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
作者:想要一只狸花猫 | 分类:历史 | 字数:141.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零二章 科举的施行方式
第203章 科举的施行方式
六月初
刘备任命王甫为南郡太守,以恢复受到战争创伤的南郡地区,同时受南阳太守、征北大将军关羽的节制,不过考虑到关羽有过前车之鉴,在非军事的人事任免上被稍微限制了一下,需交由荆州州牧府审核后才能在各郡县施行。
任命先一步返回的刘循,在通城打了两年酱油的吴班,分别为南乡令、顺阳令,防备曹军南下或者西进,保护在武关驻守吴懿所部的安全,守护武关道的安全,归上庸总督庞统节制。
至于在两地起义投汉的南乡太守傅方,荆州刺史胡修两人也被刘备委以重任,前者为蜀郡太守,后者为成都太守。
不要以为从军政大权一把抓的太守和刺史,到如今的只有治民权的太守,就以为刘备是在刻意打压他们,要知道前者为季汉的政治中心,后者为季汉的经济中心。
就单单从刘备的安排看,他们俩人已经被树立典型,进入中央被重用不过是早晚的事,他俩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心生怨怼呢。
而将刘循和吴班放在这里,也是有法正的考量,如今曹魏在西线修筑了坚固的防线,汉军难以从渭水、萧关等地攻入汉中,而散关外陈仓是夏侯渊的中军所在地,屯驻身经百战的曹军精锐超过三万,非五万汉军不可破。
就如当初汉中之战一样,崎岖难行的道路,秦岭内部多变的气候条件会让后勤直接烂掉,很难支持季汉从陈仓道大规模进军。
综合下来,关中四关潼关、萧关、散关皆不可通行,现在只剩下武关还有点机会,所以武关道在此刻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汉室宗亲出身的刘循,外戚出身的吴班守武关道后路将万无一失,更何况吴懿是吴班的兄长。
至于南阳西部均县、顺阳、南阳一带战事的统筹工作,则交给上庸总督庞统,虽然他在此战中名声不显,表现得中规中矩,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谁也不能否认庞统的能力。
同时为保障荆州安全,避免潘濬、樊友之类的事再发生,刘备将邓贤调离庞统麾下,前往夷陵、宜都驻守,并由江州行营节制(张飞所部),军事上不再由荆州节制。
至于像李恢、邓芝、霍峻等人已领兵返回汉中,并在官职上都得到了晋升,而后继续在黄忠帐下听令,一边修缮、拓宽汉中四道,一边防备关中曹军可能发起的偷袭。
在东线
刘备首先将赵云从州陵前线撤回,在从其麾下遴选几千精锐后原地将大军解散、遣返,毕竟赵云所部从西线战场一路打到东线战场转战近万里,虽然胜利一直常伴他们左右,但也抵不住将士们思乡心切啊。
考虑到他们不是职业军人,解散了非但没任何影响,反而能交给地方拥兵自重的风险,促使地方生育、经济、治安等指数上升,可谓是一举多得。
刘备索性大手一挥,直接解散大军让他们回家去生孩子去,季汉人口终究还是太少了。
在遣散州陵之兵后,刘备又从庐陵调回辅匡任命他为巴陵令,率领曾由李严从曹军俘虏中整编的万余大军驻守巴陵,一边在洞庭湖督造造船厂,一边防备东吴溯长江而上,虽然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但不得不防。
至于荆州州牧府,刘备还是没能定下主政人员,而是让张松、蒋琬两人共掌荆州事务,反正荆州已经走上正规,按照规章制度来短时间内出不了大问题,等返回成都后再和诸葛亮、魏延商量商量荆州主政人员就行。
……
随着季汉主动撤退,在扬州的防御压力大减,再加上有赣水、闽江等有利地势可依托,倘若继续在庐陵郡、会稽郡南部屯驻大军就变得十分冗余,也会造成无谓的军备竞赛,这对季汉接下来以发展自身为主的政治理念不符。
所以刘备同样遴选精锐,而后遣散所有民兵、老弱、民夫,并任命王芝总督扬州两郡兵事,偏将军士徽为庐陵太守,讨夷将军刘封为会稽郡太守兼任会稽郡总督,皆受安南将军王芝的节制。
随着刘禅逐渐长大,前几年存在的继任者威胁被消弭一空,再加上季汉缺少人才来治理地方,所以被闲置已久的刘封才得以被刘备委以重任,毕竟再怎么说刘封他也姓刘啊。
同时,刘备将闽江前线的神策军调回,被一分为二的神策军重新集结并在宜春驻守,时刻威胁着豫章郡的侧翼,让东吴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南下开启战端。
至于神策军的指挥权,刘备思索再三后想到个很巧妙的法子,在平日里由关羽节制,在战时由蒋琬节制,这样一来既能保持刘备对神策军的掌控,也能让东部战线高枕无忧,可谓一举多得。
至于闽江前线的费观、王平二人,前者返回交州总督交州七郡兵事,后者则返回南中,并在马良的帮助下征召南蛮,负责组建大汉第四支职业化军队——无当飞军。
后者没啥可说的,征召南蛮组建无当飞军是早就商量好的,只不过被东进战事耽搁了而已,至于前者别看总督交州七郡兵事就以为权利很大,其实就和王芝、庞统他们差不了多少。
第二百零二章 科举的施行方式
交州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还不到长沙郡的一半,相应的兵力就不多,再加上沙梼、刘封等人先后领兵离去,导致整个交州兵力也才三万出头,这还是把邓方的一万海军加上才有的,所以严格的讲,偌大的交州只有两万兵马。
不过这也正常,随着庐陵、会稽郡先后被拿下,交州已经成为季汉的腹地,不会直面大汉内部的军事威胁,而交州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只有安南山脉西侧的扶南国,以及交州内部士族问题。
外部威胁有安南山脉,以及朱崖郡的海军阻挡,以扶南国的虾兵蟹将根本没啥威胁,而处理士家问题基本以怀柔为主,所以两万人绰绰有余。
而且仆水上游经过近一年的开拓已经能正常通行小舟,目前马良正在抓紧时间继续拓宽、加深,同时他还利用黑火药,打算沿河开拓一条陆路出来,用来加强益、交两州的联系,毕竟中南半岛的诱惑太大了,季汉无论如何也不会放手。
……
六月初
在刘备布置完荆、扬两州事务后,带着法正、陈到、李严、牵昭等一众文武踏上回成都的路时,魏延也紧赶慢赶抵达了成都,并在抵达成都的几天后就迎来了两个新的小生命诞生。
甄宓产一子唤做安,张筱竹产一女唤做喜,魏延也真正做到了儿女双全。
在此之后,魏延先在家里和张琪瑛腻歪了一段时间,严格贯彻自己所主张的鼓励生育政策,打算为季汉百姓做出表率。
不过快乐的时光往往总是短暂的,积压下来的政务必须要人去处理,糜竺和董和已经催促过好几次了,无奈之下,魏延只能依依不舍的和夫人们道别,回到官邸和他们一起处理政务,同时也在思考举办第一次科举事宜。
第一次科举考试虽然仓促,但必须把大致框架搭建起来,未来在主体框架上添砖加瓦才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首先是取士问题,作为现代来客的魏延清楚的知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不能像后世的大清一样,八股文大行其道,扼杀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由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理念已经不符合时宜。
当然,这里并不是抨击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因为此时的儒家还不是后世那样,它掺杂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思想,很好的体现了儒家兼并与发展的特性。
而其提出的大一统的理论,成为两千多年来华夏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它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自始至终的让华夏成为一个整体,妄图割裂华夏者皆被扫进垃圾堆。
所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说要消灭所有学说,而是要兼并在儒家学说中,以达到博众家之所长,集群英之荟萃的目的来使儒家学说不断进步,始终领先其他学说。
但思想是由人来传递的,不可能没有变化,每个人对儒家都有独到的见解,都有自己所秉持、所坚持的思想理念,久而久之,儒家学说就变成后世那种暮气沉沉、蝇营狗苟的模样。
但社会能否进步,单凭儒家是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让学科多元化势在必行,不过考虑到一次下药太猛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魏延就退了一步,提出三科取士的指导方针。
三科取士,即文科,兵科,工科三科。
文科,取上能治国安邦,下能平蛮治荒的士子,履职范围非常宽泛,上到朝中的三公九卿,下至乡镇的书佐小吏,政务、税务、教育等部门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因为没有规定取士范围,所以文科取士的范围很广,像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士子都能参与其中。
不管你是想走仕途为官,还是想弘扬学说来大兴教育,或者想凭借一张嘴来为国家谋取利益,反正只要你有本事,季汉都能以高官厚禄待之。
兵科,顾名思义,就是能取冲锋险阵的战将,能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或者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臣,主要履职范围为征伐、教育这一块。
目前兵科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取以行军布阵,出谋划策见长的指挥帅才,一个是取勇武过人的将才。
不过相较于后者,前者的要求无疑要严格许多,必须先要走到文科的殿试,才有资格去考取兵科指挥系,从而走向战场领兵作战。
毕竟古往今来只要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哪个不是读过浩如烟海的兵书,仅凭经验作战是走不远的,就连关二爷不也时常温习《春秋》来提升自己么。
工科,即自然科学,这个分类就太大了,除了有墨家、农家、杂家等士子参与其中外,还会有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匠人会参与其中,对文化要求说高也不高,说不高也挺高的,毕竟马车和汽车都属于工科范畴的成果。
不过履职范围和前两者相比肯定大有不如,只能集中在工部、少府,以及教育上,很难走出这个小圈子。
而对于三科取士的方式,魏延在同糜竺、董和商议过后,决定将以后才推出的院试加入其中,毕竟季汉还是有几所综合性大学的,虽然他们早就被内定了,但再考一次好像也无伤大雅,更何况提前让学院体系加入科举体系,会极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院试则会分为两种,一种为少学院试,一种为大学院试。
前者为科举入门考试,只有通过了少学院试才有资格参加未来举行的科举制,以及参加接下来的大学入学考试,考不过就留级,直到十六岁仍未成功被退学为止。
而大学院试就简单得多了,优异者将同士族推荐的茂才、孝廉一样直接参加郡试,不用从乡试、县试一步步爬上来,这样可节约时间成本,也降低了竞争压力,毕竟卷王无处不在。
至于没有通过院试的学子也不用着急,对自己有信心的,可在当地报名参加县试,一步步从最底层爬上来强势打脸,上演一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戏码。
对自己没信心的,可选择继续在大学深造,或者来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受县府的征辟从事书佐小吏的工作,一步步积累经验来个大器晚成。
魏延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你进入大学,不管将来从政也好,从军也罢,从事科学研发也行,甚至找不到出路朝廷还包分配,反正只要伱肯上进怎么都能找到出路。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识文认字就算得上学问高深了,更何况从大学里出来的学子呢。
……
当确定取士范围后,魏延立即任命许靖、董和、糜竺为文科命题人,并从经义、治国、安民、律法等方面入手,由浅至深的将难度逐渐加深,以配合院试、县试、郡试等不同等级的考试难度。
魏延则负责工科命题,命题范围主要集中在农业工具的改良,种子的培育、钢铁冶炼技术的提升改良,自然界运转的规律等,多以实践为主文化知识为辅。
科学嘛,实践出真知。
至于兵科,魏延罕见的没有动手出题,虽然他征战近十年,早就不是当年在雒县轻兵冒进的他,但兵科指挥系的命题肯定是要引经据典的,引用过往的经典战例让他们来论述,从而寻找良将之才,而引经据典恰恰是魏延的弱项。
另外兵科指挥系要等文科殿试结束后才会开始,估计都要到明年年中去了,届时让诸葛亮、法正他们这些熟读经典之人来命题岂不美哉,自己何必操这个空心呢。
至于兵科的猛将系,魏延都懒得出题,能认识字固然是好,不认识也不要紧,只要能听懂最基础军令就行。
……
考虑马上就要举行科举了,而科举相关的官员,考试场所,考生临时居住地等都没有开始筹备,而且第一次科举魏延也没啥经验可借鉴,他也不敢直接下放到地方,毕竟华夏是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将权利下放很容易出现试卷泄露,徇私舞弊之类的事,这违背了科举制的初衷。
所以,为了保障科举公平、公正、公开顺利的进行下去,魏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打算调兵前往各郡县,并在城外修建一座军营用于专门用于科举考试,这样就能杜绝作弊的情况发生,也便于管理避免考题泄露。
不过调兵一事兹事体大,更何况涉及荆、益、交、凉等三十多个郡,几百个县的调动,要是没刘备点头同意,就是给魏延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啊。
既然科举之事已有腹稿,魏延也就将注意力移开,将目光转移到凉州羌胡问题上,随后他一遍查阅当年凉州三明灭羌的作战方式,行军路线等。
同时,魏延也拜访了很多来自凉州的官吏、士商、百姓,从他们口中了解凉州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再配合斥候收集来的羌胡部落的分布情况,从而制定新一轮的灭羌战略。
不过情报收集得越多,魏延脸色就越不好看,羌胡骑兵的战斗力魏延反而不担心,因为他们缺乏统一调度,不具备大规模集团作战的条件,在正面对垒中随便找个人都能完虐他们。
可凉州恶劣的气候、地理条件才是最大的敌人,还有道路崎岖补给损耗惊人,能送让前线的补给基本十不存一,所以灭羌之战就是打的国力,也难怪凉州问题才是大汉倾覆的罪魁祸首。
不过这对魏延来讲还是能找到办法克服的,天气寒冷可以使用棉衣、棉被来抵御,缺乏后勤补给可以使用压缩军粮来代替,反正凉州羌胡他灭定了,谁来都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