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作者:Mr木木木啊 | 分类:历史 | 字数:140.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六十章 开发东北会亏本?
北都直辖市,紫禁城西射击场。
啪啪啪。
连续几声枪声响起。
前方几十米外的玻璃瓶应声而碎。
原来是朱皇帝在射击场内玩枪械呢。
只见他拉开枪栓,掏出一枚纸壳定装弹从枪屁股上塞进去,旋转枪机闭锁后射击。
啪的一声,枪口处迸射出火焰,竟没有多少烟雾。
但朱皇帝拉开枪栓,却皱起了眉头,原来是纸壳被火焰燃气烧得不规则,导致枪机又要用刷子清理一番了。
“皇上好枪法!”
站在一旁的罗芳伯拍了个马屁。
朱道桦把手中的枪递给站在一旁的近卫军侍卫,而后摇摇头说道:“朕的枪法也只是稀松平常,不过这枪可和之前不一样。”
后装针击枪嘛。
划时代的产品。
而且采用的还是硝化纤维这种无烟发射药。
是大屿山兵工厂最新的产品。不过现在问题还是很多。
还没有定型,现在送到朱皇帝手里的这一把是实验性的枪形。
朱皇帝扭头对另外一边的一位白皮肤大鼻头蓝眼珠子的大屿山兵工厂的枪械专家说道:“子弹不应采用纸壳弹,清理太麻烦了,应该使用黄铜,另外枪机闭锁的机械结构还是过于复杂了,不利于维护,可以考虑继续精简。”
朱皇帝对枪械的研究不多,所以凭着印象说个大概。
“皇上,我们的工程师也考虑过用金属为材料,但是这会到来成本的提升....”
“不需要考虑这一点成本,只要能大规模的投入生产就能把这点成本给抹平了。”朱老板说道。
现在的大明朝肯定是全世界工业产值最高的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一大好处就是能极大的拉低成本。
等大屿山兵工厂的西洋工程师离开了。
朱皇帝才一边走着一边和罗芳伯说事儿。
朱皇帝的老丈人是来向他要钱的。
一开口就是两千万。
真当皇帝家有余粮啊。
“两千万明元啊,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朕手头一时半会儿也没那么宽松啊。”
“皇上,您就别谦虚了,现在大明就属皇上您最会赚钱了,这大屿山的兵工厂,机械厂,钢铁厂,还有医药厂,都是赚钱的买卖,而且移民东北可是一件大买卖呢,臣虽然不知道怎么才能回本,但是皇上肯定有办法的,两千万对皇上您来说不过是投资罢了。”
朱道桦闻言不由得笑了笑。
这一点倒是不错。
东北是一块宝地啊。
大庆油田,鞍山铁矿,抚顺煤矿,还有遍地的林木资源。
就凭借这些资源,从东北刮出两千万明元也只是洒洒水而已了。
当然了。
东北是宝地没错。
但是要怎么把东北的宝贝运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致富,先修路啊。
铁路、港口这些先期的投资是肯定要有的,而且这种基础设施投资资本量大,利润回报周期又太长,一般的民间资本还真的不太敢投。
“说的倒也没错,这开发东北啊,确实是一门大生意,将来可真是财源滚滚啊,老丈人,你的罗氏财团有没有兴趣投一点银子啊?”
罗芳伯本来在南洋就是做矿产生意发的家的,而且嘉应州罗家宗族人口繁多,依托着罗芳伯这个兰国公,形成了以海运运输、兰芳稻米贩运为主要业务的大财团。
罗芳伯闻言愣了一下。
虽然说他这个大财团也是很能赚钱了,一年百来万明元的利润在广东的商团里面也是排的上号的。
但是和大明皇家财团比起来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凭借着在兰芳的人脉和势力和他这个兰国公,倒是能安排好下面一众嘉应州罗氏的子弟。
但要说去东北投资....
那还真的没想过。
不过既然是皇上提出来的,罗芳伯也笑了笑说道:“皇上,臣手头的钱也不宽裕,就投个...十万快吧。”
“投资多少都没关系。”
朱皇帝笑道。
“这东北开发的事,内阁方面只需要管地方上设立府县的事情就好了,而且前期也不需要这么多的官员,容易坏事。”
听到这话,罗芳伯不由得眉头一皱。
你说你好大一个皇帝,怎么能说官员容易坏事这话呢.....
“这东北的移民、开发的事,朕打算成立一个东北开发总公司,移民东北的费用就由这个公司来出,朝廷则授予其在东北修铁路、港口、矿产和林业资源开发的专营权作为交换吧。”
在东北修铁路开港口开矿伐木?
这能赚到钱?
罗芳伯心里盘算开了,如果大明朝廷不怎么需要出钱的话,那这事确实是有得商量。
“皇上,这个东北开发总公司的本金预备投多少?”
“朕个人投一千万,朝廷投个五百万,再公开招募股本一千五百万,凑个三千万的本金,大明朝廷有专营权折算股本,可以占大股,就占个四成,朕个人也占个四成,其余两成放给民间的资本,让广东和两江的商人也来参一脚。”
三千万的本金,足以撬动一个亿的投资了。
七千万投资铁路、港口、矿山、林场。
出三千万来移民,可以安置一百万户,以平均一户五人计算,这就是五百万人了。
再加上原来的军户屯民,以及部分自行出关谋生的民众。
在五年之内。
东北就能有个七八百万的总人口了。
这个人口数要比整个沙俄的西部利亚区域的总人口数多出好几倍!
到时候,沙俄要考虑的就不是觊觎海参崴,而是有了这七八百万人口作为支撑的大明帝国,将会以东北为跳板逐步蚕食掉沙俄的远东领土了....
当然了。
这东北人口增加。
不仅仅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上也是如此。
有了足够的人,东北才能得到良好的开发。
而有了铁路、港口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
百姓自行移居东北的意愿也会加强,移民的成本也会大大的降低。
这样一来。
不怎么需要朝廷投资,东北的经济发展就能自己循环加速起来了。
“撬动民间资金....”罗芳伯闻言,心里也在权衡利弊。
“那东北的土地归谁所有,总不能给这东北开发总公司吧?”
“土地归国有,可以长租给农户。”朱道桦说道。
“租金怎么算?”罗芳伯看重的还是土地的直接收益。
在他看来。
种地交租,天经地义。
“老丈人啊,你怎么老是惦记那几斗租子啊!”朱道桦连连摇头,“这东北苦寒,要吸引内地百姓移民,得有优惠政策。”
“什么优惠?”
“五十年免租!”
朱道桦伸出五根手指。
其实他想的是永久免租的,但是这东北的土地未来肯定是要“资本主义化”,放到市场上流通的。
这毕竟是大明朝廷最大的一笔重资本。
五十年免租,基本相当于一代人种地不用交租金了。
“五十年!”罗芳伯瞪着眼睛。
“那朝廷不是亏本了吗!”
“亏本?怎么会亏本呢!”朱道桦被罗芳伯的思维弄得哭笑不得。
罗芳伯还是在南洋闯荡过的士大夫呢。
要是湖南那帮人来,就以湖南人那一股蛮劲,估计当场就要和朱皇帝顶起来了...
这种地收租的经济模式,太过于根深蒂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