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造反,崇祯封我做太子
作者:一书成神的瓜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12.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章朱由检
大明,渤海之滨。
此时,正值阳春三月。
夏日炎炎。
一群村民坐在田坎上,看着绿油油的稻田,一边抽烟一边聊天。
“这朱村长真是大才啊,没想到,盐碱之地里居然还能种水稻。”
“听说这水稻能亩产万斤,也不知是真是假。”
“你还担心真假?去年你不也是不信那土豆能亩产千斤吗?结果呢?!”
“哎,这土豆怎么都好,就是太多了,咱都吃吐了。”
“最近几年一直闹旱灾,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饿死人,若是朱少爷这水稻能发出去,肯定能养活不少人!”
“李老二,你管其他人死活干什么,咱们自己都不够吃饱饭呢!”
“就是就是,干好自己活就行了!”
……
听着村民的话,远处的朱庆笑容满面。
现在是崇祯十二年,正值内外交困之际。
外有外族入侵,内有洪涝旱灾。
在这个年间,老百姓的诉求还真是简单。
只要能吃饱,就万事大吉了。
但对于朱庆来说,他的想法远远不止于此。
他本是后世的一名普通白领。
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守快递仓库。
结果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大巴车给撞飞出去。
醒来后,发现自己穿越到另外一具身体上,名字也叫朱庆。
和前身不同,自己老爹在燕京当官,官位不详,一年半载很难回村一次。
所以朱庆很小就被当地村民领养,对于自己老爹印象很是模糊。
结果这些年又是旱灾,又是水灾,村民们食不果腹。
而在这危难之际,朱庆发现,那座快递仓库也跟自己穿越来了。
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还在。
朱庆从中找到一麻袋新鲜土豆。
总算解决了村子的温饱问题。
不到一年,村子里的人口开始多了起来!
而朱庆,也被大家推上了村长的宝座。
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
要知道,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担任村长位置。
可想而知,朱庆在村民心中的位置有多重。
今天,是春播的好季节,朱庆召集所有青壮年,进行播种杂交水稻!
“村长,你在哪,你父亲来信,要从京城回来找你了!”
朱庆正在视察水稻的时候,路边忽然跑来一名青年。
“我老爹终于回来了?”
闻言,朱庆不禁一喜。
说实话,他对这个老爹还真没什么印象。。
据他了解,他老爹在京城当官。
但一直得不到重用。
而朱庆也是一个不甘平凡之人。
他一直等着自己老爹回来。
共谋大事。
……
与此同时,距离村落不远处,一名中年男人正大阔步的向前挺进。
身后之人,是一名嘴不沾须的白面男人,年纪约莫五十来岁。
“承恩啊!朕有一事不明,你说这河南贼寇一事,为何会越剿越多?”
“朕不是让人开仓放粮了吗?”
“启禀圣上,贼寇之事,自古以来就有,跟陛下无关,若非甘肃地区持续出现旱灾,而朝廷粮仓数目有限,也不会出现这般事情……”
“朕知道,但朕不甘心啊,朝廷中几十位大臣,居然没有一位能为朕出谋划策的!”
为首中年男子,声音里带着一丝悲戚。
似有不甘,更有恼恨。
此人便是当朝皇帝崇祯!
而另一个,正是陪伴了崇祯三十年的当朝太监王承恩!
提到文武百官,朱由检很是愤恨。
他不恨百姓,只恨这些诶文武百怪。
当初他诛杀了魏忠贤,本以为朝堂能上下一心。
没想到,他困难时向这百官捐银子的时候,居然一个人都拿不出来。
那些贼寇更是越来越大,无一人可阻挡。
若非正是用人之际,他早就将这些官员尽数诛杀!
内心沉闷的朱由检,也不知是犯了哪门子经,居然离开京城,来到这渤海之滨。
“承恩,出宫之后,你我即是普通人,喊我老爷就行。”
接着,崇祯忽然想到什么,提醒道。
“是!老爷!”
王承恩常伴崇祯左右,当然也看得出来,朱由检是怒了!
这些年来,朱由检承受了多少压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甘肃旱灾,河北水灾。
起义军并起,朝廷举步维艰。
朱由检有心救灾,却无力拿出更多的银子。
朝堂上,那些往日心比石坚的大臣,如今让他们拿银子出来,居然一个个都跟自己哭穷。
就在二人心思各异的时候,已经到了村子门口前。
看着田野里到处种植的禾苗,朱由检震惊不已。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渤海之滨是一片盐碱之地。
作物很难生存。
可如今,居然有人在盐碱地里种水稻。
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里不是渤海之滨吗?为何会有水稻种植?!”
朱由检虽然是天子,但也懂农业,自然知道,只有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才能种植水稻。
“回老爷,这里确实是渤海之滨,是一处渔村,可小人记得,这里貌似不产水稻!”
王承恩也是茫然,这里距离京城不远,所以,他对这里熟悉。
“真是怪哉,莫非这些水稻真能长成?走,去村里问问!”
朱由检惊疑不定,带着疑惑,和王承恩走了进去。
两人刚进村子,就看到一个年轻人迎面走来。
青年大约十五六岁,气质非凡,样貌堂堂。
“爹,你终于从京城回来了,儿子我等你好久了。”
开口的第一句话,直接就把朱由检二人搞懵了。
爹?
王承恩看向朱由检,又看向朱庆。
怎么回事?
难道这是陛下在外的私生子?
可没听过陛下在外宠幸过哪位女子啊?
王承恩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朱由检更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自己什么时候多出了一个儿子?
王承恩刚想解释,却被朱由检一个眼神止住了。
眼神犀利的朱由检发现,在这个少年身后,居然站着的是里长。
明代实行的是里甲制度,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而管理者便被称之为里长,等同于现在的村官。
而现在,身为一方之主的村官,居然还对一个少年言听计从。
看来,眼前的少年不简单啊。
“呵呵,最近京城事务不多,所以我便抽空回来看看。”
朱由检轻轻一笑,算是认了这个儿子。
“爹,你在京城做官多年,辛苦了。”
朱庆这话比较真心。
瞧瞧这老爹,穿着居然这么朴素,随从都才一个。
看来,在京城混得比较惨啊。
不然也不会连个像样的马车都没有。
连儿子,也是寄养在村里。
“呵呵,不辛苦,不辛苦。”
这话一出,朱由检二人恍然了。
两人都是聪明人,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认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