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赵武灵王篇(46)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384 更新时间:2024-10-11 11:16:50

赵主父

赵国天象示警,赵武灵王为了不步齐恒公的后尘,努力做身边重臣的思想工作,决定禅位避祸。赵武灵王提前禅位,虽不符合中原礼制。但,也是遏制赵氏陷入内斗漩涡,有效的办法之一。再加上赵武灵王年富力强,青春旺盛,也可以为新君树立威望,保驾护航。

赵武灵王禅位后将国政交给新君,自己也可以踏遍赵国每一寸山河,巩固和开拓胡疆。当然,还有其他考虑。赵武灵王先插手燕国内政,扶持燕昭王;后插手秦国内政,扶持秦昭襄王。

有句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你的实力强,诸侯不敢欺负你。以后,你弱了,诸侯就敢欺负你。赵武灵王也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中原诸侯会干涉赵国的内政。

他提前禅位,纵使他有何不测,赵氏未竟的伟业,将会由新王继承。赵国也不会因为赵武灵王的甍逝,诸子卷入争斗。中原诸侯也不能趁势插手赵国内政。

重臣之中有发言权的相邦肥义、宗室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为了赵氏的基业,未雨绸缪,见解深远。众人也不在反对,赵武灵王禅位避祸之举。

其实,这些人也知道,他们能够反对。但,赵武灵王有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反对,是无效的。

做通了说话有份量的大臣工作,接下来其他工作,就可以很好的开展。按照剧情发展,赵武灵王退位,太子章继位。赵国内部,来一场充满和平、安宁的权力交接仪式。然,剧情总不会朝着既定方针发展,也不会有尘埃落定。

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又出现了变故。

赵武灵王禅位,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长子,也就是赵国的太子公子章,而是交给了不足十岁的次子公子何(赵惠文王)。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赵武灵王选择幼子继位,有很多种说法。

1、 公子何(赵惠文王)继位,是因为赵武灵王对他母亲的亏欠。(弥补)

2、 赵武灵王晚年昏庸糊涂,犯了选择接班人的错误。(废长立幼)

3、 太子章犯了错误被废。(贪功冒进,斩杀良民。不学无术,不是好的继承人)

4、 太子章的母亲(韩夫人)和赵武灵王麾下的大臣有苟且。

公子何(赵惠文王)继位是沾了他母亲的光。太子章被废,是自己作死。赵武灵王选择幼子成为接班人,真的是这些原因?

答案:不是。

是什么原因,导致赵武灵王废长立幼,选择错误的接班人,为以后的沙丘宫变悲剧埋下伏笔?

此时的赵武灵王正是雄姿英发,壮年之时。你说他糊涂、昏庸,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毕竟,赵武灵王在称赵主父的这几年,还干了几件大事。

1、 修筑内、外长城。

2、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降服楼烦。

3、 灭了中山国,将中山王族迁移到肤施(延安)。

4、 孤胆入秦,议政天下。

所以,说赵武灵王昏庸、糊涂,不分长幼,不懂礼制,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那么,赵惠文王能够继位是因为他老妈(孟姚)的原因?

有,这个成分。但,绝对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正所谓,最是无情君王家。

如果一个君王,因为喜欢一个儿子,就把他立为国君。这个人有本事还好。如果没有本事,就会引发动乱。

灰姑娘和王子之家的爱情故事,只是存在童话之间。再说,自古君王废长立幼,朝堂可不会太平。总会有几个正义的大臣会坚定地站出来反对,捍卫礼制。

赵武灵王废长立幼,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国朝堂也充满太平。

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后来赵惠文王的表现来看,他还是很有本事、很有能力,甚至是战国时代一代明君的典范。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时候的赵惠文王才十岁,能够看出他的能力?这会不会有点夸张?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胆量和智慧与年龄无关,不足的是社会经历。就像三国时代,孙坚被杀,九岁的孙权过江要回父亲的尸体。

这说明了什么,年轻人可以被欺负。但,被欺负的年轻人,在被欺负之后,还能忍。这个气量,不可同日而语。长大后,你惹不起。

赵惠文王正是这样的人,年轻时候,表现出有才干,长大后,诸侯不敢惹。所以,他被立为接班人。除了他母亲的因素,还是自己有本事,能够得赵武灵王的喜爱。

那么,是太子章犯下过错,失德,或者是杀良冒功等丑陋行径被揭发。这,完全是栽赃陷害。

太子章是赵国的储君,不熟悉政务,如何治理天下。你让一个储君,去守边杀敌,这个说法很难成立。

战国时代,有身为君王、储君,上阵杀敌的。没有君王、储君,守边。毕竟,君王、储君是很忙,哪有这闲工夫。你说太子章失德,可也没有史料记载。

再说了,孟姚的死,对赵武灵王打击很大,甚至一病不起。在赵武灵王生病的这段时间,国家要正常运转,身为太子,就要代处理国政。

太子章忙着打理国事,哪有时间去守边,杀敌?

杀良冒功,这是无能的表现。显然,太子章不是无能的人。

你说太子章的母亲与大臣苟合,东窗事发。这说明你的想象能力很强,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不惜发挥脑洞,来一个无中生有。

在战国历史中,有一国之母与臣下苟合记载的并不多。其中,秦国有两例:1、大秦的宣太后和义渠王的那些事。

2、秦始皇之母赵姬与吕不韦、嫪毐之间,扯不清、剪不断的关系。

燕国有一例:燕昭王的母亲燕易后与苏秦有点暧昧关系。

还有就是楚国楚昭烈王生不出孩子,被春申君黄歇掉包之事。韩、赵、魏等诸侯,却没有传出这样的绯闻。那么,怎么会有赵武灵王被戴绿帽子。

为了坐实太子章被废,随便编了一个野史,这也是用心良苦啊!韩夫人死了,才有赵武灵王后来的长袖折腰梦中情人孟姚。总之,太子章被废,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也不是他母亲拖了后腿。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赵武灵王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不顾礼制,废长立幼?

要说这件事之前,就要说说太子章这个人。太子章,这个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十五岁,独率一军,攻伐中山。

要知道,十五岁的孩子,这个年龄在干什么。听父母的话,读书增智。或者叛逆,瞒着父母、老师,谈情说爱。或者,做点兼职,发点传单,挣点外快。但,太子章十五岁,却选择家国天下、披甲上阵。

此举,大有赵武灵王十五岁破五国之谋的气概。这也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亲生的。

现在的太子章,已经二十岁。二十岁,不在是未成年人。不仅要长个子,还要长点脑子。经过长年的历练、披甲上阵,以及在赵武灵王的耳濡目染之下,你说他没有进步,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赵武灵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厉害的角色。

赵惠文王逐鹿中原,打得诸侯没有脾气。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君子之一。你说太子章没有本事,岂不是说基因突变。毕竟,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就能独领一军,披甲上阵,没有能力是不可能。

太子章年龄大、有军功,又没有犯错,无故被废。赵国的天,岂不是会乱作一团。可,赵武灵王废太子章,立公子何,赵国的天,没有乱,这是什么原因?

赵武灵王因为天象,禅位避祸,这是天祸。太子章自请罢免,避的是人祸。

这里有个疑惑,太子章有什么人祸?

这里就要提及孟姚的死因。按照年龄推算,孟姚的年龄不到三十岁。如果她身体不好,赵武灵王是没有心情击三胡、拓胡疆。

她年纪轻轻,又没有病,却死了。这只能说要么是飞来横祸,要么是被刺杀。孟姚死了,就会有人大做文章。朝堂深处权利的漩涡,哪里的水,很深,也很复杂。

身为君王家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支持,都有属于自己的势力。他的几个儿子除了太子章大点,其他的都小于十岁。

儿子们不会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他们不会争,不会抢。他们身边的人会替他们争,替他们抢。

赵武灵王禅位,国君的位置空了出来。那么,暗中支持几个儿子的人,就要争取这次机会。这些人,为了自己的主君,也是堵上了自己的未来。这次争夺当中,太子章落败。还被有心人利用、算计,甚至,孟姚的死,证据都指向了太子章。

此时的太子章是最孤独,也是最害怕的。赵武灵王要禅位,也要问太子章的意见。赵武灵王表面上是问,但,对太子章来说就是试探。

如果真的是太子章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因为孟姚发生动摇,他会怎么做?

不用想,也就知道。为了摆脱自己的嫌疑,主动罢免,才能保存自己。

赵武灵王禅位,太子章主动让位,这对父子做事,一模一样。

一个避天祸,一个避人祸。

这也是赵武灵王禅位、太子章被罢免、公子何继位,却没有导致赵国朝局动荡的原因。相反,很平静,静得有些害怕。

也许,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存在,让这些大臣不敢说话。

也许,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手段太高明,直接立公子何为王。

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总之,赵国发生了权力更迭,赵武灵王禅位、太子章被罢黜、公子何继位,十分顺利的过度。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壮年退位,自称赵主父,开始了他的太上皇的生涯。那么,第一个打破礼制,当太上皇的赵武灵王,还会带来那些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