的军队藩镇化。在长江以南的百姓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开始农奴化。它们共同让大宋越来越积弱,最后败给蒙古。

文祥给自己泡了杯绿茶,那苦涩的味道让他感觉精神一振。临安总投降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文祥还能想起当年自己激烈的心情,只是那心情已经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隔膜之外。

十几年前,忽必烈在幽州城下令南下侵略大宋,现在幽州已经被大宋夺回。三十年前,蒙古大汗蒙哥在和林下令进攻大宋。估摸着一两年内,大宋的骑兵就可以杀进和林城。更早之前,成吉思汗在草原崛起。文祥觉得依照赵嘉仁的安排,他在有生之年大概能够看到大宋如同大汉一样征服整个草原,让草原上的部落臣服或者逃遁到大宋兵锋之外。

有了这层隔膜隔绝了临安总投降带来的屈辱,文祥终于可以用相对平静的心情去回想之前的旧事。然而他看到的大宋依旧站在深渊边缘,这让文祥觉得心脏再次如同被人紧握般的痛苦。那深渊一直在大宋脚下,大宋三百多年来竟然从未能从险地逃离。只是历代的文人们拼命的粉饰太平,让大家始终无法看清危险来自何方。

心情越来越低落,文祥觉得这不校他提起笔来就给三弟文璋写了封信,此时他只希望三弟能够以国事为重,好好办成他该做的事情。身为吏部尚书,文祥知道任何能够快速升官的行为都会有模仿者。文人将其称为‘趋炎附势的人’。

此时文璋也在给大哥文祥写信。信里面讲述了他最近的进展,在江宁的许多地主见到段家认怂,而官府也有些和稀泥的意思,对良田罚款,却同意在收购烂地的时候免除对良田的罚款。这下有些地主也认怂了,用同样手段来躲避惩罚。一万三千多亩土地,已经有三千多亩如此解决。

写下这些,文璋觉得心中的不安更加明晰起来,愿意屈服的地主们屈服之后,剩下的就是不肯屈服的地主。到时候文璋只能学着强龙恶斗地头蛇,就文璋所知道的大宋历史,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案例。想清楚了这点,文璋就想请大哥给点建议。

全部信件写完,文璋拿起来看了两遍,接着一把火烧了。这是他逐渐养成的习惯,给大哥写信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整理心情的手段。每次将不安写出来,返回头再看。即便找不到不安的本来面目,也能对这种不安本身有更清晰的感受。

文璋知道自己担心的是接下来的激烈斗争,而且这个斗争并非只限于地主。收拾了桌面,文璋拿出了新的江宁水利图。这是一个基于秦淮河以及周边数条河流湖泊的完整体系。根据水利局局长提供的最新测量数据,秦淮河的河道现在已经比河道两边的田地都高了至少半尺,如果没有河堤护住,当即就是水遍地流的局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概是人们在上游的山地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地表的泥土很容易被雨水冲刷下来,沉积在河底。如果能够将山地都收为国有,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恢复植被,水就会变清澈。清澈的水对河道底部自然有比较强大的侵蚀能力,河道就会变深。

水土保持问题自然可以根据土地收购情况来做,这个整体的水利项目完成之后,江宁的百万亩山地与土地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加上工业发展,假以时日,江宁必将成为能够与苏杭和松江府相提并论的富裕之地。

看着规划图,文璋就觉得心热了。成为像他大哥那样名臣的机会就在眼前,文璋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收起图纸,就召集农业局与税务局的官员干部前来开了个会,众人听了文璋要立刻发催缴罚款的文书,税务局长詹启新迟疑的道:“今日是七夕,再过几就是中元节。这时候发催缴文书,是不是不太合适?”

一众局长们觉得詹启新得有理,但是也不太敢立刻表示支持。毕竟现在的江宁知府是文璋,就现在文璋的表现,众人也不太愿意让文璋不高兴。

听到有人要拖延时间,文璋心里面的确非常不爽。七夕不就是一个大众都会参与的节日么!中元节不就是一个家家户户每年都过的鬼节么!文璋觉得这帮人实在是鼠目寸光,等秦淮河的治理工程结束,想怎么过节就怎么过节。想着想着,文璋的脸色就阴沉下来。他带着阴沉的表情问税务局局长詹启新:“税务局的人员编制齐全了么?”

詹启新为难的答道:“今年学校的毕业生还没审核完毕。”

“那就赶紧去催!”文璋不爽的道。他现在觉得弄明白詹启新这么推三阻四的原因了,还是税务局的人员不足。光是确定被罚款的就有九十一家地主,便是一家家走过去,一家也得派一个人吧。以前一个负责征粮的吏手下就有几十上百的附庸,这是真有原因的。人多好干活。

但是文璋也知道没人干活什么下场。当年丁家洲之战贾似道打败,文祥看大宋没啥兵力抵挡,就跑回家卖了家产组建亲王的义军。结果只打了一仗就全军崩溃,死的死跑的跑。看到自己实在没能力进行独立武装作战,文祥才果断选择投奔福州朝廷。从那之后,文璋也明白了人力的重要性。

便是对詹启新不满,文章还是耐着性子道:“中元节之后开始再发一次催缴通知,告诉他们这是最后一次通知。如果不能按时缴纳,我们就只能上门催收。”

“若是人不够呢。现在干部的事情是交给每一路的监察审核干部。”詹启新连忙追问。

文璋心中更不爽起来,但是他知道催詹启新没用。正如詹启新所讲,各府的官员是朝廷吏部直接管理。各府的干部,则在各路建立起一个吏部外派的吏部监察部门,由他们来负责审核。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人员通过的速度非常慢。吏部外派各路的机构负责人只向吏部负责,文璋就算是江宁知府也不能对这种部门发号施令。他很清楚,那些对文家恨之入骨的人巴不得文璋做出这样的事情,那就正好可以弹劾文璋内外勾结,图谋不轨,连带着文祥一并掀翻。

“你先做好你该做的。其他的事情我自然会去处置。”文璋没好气的答道。这股子怒气并不是针对詹启新,文璋明白自己是真的需要在避免麻烦的局面下向大哥文祥求助。

从江宁到杭州,加急信件两就到了。文祥看完三弟的信之后心中有些为难,他当然想帮助自家兄弟,又清楚此事并不好解决。大宋原本的官员和吏是分开的体系,官员的来源是科举考试的进士与各种有功名的人。基本上一个县里面在名册上的官员数量也就知县或者县令,县尉、主簿等5-10人。指望这么点人搞出特别不得聊政绩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赵嘉仁当年在莆田就搞出了好大一片新的灌溉农田。也正因为这个巨大的功绩,赵嘉仁在当了县尉之后就被擢升为福建路提点刑狱。

提起笔,文祥想给三弟回信,当下朝廷因应最新的制度改革有很大争论,吏部正在讨论是不是模仿更早之前的制度,给地方人事任命权,建立起各府管理干部的人事厅。吏部里面有些激进派甚至提出要在各县组建管理基层人事的县一级人事处。

既然有人支持这些建议,就会有人反对。反对者则是坚持大宋以前的‘祖宗家法’,所谓祖宗家法里面就是异论相搅,文武相制,内外相维,上下相轧等原则。如果地方上拥有人事权,这个‘上下相轧’的祖宗家法就被完全破坏。地方首长就成了类似诸侯的角色。若是他们能不断在一地连任,就是标准的藩镇。

甚至有些人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他们表示既然赵嘉仁是‘自进士起’,为了‘安全皇室’,应当禁止宗室考进士。对于这样的建议,文祥都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