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歌行
作者:猫熊酱 | 分类: | 字数:30.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5章 消失的石像
神女庙的改造并不复杂,拆除墙体,在外围加盖回廊就行。村长每天往县里跑,等批示。县里知道要赶红叶节,特事特办,很快手续便齐全了。
神女庙的庙墙已经被拆除,一眼便能望到供台。供台被铲平了,前厅里的草被铲除干净,已经在铺石子和沙子。
大家清理的时候发现了铜镜,交给村长保管起来。
爷爷规划出了回廊位置,地上的青石条都被撬了起来。很多砖碎了,但爷爷说,这些石条拼起来,更有历史的沧桑感,需要修旧如旧。所以石条都被标注了编号,按编号堆在旁边。
大家按照规划的位置开始挖回廊的地基,有人挖到了东西。没等村长来处理,好奇的人已经把石板全给挖了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人建议在旁边也挖一挖,看看还有什么。
大家担心是文物,不敢擅自处理,打电话叫村长。
等村长来的时候,神女庙前已经挖出了一块高两米宽一米的大石碑,还有一男一女两座真人大小的石像。
两座石像均是宽袖长襟,衣摆逶迤,身戴璎珞。
男的怒目圆睁,似怒目金刚秒杀一切宵小,石像保存完好。
女的垂目掐诀,面容慈祥,嘴角似笑非笑,脚踏浪花,但脚底的浪花底座却不见了。大家立即明白过来,这女神像正是供台上消失的那座。
传说,石像是一夜之间消失的。谁能在一夜之间,把两座笨重的石像埋在地里,还要在上面盖石板,并且让大家看不出来?这么一想,石像更神秘了。
陈老师一听有文字的东西,也跟着村长赶来看。
石碑上密密麻麻的小篆,没人看得懂。
村长辗转把照片发给县文保所的专家看,确定是近代的,不是文物。
专家说,这石碑上,是迎神的疏文。意思是,楚府君和宋夫人这对夫妻,因为对村里有杰出的贡献,被城隍奏请天庭,由玉帝请封为云华村的守护神。
专家想到了巫山神女的传说,觉得这篇疏文很有意思。
这府君姓楚,夫人姓宋。
战国时,楚国宋玉劝谏楚襄王亲自拜见神女。后来,宋玉在《神女赋》中,描述了楚襄王果真夜梦神女的故事,这才让巫山神女和现实发生了交集。疏文上也写了这段故事,又说后来二人转世,在清末帮助很多人逃难到云华村。于是,在他们仙去后,村民立了碑来纪念他们。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这村里有姓宋的,还没有姓楚的。
总算有人反应过来:“嗳,小楚不就姓楚?”
姚志信的心猛地一跳。
楚梦之还在房顶上接槫,他的身影背着光,看起来不似凡人。他力气大,干活儿能干,说话也少。一下子,大家都觉得冥冥中自有天意,老天又派了一个姓楚的人来帮助大家。
大家都开始好奇楚梦之的身份,楚梦之来自哪里,祖上是做什么的。
爷爷笑:“别管他哪里人,他来帮我们,就是我们云华村的人嘛。”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爷爷不愿意说,也就没人再追究楚梦之的身份。大家一直没人将妖怪的传说和这两座像联系起来,却有人想到了山顶上的坟。
村长开始头疼,这石像虽然不属于文物,但好歹是祖宗们留下的。村里正在做文化振兴,既然石像挖出来了,那么摆在哪呢?
有人建议摆戏台上,戏台本来就是供台拓宽的,放上面大家看得清楚。
有人说,应该放在回廊外,设个香炉,还能强调一下文化氛围。
还有人说,应该放在村口,游客开车经过就能看到,说不定直接就拐进村了。
村长拿不定主意,又怕修戏台磕磕碰碰,把石像石碑弄坏了,当即指挥人先挪到江边放着。
陈老师盯着神仙若有所思,姚志信忙不迭走过去提醒,这就是故事。陈老师看不懂,把疏文拍下来发给了朋友,想从中找到演出卖点。
姚志信心口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相信,有了这篇疏文,一定能做出还原历史。大家就能通过演出,知道楚梦之、宋瑶为村里做出的贡献。
晚上,姚志信提议爷爷为楚梦之庆祝。这就像自己匿名做了好事,虽然名字不为大家知晓,但只要大家褒扬这件事,自己心中便暗暗自豪。
爷爷担忧多过高兴,因为那石像实在太像楚梦之了。他怕村民得知楚梦之的身份,伤害楚梦之。
楚梦之自己也不高兴。他一直认为自己叫楚梦之,是清末参加武卫军牺牲那个楚梦之。但后来听宋朝云说,埋在坟里的都叫楚梦之。他开始怀疑他的记忆是否准确,他不知道他要找的究竟是哪一个宋瑶。
楚梦之私下向爷爷求证过,爷爷也不知究竟。他也向宋朝云请教过,宋朝云却不愿意多说。最平凡的愿望变得遥遥无期,没了盼头,他已然放弃。他以为没了执念,他就能消失,可他依旧以这种怪异的方式继续存在,不人不鬼。
楚梦之崩溃道:“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得不到,舍不下,死不了,活也活不好的怪圈。”
楚梦之说出这句话,心底的怨气仿佛找到了宣泄口。尽管他极力克制,屋里依旧纸张翻飞,尘土飞扬。空中回荡着一声又一声呼喊和哀嚎,就像千军万马在厮杀。房顶的灰扑簌簌往下掉,屋子摇摇欲坠,姚志信冲上去抱住了楚梦之。
姚志信说:“你教我做事要多思考,教我找朋友,教我做学习计划,教我不能只看表面,你咋做不到了。她一定想你活着,也许你活着就是她的愿望呢。”
姚志信想,也许楚梦之的执念不只是能和宋瑶长相厮守,否则楚梦之已经消失了。
屋里的风暴渐渐平息,姚志信不敢在楚梦之面前念叨传说。他甚至怕故事演出来刺激到楚梦之,又不愿意让陈老师把故事表演出来。
姚志信每天抱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去村委会的活动室蹲守,想知道陈老师研究出了什么。
邱四四去医院看过病以后,再次生龙活虎,成了姚志信坚定的小跟班。他们上午做作业练字,下午就到演出班蹲点。
邱栋梁和窦光明已经把川江号子的词背熟了,还在练唱功。王小虎他爸声调低,不适合唱号子,被陈老师分配到了合唱组。而王小虎他妈去了舞蹈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下课以后,姚志信和邱四四立即追问陈老师。
陈老师告诉他们,县志里对村里的事情鲜有记载。只查到云华村有人参加了保路运动,有人参加过抗日救亡宣传队,有人与歌咏队上街唱过抗日歌曲,还有人甚至参加了重庆轰炸时的保卫。
他的团队认为,传说不会让人共情,但近代的苦难史会。讲川江航运的兴衰史,讲抗战时军民合作运物资的红色故事,这就是川江号子的故事。
邱四四问:“为啥要重演呢,让苦难过去不好吗。那段记忆太痛苦了。”
陈老师笑:“古人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意思就是,读懂历史,用历史的经验来对照当下发生的事情,才能明了现在缺什么,从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