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作者:边塞man | 分类:历史 | 字数:4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拯救大臣苏轼之开始拯救
于是,拯救大臣苏轼,这场大戏,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参与这场宋代历史上收视率以及票房最高的“电影”的剧组相关成员。
首先,导演:A组导演(陷害苏轼的这一组):舒亶
B组导演(拯救苏轼的这一组):司马光
其次,编剧:也就是本文的作者边塞man
然后,领衔主演:苏辙、司马光
主演:苏迈(苏轼的大儿子,在剧中台词很少,主要任务是给苏轼送饭,并且传递外界到底要不要杀掉苏轼的情报)、李定
本色出演:苏轼本人、宋神宗
友情出演:王安石、张方平、太皇太后曹氏
群众演员:杭州市民
此处要注意不是姓氏笔画排名,排名也不分先后
好的,演员已经就位,大戏开演。
司马光认为,拯救大臣苏轼已经是刻不容缓,毕竟,此时此刻的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急先锋,是自己手下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如果这一员大将都保不住,自己以后在旧党内部还如何服众?
而此时的苏轼在牢里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心里苦闷的很,心里害怕的很。他真的不想死,但是,他却总是感觉到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苏迈每天给自己送饭,要求每顿饭必须有菜有肉,而且,他还与儿子苏迈定下了暗号,叫儿子密切关注外界对于乌台诗案的动态信息,如果坊间传闻(其实一般都很灵的,就好比说今天的北京市出租车司机常常畅谈国家大事,而且往往又预测的很准)说苏轼将要判死刑,那就给自己送一条鱼。
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天,苏迈走在大街上,要去给老父亲苏轼买饭,一摸口袋,竟然没钱了。他只好去借钱。可是,又怕父亲来不及在饭点吃上热饭,就委托自己的一个远方亲戚代替自己送饭。事发仓促,苏迈没来得及向那位远房亲戚交代自己与父亲的暗号,远方亲戚只是问了一下苏轼平时吃什么,苏迈说必须有菜有肉。远房亲戚一想:天天有菜有肉,岂不是太单调了吗?今天我去送饭,就给苏学士整上一条鱼,给苏学士改善改善口味!
苏轼很快收到了这条鱼,看到这条让人感觉香喷喷的糖醋鱼,苏轼一下子老泪纵横,一边流泪,一边说“我命休矣”。苏轼越哭越伤心,惊动了看守他的老狱卒。狱卒很善良,之前苏轼被审讯的时候,睡眠严重不足,正是这位善良的狱卒,帮苏轼打热水泡脚,苏轼因而也养成了泡脚的习惯。此刻狱卒也对苏轼的哭泣感到心痛,又听到苏轼自己说“我命休矣”心想苏轼怕是十有八九要上断头台。狱卒关切的问苏轼:需要我帮忙做些什么吗?苏轼回答说需要纸和笔,因为,苏轼想给弟弟苏辙写一首绝笔诗。
狱卒有些为难(给苏轼这样的罪臣在监狱里提供纸和笔要进行请示,如不请示,不报备,很有可能给自己惹下大麻烦),可还是点头答应了。
苏轼含着泪,开始写这首绝笔诗,可刚一开始写,泪水就滴在纸上。
纸上留下了苏轼秀气的字迹与伤心的泪水。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尝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写到这里,苏轼早已哭的如梨花一枝春带雨,他痛苦伤心甚至有些悔恨,他在想,如果自己被判了死刑,这十口人的大家子,谁来照顾,恐怕,只有自己的弟弟苏辙值得托付,可苏辙官也做得不大,又该怎样照顾自己这一家子,如果自己死了,弟弟该有多么累啊!
苏轼笔锋一转,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他认为自己作为罪臣,肯定会草草下葬,此处青山尚好,可以作为自己的坟墓,可是,想到自己的弟弟,会在自己死后的夜雨中黯然神伤,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苏轼实在是不忍心。
写到最后,苏轼止住泪水,欣然命笔,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既然一定会被处死,那也无所谓了。苏辙,弟弟,如果有来生,我们还会是好兄弟!
此时的苏辙,虽然暂时还没有收到苏轼的绝笔诗(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但是两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苏辙在朝堂上对他的哥哥苏轼展开营救,首先,苏辙自己写了一封上表,名为《为兄轼下狱上书》,写得是一个呼天抢地、感天动地,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早早去世,在世间,自己唯有与哥哥苏轼相依为命,因为手足之情,因而冒死上书,请求自己代替兄长承受罪责,希望官家责罚自己,赦免苏轼。然而,苏轼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只是平时喜欢发发议论,发发牢骚,喜欢品评别人,喜欢谈论古今得失,如果官家能够宽大处理,自己可以用哥哥的人格保证,从此之后,苏轼再也不敢了。不过,令苏辙没想到的是,这样一篇句句话都是真情实感的,如此哀婉动人的上书,递交了上去,竟然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朝廷置之不理。(为什么置之不理请读者自行脑补原因)。
苏辙一看方法一解决不了问题,解救不了哥哥,他当机立断,立即采用方法二。事实证明,方法二非常明智。
苏辙找到了旧党领袖司马光,还没开口求助,司马光立即明白了苏辙的来意(不愧是当年那个砸缸的神童,脑子转的很快)。司马光于是立即表态,我本人与苏轼同属于旧党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苏轼的领导,拯救苏轼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定舒亶那一群小人,想借着乌台诗案这件事情整死苏轼,也想把我扳倒,我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是痴心妄想!不过,人多力量大,之前发现苏轼的群众基础特别好,拯救苏轼,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光如此,你们家乡的父母官张方平这个人也是相当的关键,在当年的朝廷里,他号称是第一能战,如果他能为苏轼求情,也会对拯救苏轼大有裨益。
苏辙马不停蹄,立即找到张方平,张方平听说了苏轼的遭遇,义愤填膺,立即写下一封万言书,让自己的儿子到京城为苏轼击鼓鸣冤,把万言书递交给神宗皇帝。那这封万言书究竟写了些什么呢?首先,万言书绝大多数都是废话,有用的部分仅仅有五百来字,这五百来字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主要内容:骂小人(李定,舒亶,王珪等),骂朝廷(朝廷真是乌烟瘴气,要不苏轼这样顶好顶好的大臣怎么会被抓),骂官家(什么今上亲小人、远贤臣云云)。不过,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张方平的儿子在路上偷偷看了张方平的上书,大惊失色,觉得父亲写的大为不妥。由于胆小,他根本没有击鼓鸣冤,怕给自己一家人惹祸。也同样由于胆小,不敢得罪老爹,张方平的儿子在回来的路途中,悄悄把老爹写的万言书扔进了垃圾桶,当见到老爹时,张方平的儿子拍拍胸脯,说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张方平的儿子做得很对而且很有智慧,首先,两面当好人,两面都不得罪。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还好张方平的上书还好没交上去,交上去怕是火上浇油,搞不好惹火上身,惹恼了神宗皇帝,估计张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后来,苏轼被从轻发落,张方平高兴得手舞足蹈,多吃了两碗饭,自我感觉良好,还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那封万言书救了苏轼。当然这是后话,不小心先剧透了。
拯救大臣苏轼进展得如火如荼,群众演员也自发出场了。在苏轼曾任职的杭州,当地市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请“大师”给苏轼做道场,为苏轼祈福。那场面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苏轼在杭州颇有政绩,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杭州,在苏轼的治下,西湖得到疏浚,防海潮的大堤建成;一项项善政,我不一一列举,我只想说,百姓谁不爱好官,尤其是这样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呢?
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人物。最关键人物,总是在最后出场。
于此同时,在朝堂上,我们又能看到舒亶、李定等小人的丑陋嘴脸。
他们以为,他们又一次掌握了能整死苏轼的证据。
他们所认为的证据,就是苏轼那天含着泪给弟弟苏辙写的绝笔诗。
那他们又是怎么得到苏轼的绝笔诗的呢?
原来,狱卒怕给自己惹祸(真的不敢留在自己手里,这也怪不得一开始就不想给苏轼纸和笔),就把苏轼的那首诗上交了,交给典狱长后,典狱长又迅速把那首诗转交给李定,李定又交给舒亶。
李定舒亶,又以此为依据,弹劾苏轼。神宗皇帝要求看看苏轼的绝笔诗。
看完,神宗皇帝,感慨、感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