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 分类:历史 | 字数:65万

秦武王篇(4)

书名:战国风云人物之君王篇 作者:傲双 字数:3268 更新时间:2024-10-11 11:16:50

攘外安内

秦武王选择甘茂入蜀平叛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甘茂是怎样的人?

很多资料上说他:见利忘义、投其所好、贪生怕死、背叛秦国。

当然,也有才能,会打仗。

总之,表扬甘茂的人很少,骂他的人很多。

真实的甘茂是这样的人?

我的答案:当然不是。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骂声比表扬,还要多的人。

甘茂,姬姓甘氏,是楚国人,生卒年龄不知。

早年的时候,在下蔡跟着一位叫史举的人,学习诸子百家。这说明了,甘茂爱读书、知识面广、有学问、精通诸子百家。他有位博学的老师,又爱读书,还精通诸子百家,没有过得顺风顺水。相反,他的人生充满坎坷。

甘茂精通诸子百家,也没有一展所长,更没有舞台,发挥他的才智。

后来,甘茂离开楚国,流落到秦国。

甘茂也在想:为什么他遇不到伯乐?

正所谓,独处,才能静心。

静心,才能思考。

思考,才会让人进步。

来到秦国,甘茂想通了,为什么遇不到伯乐:自己觉得行,还不行。要让别人知道,那才算行。

甘茂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甘茂开始改变自己,与有才华、有权势的人交朋友,被送到了秦惠文王面前。

可,秦惠文王时代,能臣、武将太多了。甘茂也没能崭露头角,更别谈脱颖而出。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吧!

从甘茂的事迹来看:辅助魏章伐楚、息壤之盟、助秦伐韩、通三川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有所成、见识长远、擅长军事、懂君王之心、精通谋略、效忠秦武王、善于抓住机会。

在秦武王时,甘茂除了辅助魏章攻克汉中,并没有其他可圈可点的军功。

那么,秦武王为什么要把平叛巴蜀的任务,不交给拥有伐巴蜀经验的司马错,反而交给没有显赫军功的甘茂呢?

用朝臣的话来形容秦武王:胡来,太胡来。

秦武王选择甘茂,真的是胡来?

当然不是。

秦武王选择甘茂,有自己的原因。

秦国换主,五国破秦,陈庄叛乱,这些破事,堆在一起。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来说,简直是场灾难。秦武王做为一国之君,除了考虑外患,还要镇住能臣武将,更重要的是巩固权利和地位。

陈庄叛乱,也给秦武王提了一个醒。

要防备能臣、悍将。否则,江山会易主。

陈庄能够叛乱,其他人也会。

至少秦武王认为甘茂,不会叛他。纵然甘茂背叛,秦武王也有把握收拾他。

就如当老板,既要考虑收益,同时也要把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秦武王能够镇住陈庄。司马错若有心思,秦武王掌控不住。

秦武王也不知道这里的人:谁是可信。

用自己能够掌控的人,才放心,也安全。

秦武王让甘茂入蜀平叛,不仅朝臣没想到,司马错更没想到。就连甘茂本人也没想到:啊!怎么会是我。

甘茂心里一边犯嘀咕,另一边在想:去,还是不去。

去,就能建功立业,留名后世。

不去,始终默默无闻。

对男子汉大丈夫而言,身前事、身后名,比活着更为重要。

以前,没有机会证明自己。

现在,甘茂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甘茂带着秦武王的使命,踏上了入蜀平叛之路。

这一年,对秦国来说,也是多事之秋。南边蜀地叛乱,北边义渠、丹犁也开始折腾。

秦武王是不怕事、爱折腾的君主。要打,就打个痛快。一边平蜀乱,另一边伐义渠、攻丹犁。

索幸,这位少年君王,得到了上天的偏爱。

义渠臣服,丹犁被灭。不久,巴蜀平叛,陈庄被诛杀。

甘茂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证明了秦武王没有看错人。

秦武王再添功业,心中大喜,犒赏了有功之臣。

攘外之后,接下来就是安内。

秦武王知道什么人该拉拢,什么人该打压,什么人该驱逐,什么人该重用。

樗里疾是嬴姓宗室,又有战功,地位显赫。秦武王不敢轻易乱动,也不敢动。最好的办法是拉拢和打压,再找一个人来制衡。

樗里疾是聪明人,了解这位少年君主的个性,也发现这位侄儿对自己的态度。以樗里疾的地位和军功,本该很高调的他,选择了低调。

你低调,我也低调,大家其乐融融,相安无事。

甘茂有平蜀乱之功,又忠君,还是秦武王一手提拔,必须重用。

对于张仪、魏章等魏籍又有军功朝臣,为了秦国的安定,只能打压、驱逐。

可,秦武王应该怎样做呢?

一个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注入新鲜血液。有些没用的老员工,就会成为阻碍。

那么,该怎么办呢?

简单点两个字:裁员。

说,很简单。但,怎么裁?如何裁?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既要保证企业的利益,也要照顾老同志的情绪。毕竟,这些老同志也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直接说你老了,不中用呢?这太伤自尊,还不近人情。

于是,就用了一套标准,来考核。

过关的留下,不过关的,只能走人。你没有达到考核标准,就怪不了别人。

秦武王也用了一个考核的标准,先以选国相为由,试探朝臣的态度,顺便摸一下底。

这次选举,呼声最高的有三个人:樗里疾、张仪、甘茂(黑马)。

樗里疾是秦武王叔父,又有战功,还得宗室支持。

张仪在秦惠文王时期,干了两次秦相,干得还挺好,也有很多人支持。

甘茂入蜀平叛,又得秦武王重用,也有资格成为秦相。

这三个人,秦武王会选择谁呢?

张仪,首先被秦武王淘汰。

理由:秦武王不喜欢他。

那么,国相的选择,只能在樗里疾和甘茂,这两个人之中选择。

若论资排辈,樗里疾是前辈。若论军功,樗里疾功劳比甘茂大。若论亲近,樗里疾是宗室,还是秦武王的叔父。按理说,这场选举,樗里疾就是内定无疑。

这些条件,既是樗里疾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

樗里疾资格、军功、宗室,也会对秦武王造成威胁。正所谓,功高震主,也是君主最怕的。

秦武王对这位叔父,尊敬的同时,也有害怕。

既要重用,也要压制。

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毕竟,秦相只有一个人。

秦武王不愧是聪明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为了分散相权,另辟蹊径,废除国相,创造了一个词:丞相。

天无二日,国不可二君,也不可二相。秦武王打破这个规则,不要国相,要丞相,分左、右,就能有两个。

左相和右相,相互制约,秦武王的实力就得到壮大。

秦武王选择国相,制定考核标准,比如说:德才、战功等等。

秦武王总不能任性说:我看好你,你就是我的国相。

这样的话,下面的人,没人会服。说不定,还要找秦武王的麻烦。

用谁,不用谁,要光明正大。

要提拔人,就要用战功说话。前提条件,还要以秦武王时代的战功。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总不能拿前朝的战功,再后朝说事吧!

这个考核标准,名正言顺就把张仪淘汰。

甘茂平巴蜀,有战功,被封为左相,兼任大将军。他的任务就是负责征伐、邦交。

樗里疾破五国之谋,又伐义渠,被封为右相。他的任务是负责辅佐秦王,处理宗室、大臣之间的问题。

左相和右相,那个大。

左为贵,右为尊。所以,右相比左相大。

秦武王这样做,也能传达出一个信号:叔父,我还是看重你。

这样的安排,秦国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甘茂,更不会有意见。毕竟,他拥有的这一切,都是秦武王给的。

秦武王的这个创举,不仅分散了相权,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还调和了与樗里疾等宗室的关系,也借机打压张仪。秦武王也达到了制衡樗里疾的目的。

丞相这个词,也被后世所用。

秦武王见这个选举,没有引发朝政动荡。此次试探,也让秦武王有了信心。接下来他要加快脚步,解决不安定的因素:张仪、魏章等魏籍朝臣。

秦武王为什么要驱逐张仪、魏章等魏籍朝臣?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秦武王。

张仪在秦惠文王时代,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秦惠文王一生之中,身边有几个人很重要:公孙衍(收河西)、司马错(灭巴蜀)、魏章(攻汉中)、樗里疾(破三晋,征齐国,伐强楚)、张仪(连横破纵,忽悠楚怀王)。这五个人之中,若论谁对秦惠文王称王、征战诸侯影响最大,张仪居功至伟。

废公称王、连横破纵、离间五国诸侯伐秦、破三晋之盟、重创强楚等等,这些都是张仪那张嘴忽悠的结果。秦惠文王也重用张仪,让他两次为秦相。

张仪在秦国两次秦相,有十几年。其树大根深,势力复杂。秦武王想要动他,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内乱。再者,张仪忠于秦国,忠于秦惠文王,他的功绩也摆在那里。张仪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秦国的事,也没有背叛秦武王的迹象。

秦武王又会如何处理与张仪之间的关系?秦武王又会用什么手段,与靠嘴为生的张仪过招?

面对秦武王的进攻,张仪会如何选择?

等待张仪的命运,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