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周史演义

作者:唐门阿秀 | 分类:历史 | 字数:14.2万

第20章 周师折翼

书名:周史演义 作者:唐门阿秀 字数:3798 更新时间:2025-01-23 01:40:34

商庭,商王子羡收到姬昌战书,勃然大怒,当庭骂道:“小小周昌自不量力,竟然在先王守孝期间兴兵犯我殷都,触犯上帝,我要让他有来无回。”

商王为何叫姬昌周昌呢?因为商周时代,男人的名字由氏和名组成,氏一般是受封地或职业,姬昌受封于周,在当时自然叫周昌。女人的名字则由名和姓组成,比如贞姜,名贞姓姜。

商王立刻命史官回复战书,交战地点约在崇方与程邑相接处的洛西地区,派少师比干率王师与周师对阵交战。洛西沃野原本属于程国属地,后周将程国变成了程邑,洛西也随之归属周方。

姬昌收到战书,立刻召集兵马,亲自率师前往洛西。与周君同来的还有召侯,就是当年被季历俘获的召侯,多年来,召人西迁,受周人庇护,他们甘愿臣服于周。因召侯有与王师交战的经验,被姬昌请来参战。

洛西大地上,王师与周师对垒。这是周侯姬昌第一次站在王师的对面。他扫视王师,不免倒吸口凉气,他被王师的队阵震住了。随君父征战诸戎,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众多的士兵,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严整的队阵。

庞大的对阵行动自如,毫不混乱,静如铜墙铁壁,动如流水游龙。姬昌知道自己低估了王师的力量。

可是,转念一想,王师有什么可怕的,他还不是拿戎狄没办法,周师比王师勇猛多了,少拿什么阵势来吓唬人。

只见王师对阵,前有徒兵阵,后有车兵阵,徒兵阵纵向十人,横向三百人之多。

最前一排头戴青铜盔,身着皮甲,臂带护臂,腿裹护胫,腰插短刀,左手持盾,右手持戈,面向周兵,形成一道防护屏障墙,可以抵御周师箭矢。这一排甲士均为什长,身后的士兵都是他的下属。

什长后面还有三排甲士,他们同样头戴青铜盔,身着皮甲,臂带护臂,腿裹护胫,腰插短刀。只是手持长矛,交战时,他们手中的矛头可以穿过前面的甲士,刺杀敌兵。

甲士后面的六排便是兵卒了,他们没有盔甲,分别持有弓箭、矛戈、斧钺等兵器。

方阵行进时,队形保持整齐;前进御敌时,行数十步便停顿一下,调整队形,保持队形不乱。行至弓箭射程之内,前三列甲士坐下,持弓箭徒卒开始射箭。发射若干次后,调整队形,再次前行数十步。

行进到冲锋距离,所有士卒齐声呐喊,快步冲锋,遇到敌人,每人刺击几下便要换人,相互保护免受伤害。前面的士卒倒下,后面的士卒跟上。

将帅们利用旗、鼓、金下达命令,指挥士兵移动位置。旗用以区分部属,士兵视本部旗帜而动。旗帜倾斜展开,士兵便向旗帜倾斜的方向前进;旗帜放倒,则士兵停止前进。鼓是用于鼓励士兵前进,鼓声不停,士兵便迎战不休。金原本是铜制打击乐器,战场上,它用于调整士卒步伐和终止交战收兵回营。

土兵阵后面是车兵阵,车兵阵由一个个三叶车队组成,每个三叶车队由五辆战车组成, 前面三辆纵向排列,后面两辆分列左右。前面三辆战车是两驾战车,后面两辆是四驾战车。

车上甲士三人,成品字形排列,御者居中稍前,左右两侧各有甲士一名。左侧甲士司射,为一车之首,称车左,远则弓箭,近则刀戈。右侧甲士手持戈,称车右。

车上携带三把铜刀,两把铜戈,两张弓及铜镞若干。

整个车兵阵由有二十个三叶车队,共有战车百辆。

王师犹如一堵会移动的城墙正向周师压来。周师兵士都惊呆了,如此多的敌人站在眼前,该如何交战。王师两端渐渐向周师后方靠拢,很快便形成包围之势。

召侯高喊:“不好!快跑!”

姬昌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太晚了,他们已经进入王师的弓箭射程范围。

王师前排甲士蹲下,后排箭矢发出,箭矢如雨,直冲周师而去。

姬昌命令周兵放箭,可是周兵用的是竹箭,面对身王师前排甲士,杀伤力有限,根本无法与王师铜镞相比。

一排排周人士兵死伤于王师铜镞之下,生存者向前触不到王师士卒,向后被王师围堵。他们只能慌缩在中间,慌作一团。

对阵交战必分输赢,王师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待箭雨停歇,周侯姬昌命令将士突围撤离,怎奈王师对阵严整,每次接近王师都会有无数戈矛刺来,混乱的周兵根本无力战斗。几个猛将护着姬昌,向外杀去。

王师士卒就像杀不完一样,倒下一个,另一个补了上来,再杀一个,又补上来一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几个周将与姬昌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了出去。

当姬昌和几个大将杀出重围时,王师追赶不过百步,便停了下来,少师比干鸣金收兵。王师清点死伤情况,便带着战俘返回殷都,向商王交差。

王师交战是君子之战,对败军追逐,奔跑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跑出数里路,姬昌才停住了脚步,看了一下几位将领,不觉得悲泪流淌。他输的好惨呀,来的时候数千人,回去时不过数人,他还如何去见程邑父老。

他们稍作休息,命令他们返回程邑。

季历征伐战无不胜,给儿子姬昌一个错觉,让他认为周师非常强大,以为天下无敌。可是面对王师,周师是那么渺小。姬昌初次兴兵,原以为凭借他熟读兵书,可以胜过王师,为君父报仇,没想到竟落得如此凄惨,几乎全军覆没,他显得多么无知。

姬昌铩羽而归,来到程邑,却发现崇侯已经侵占了程邑东部的大片土地,兵临城下,崇兵已经在攻城了。伯达、伯适正在率领周人,抗击崇兵。

见到君主姬昌,伯达告诉姬昌老夫人已经迁往岐邑,程地恐怕不能再呆了。他劝姬昌前往岐邑,与老夫人协商御敌之策。

姬昌本不想离开程,可是他想起那些被王师俘获的将士,他们会被用作人牲,会被贬为奴隶,便没再推辞,他要返回岐邑,与君母共商营救战俘之事。他命令伯达、伯适死守程邑,等待他与商王交涉。

姬昌不停地反思,此番兴兵,他万万没想到会如此惨烈,他失去了将士,失去了大片土地,落得个反叛天下共主的名声,姬昌之德毁于一役。他真想投入渭河,一死了之。可是他不能,战俘还在殷都,他们的命运前途未卜,还需要他去营救。

回到岐邑,姬昌求君母营救战俘,声称愿以自身换取被俘将士的性命,肯定君母务必想办法,求商王赦免他们,让他们返回岐邑。仲任劝他不要着急,她已经派人将此事告诉挚侯,让他周全此事。

经过挚侯斡旋,商王应允,只要姬昌愿意当面屈服,他可以既往不咎。周侯姬昌闻听消息,立刻准备行囊,赶往殷都。

殷都王宫内,他被带到商王朝廷。姬昌屈膝于商王子羡面前,向商王请罪。商王子羡赦他无罪,可姬昌仍然跪地不起,求商王释放战俘。商王心想,素闻周侯仁义诚信,今日一见过不虚传。既然姬昌如此看重战俘,何不来个顺水推舟,牵制西伯姬昌。

商王要姬昌在众公卿诸侯面前向商王发誓,终生不再反商。

商王知道姬昌诚信,一定会说到做到。

为了让战俘回家,姬昌不顾屈辱,便连声答应。

商王召集天下诸侯和王公大臣来到商廷。

商廷上,他和颜悦色,环视满朝文武,诉说缘由,然后命姬昌当众发誓。姬昌也顾不得什么颜面,痛忍羞辱。

只见他目光低垂,声音颤颤微微,犹如受惊雏鹿。低声立誓:“我周昌,此生愿忠诚大商邦,为大王效力,永不叛商。”

商王面带笑容,准许姬昌带回俘虏。

挚侯闻听,放下心来,女儿所求之事落地。

崇侯不服,进谏商王不要赦免姬昌,不要释放俘虏。若日后姬昌言而无信,反叛大商邦,西部将永无宁日。

挚侯近前,反驳崇侯:“西伯仁义诚信,定不会违背誓言。况且,天下诸侯在此,都是姬昌发誓的见证者,他将来怎敢反悔?

前回说过,商王与方国的关系就是征伐与臣服的关系。不管方国君主的思想如何,是否认同殷商文化,历代商王都不关心。他们只要对方臣服,商王便可不咎。

商王同意挚侯的说法,他当庭宣布:“此事不用再议,西有戎狄入侵,周昌定会效仿先父,平定西部,为大商分忧。”姬昌连声称是,反复强调:“今生今世,臣将忠心不二,愿领兵讨伐戎狄,为大商邦效力。”

商王子羡以俘虏换得姬昌终生不再反商的承诺,以为是英明之举。尽管他像崇侯一样,并不完全相信姬昌的誓言,可是,他相信弱小的周族不可能给大商邦带来威胁。要想让姬昌效力,还要想起他办法。

见到战俘,西伯姬昌更加谨慎慌张,说话唯唯诺诺,唯恐商王反悔,及至他带着战俘离开王畿,才微微松了口气。战俘皆感恩西伯救命之恩,山呼君主仁德,臣等终生感念。姬昌面带笑容,劝他们不必挂心。作为群臣之主,理应为群臣解忧。

姬昌一行人丝毫不敢懈怠,怕商王反悔,派追兵追杀。他们穿越太行,入吕梁,抵达了冀国,冀国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市的黄河东岸。连日奔波让将士们疲惫不堪,他们要求歇息一下。

姬昌也觉得王师追赶的可能行很小,这里是当年先父季历帮助冀侯驱除翳徒戎之地,冀侯定不会围剿他们。想到这里,姬昌就命令大家在黄河东岸驻足歇息。

姬昌不敢休息,他望着滚滚南下的河水,思绪万千。先祖公亶生前之言回响耳边,“将来定会有圣人来周,周也会因此而兴旺。”圣人在哪里呢?倘若有圣人辅佐,定不会有今日败象。敢问上苍,圣人何时方能出现?

他辜负了祖父的期待,他有违两位伯父的支持,他对不住父亲,他既没有使周人昌盛,还失去了父亲开拓的疆土。他不能消沉,他要振作起来,重整旗鼓,完成祖父遗愿。

“关儿、关儿”,河洲上,雎鸠欢愉的叫声打断了姬昌思绪。他放眼望去,见雎鸠成对而立,啄食泥中小鱼。偶尔抬头,四目相对,似含情脉脉,雄雌雎鸠形影不离。

此情此景,让姬昌顿生几分爱怜,不禁心猿意马。想自己沉溺占卜,随父征战,竟忘记寻得个贤淑正妃,落得今日孤家寡人,满腹话语竟无人能说。

他该先找一个人生伴侣,像祖母姜氏、母亲仲任那样,辅佐自己成就大业。横渡还需先登岸,他要先把个人和家族延续的事做好,有人才有江山,没有人江山又有何用。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远处有车马声传来,雎鸠受到惊吓,扑楞楞振翅远飞。周侯姬昌心中不免一惊,难道有追兵?预知来者何人?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