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时代之舱

作者:科学文创郑军 | 分类:科幻 | 字数:118.3万

第三章:铁坟登陆战(一)

书名:时代之舱 作者:科学文创郑军 字数:1915 更新时间:2024-10-11 05:15:22

(一)

第一次攻击敌人广漠的陆地,总司令必须亲临战场。苏吉拉纳坐在墨子号上,跟随舰队冲过岬口,中午时分到达铁坟附近海岸。

古代墨尔本的规模不如上海,没划成御魔圈。退魔还天运动中,当地工程废土被砸碎堆埋,从海岸开始填出十几到二十米高的台地。上面无法农牧,一片荒凉。占地上万平方米的铁坟就堆在台地中央,平时由稽察队把守,防止有人盗用金属。

现在,那里有两千名护教陆军在第一线设防,后面还有两千名骑兵,十公里外更布置有上万名陆军,随时准备向海滩增援。虽然疫情仍在,其他地方不敢集结官兵,这里也不敢怠慢。

这些军队足够防守吗?他们不知道,近卫军也不知道,答案都在实战当中。

远远地,科学海军已经看到台地。离岸边一公里远,桅杆上的观察哨发现铁坟,用旗语指示位置,舰队转弯向那里驶去。台地上,一千名护教陆军也发现敌船,赶到可能的登陆地点布防。苏吉拉纳拿着望远镜观察,看到一半敌人手持火铳,另一半是保护火器兵的长矛兵。这已经是南方大教区最精良的步兵装备。

麦斯欧德一声令下,四艘铁壳舰齐齐开炮。等舰队再驶近一些,海洋快舟上十几挺速射枪也吐出火舌。从未见识过这等火力的护教陆军只挺了五分钟就全线退走。两艘海洋快舟率先抵岸,战士们卸下四门陆战炮和十挺速射枪。

铁坟离海岸有三公里远,科学海军当中以“墨子号”舰炮射程最远,也覆盖不到那里。登陆部队必须将重武器抬上岸,推过去打击敌人。

布好滩头阵地,大队士兵开始登陆,朝着铁坟进发。因为是平地,连队横排起来,向前推进。每两个连之间都有几组士兵,用力拖动速射枪。虽经多次改造,这种陆战神器加上弹药,放在专用推车上,总重量还是超过一百公斤,在坎坷的台地上必须数人一起拖动。

就这样,速射枪队只能缓缓前进。步兵们嫌速度慢,很快就跑到前面,诱人的铁坟在向他们招手。突然,左侧一片废土堆后面扬起高高的烟尘,大队骑兵列队冲来。早就听说魔媒枪械厉害,这些骑兵干脆人马均穿铠甲,队形散开,加速猛冲。

骑兵冲起来,最高速度可达每分钟一公里。就这样,骑兵们狂风般扑向近卫军的步兵。舰队上已经发现敌情,但是和敌人之间隔着自己的战士,无法开火支援。速射枪拖在步兵后面,也没办法射击。中侧和右侧友军见状,立刻调头来支援左翼,但是也要跨过几百米距离才行。

骑兵对面都是“会长的孩子”,其中只有杨慕真和十几名弟岛出来的军官有战斗经验,其他孩子看到战马冲过来,立刻慌成一片。其中还有三分之一是女兵,很多人条件反射地尖叫起来。在兄弟群岛上,他们根本没见过大队骑兵。然而在南方大教区,骑兵一向是主力,近卫军也是第一次接受骑兵的考验。

杨慕真身为校长,挺身而出,站在队伍最前面大声命令。

“战斗队形——瞄准——放!”

十几名行为教师站在第一排压阵,步枪齐齐打响。连续五发射出后,对面敌人纷纷落马。身后的孩子这才镇定下来,换到前排射击。然而,仍然有几十匹战马凭借惯性冲到近卫军队伍里,踩踏、冲撞、怒吼,顿时乱成一团。

掩护女兵!陈必成看到几个骑兵正向阿什米塔和女兵班冲去,带着十几个战友就从后面扑过去。前后夹击之下,将他们击毙在阵地上。中路部队已经赶到,从侧面向敌人射击,终于阻住了这股铁流。然而,上千名骑兵虽然失去马匹,落到地上,仍然翻身起来向他们猛扑。

“为了新世界,前进!”

杨慕真高举步枪,振臂呐喊。这次出征,步枪上已经配了刺刀,由锰钢制造,尖端呈三棱形,刺入人体后血流不止。步枪加上刺刀,长度也超过了对方的刀和剑。科学军人都是懦夫?这次让你们见识见识!于是由校长带头冲锋,打起了白刃战。

这句口号喊得学生们热血沸腾。

“为了新世界,前进!”

“打倒邪教,保卫科学!”

“消灭这些人奸!”

“……”

官兵们纷纷冲向敌人。陈必成与阿什米塔肩并肩战斗,左有苏拉米尼,右有安德烈,和杨校长一起冲杀在最前面。骑兵们在弹雨下开始混乱,继而溃散。官兵们冲上去,和摔下马的骑兵展开白刃格斗。终于,速射枪队也在高坡上找好位置,开枪扫射。

一仗下来,科学官兵阵亡17人,负伤322人,击毙七百多名敌人。“会长的孩子”尤其英勇,大部分都挂了彩。好在马刀杀伤力有限,绝大部分伤兵治疗后都能康复。

扫清这股骑兵后,护教陆军再也不敢进攻,只好沿树林、丘陵与河流布防,将这里远远地圈起来。科学近卫军将登陆场扩大到数十平方公里。但是内地疫情不明,他们也看到离开舰炮保护的恶果,所以停止进攻,专心搬运铁坟。

他们不是花架子!在望远镜里看到“会长的孩子”如此无畏,苏吉拉纳想到了魔都保卫战,想到了那些废墟中视死如归的安全员。虽然有科学武器,但是这股勇气仍然在传承。

苏吉拉纳决定回去后再翻翻吴昌文写的那些文章,也许还需要和他好好谈谈。看来,激进的社会改造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