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如夕
作者:墨倾辞 | 分类: | 字数:52.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剑如夕》后记
首先,感谢读者们的一路陪伴与支持,虽然读者不多,但你们是我完本此书的最大动力。如果您能读到此篇,那可已经是超越99.9%的番茄读者了哦!
都看到这儿了,那就把后记也看了吧!
说起来,最开始写这本书的灵感,大概源于大学某天脑海中的一记闪光。
身为一名资深金庸读者,那日我突然想,金老从春秋写到宋,从宋写到明清,但晚清的武侠怎么是段空白呢?
晚清,有东西文化的交融,有新旧观念的切磋,有冷热兵器的碰撞,那个似远似近、扑朔迷离的年代,有血,有光,于我而言,独具一种奇异的魅力。
关于晚清的武侠小说,纵有梁羽生先生的《龙虎斗京华》等作品为先例,但终不见多。就是武侠小说这个大类,也早已陷入窘境。
我与武侠结缘,始于高中舍友偷偷带的那部kindle电子书。某个夜晚,我偶然看到了一部金庸三联版全集,打开第一段,“钱塘江浩浩江水……”,从此意眩神迷。
由于在高中以前,我是看中国古典名着居多,也从未看过网文,初读金庸武侠,个中古今中外的文学因子多元熔汇,让我体会到了全新的感觉。于是,高中三年,十五部金书我阅读大半,后又看了古龙先生的李寻欢和楚留香。
2023年4月下旬,我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小说,延绵而至现在,2024年3月,方才写就。这并非我第一次动笔。从小到大,我一直喜爱写作,尤擅小说与诗词。但诗词文章写得极多,完整的长篇小说较少。
高中毕业后,我本打算写一部《倚天屠龙记》中人物郭襄与张君宝的同人文,旨在弥补那百年之间的空白,但写了十几章后,草草了之。
思来想去,金书古篇纵然超凡,但也颇多扯淡之处,与其为他人挥洒不易之墨,倒不如构建只属于我自己和我的读者的武侠世界,于是,《剑如夕》便写成了。
正文及番外篇完结后的第一天,我想借着这篇后记,与你们——亲爱的读者们交流一下书中各方面的一些设计与想法,还有创作的历程。当然,只是点到为止,聊解微疑,不会全盘托出,留白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一、书名
此书最开始定名为《问残阳》,“残阳”这个意象可指代太多了。飘摇的大清快要落山,腐朽的社会昏暗冷酷,生活在那个时代,恍惚明天就是晨光,却又看不到半点希望。而晚清民智未开,众生蒙昧,男主角顾旸,就是为数不多站出来质问这个世界的人。
后来我发觉流量太少,便在书测时并用了《剑如夕》的书名,相对来说我更喜欢这个,但番茄的规则却让我每天都不得不厌倦地看着那个老书名……
同样,《剑如夕》跟上述解读也差不多,在“第一百五十回 此剑如夕”中顾旸与刘鹗的对话中还做了进一步解释,顾旸认为夕阳“过了这个漫长的黑夜,它还会再升起来的。就像我的剑。当我的剑尘封之日,便是那太阳重新升起之时。”
而只有和平岁月来临时,宝剑才能尘封,就如开篇词中所说的“儿孙某日,刀戟空成铁”。到那时,隐入黑夜的夕阳才能重绽晨光,再度升起。但顾旸们深知自己这一代终归是拼搏牺牲的开路人,偶尔也只得“怅然吾辈,醒来犹是黑夜”。
二、剧情
本书由1898年9月顾旸在山东烟台港救下戊戌维新败逃的大臣康有为开篇,历经赵三多、朱红灯为首的两代山东义和团,张德成统领的天津义和团,直到八国联军攻陷京津结束。
至于我为什么选择(1898-1900)这一时间段,因为我构思这部小说时的兴奋点,首先就在于中华传统武学与洋人枪炮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而回溯晚清的历史,洋人对于中国的欺凌必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到达了顶峰。面对可能亡国灭种的前景,戏剧矛盾也将绷到极致。所以我把书的结尾定格在了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且把主角逼入绝境的那一刹。这本书不是爽文,我真心希望我的读者们能与书中人物一起,切身地投入这场拯救世界的大工程,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弱国众生的无力。
再向前看的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等了,我希望人物的时间跨度不要太长,只需要带读者们看清这个世界的面目,两三年足矣。而戊戌变法与八国侵华间隔不过两年,所以我选择了这两个事件作为引子与收束。
书中还有多重主副剧情线的穿插进行,主线是男主角顾旸寻大臣毓贤报杀家之仇的同时,盘旋于义和团、兴中会、朝廷等各方势力之中。副线则有冷观寻仇苏徐两家,徐濯埃与柯琳的萍水之缘,伏苹与吉峰禹的刻骨恩怨。
此外,还有男主角师父其实一直没死,而且就是名满江湖的李瑞东这一条暗线。最开始构思小说时我就想到了这个,想在故事末尾搞一波大反转。不过师父的人选我斟酌了很久,我想选一个真实的有分量的宫廷中的历史人物,要不就是太监,要不就得是大内侍卫。其实我想过太监大总管李莲英,这个绝对带感,但我查了一下,李莲英一直贴身侍奉慈禧,那就难在蓬莱山教徒十年了。后来不知怎么发现了这位李瑞东,偏偏年龄什么的也都对得上,名声与实力俱存,巧了正好在武当山学过艺,跟我事先想好的蓬莱山也有渊源,还是大内侍卫,便最终敲定了他。
《剑如夕》后记
三、人名
本书中的人名,大多不是随便起的。念着好听的同时,往往能兼顾一定的含义更好,所以都斟酌再三。
首先是男主角顾旸与女主角苏见黎,他们的名字是相对的,又是相连的,渗透着全书的主旨。旸,阳也;苏,醒也。黎,黑也。顾旸,意为看向太阳;苏见黎,意为“醒来犹是黑夜”。太阳象征着希望,黑夜象征着绝望。也就是说,顾旸们看向希望的阳光,但一夜过后,还是持续的黑夜……由于顾旸比苏见黎戏份更重,所以最终还是要从黑暗望向阳光的。
以上含蕴,在“第六十四回 瞑眸顾旸”中伏苹望向顾旸的情节有所暗示,在“第三十一回 斯人若虹”中,有一句“黎夜兮不见,东顾始晨旸”也有体现。
徐濯埃与柯琳,顾名思义,“濯埃”与“Clean”,干净cp。吉峰禹与伏苹,则是粗暴的疾风雨与受其虐待的一叶浮萍。而温溪作为唯一给伏苹爱情和最后岁月的避风港的男人,自然就是托着那叶浮萍的温热的溪了。
武安承,作为中华武学的代表,那得问一句,中华武术,安以传承?苏国南,苏国“难”,正是晚清维新派的写照。冷观,关世坚,冷眼观世间。苏夫人安香意,安“相忆”?相忆否?忆为谁?单裳庄,自然是最擅长伪装的了。杏儿,自然是一枚幸运儿咯!……
此外,由于本书有历史背景,还有大量人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就不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了。
四、人物
本书是以顾旸苏见黎为绝对第一男女主角,戏份均是碾压其余人物的,而顾旸又是绝对第一主角,戏份同样远超苏见黎。
万事开头难。对顾旸的外形、性格、身世等的设计,自然是最让人纠结的。最终由于我在番茄发的上一本校园言情小说《南寻》中的男主角是个高冷的,那就反过来,让顾旸外向点吧,哈哈,就是这样。
其实,顾旸的性格是有一个发展历程的,中期在自创武功出山后,曾装过一段时间高冷成熟,但显然装不下去,在与苏见黎重逢后,似乎又变回去了。而一次又一次事件的磨练,让他愈见沉稳,则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顾旸也是有性格缺陷的。他虽然机灵聪慧,但脑袋常常突然短路。他冷静缜密,危急之时却总容易上头。他活泼自信,也时常自卑自疑。他幽默,却又喜欢说教,尤其喜欢把自己洗脑,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之中。
我不知道我塑造得怎么样,毕竟整部小说虽是断断续续,总体上也是一气呵成的,还未经润色。但主角戏份最多,实际上是最难塑造的,因为最容易单薄、矛盾、让人讨厌。但其实人是复杂的,一个人物只要不出现原则上的自我矛盾,性格存在一些多元、割裂反而会更加丰满与真实。
我最开始在设计苏见黎的性格时,想让她作为维新派二代的代表,算是新时代的先锋型女性,其智慧与男主角不分上下,由于与男主角所在的平民阶层既有敌对关系又有一些共同利益存在,所以我想让她自始至终与男主角切磋、合作,并在此期间产生友情与爱情。
本来可以在长久的互相伤害之中艰难爱恋,本来可以写得更加复杂带感的,但更多读者好像喜欢甜甜是吧,好吧其实我也喜欢!于是在实践之中,我偏离了初衷,女主角没过几章就跟男主角陷入爱河了,是的,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因爱伟大,无需多言!
此外,苏见黎先锋女性的身份好像也没有表现太多,只是出现在不时飙出的几句英文,还有一些秀文化底蕴的对话里。全程她越来越温柔、美丽、可人了!好吧,这也挺好!
至于徐濯埃、聂士成、吉峰禹、伏苹等配角,我也尽力去把他们的性格刻画得复杂流动一点。
徐濯埃自始至终,开明潇洒的书生一枚,但其实从头到尾的处境都挺尴尬的,他明明有当主角的身世,却被我分了个男二剧本。他的性格也是有变化的,前期更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朱聪,多有些调皮急智在,后期也有肉眼可见的成熟。
聂士成作为晚清真实历史上的名将,我深度研究了他的性格,尽可能地去作了还原,单从他对义和团的态度,就值得玩味了。吉峰禹这个人物,我虽然也不喜欢,但我觉得刻画得相当成功,因为居然能刻画得连我也不喜欢了……伏苹呢,其实她的身世才是与男主角最像的,有可怜的一面,也有引人不喜的一面,但纵观她的一生,终归是个弱小的姑娘罢了。
这里需要提一下冷观这个人物,最开始我是想把他当做纯纯的被冤枉的好人来写的,但写着写着,又觉得单薄了些,所以反转之中搞了一出再反转。
从赵三多到朱红灯,再到张德成,三代义和团的更替,也引人注意。这些首领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我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对于这些人物的塑造,以人物史实为依据,尽量让每个人都体现主导性格与性格缺陷,但拒绝原则性的歪曲。
《剑如夕》后记
其中赵三多的第一代义和团,给人的观感显然是最纯粹的,而到了朱红灯一代,就俨然染上些陈胜、洪秀全的味道。到了张德成,义和团无疑发展至顶峰,但总让人感觉失去了些什么。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感受到这些微妙的差异。
此外,以农竹为代表的怀庆药栈,是往后二十年内最为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党,而霍元甲师徒并非党人,但是农竹的好友。他们除了武安承等几位丐帮长老外,多是历史人物,我也是尽可能去客观地刻画他们,希望能体现出他们正义、先进的一面,但又要真实丰满,别写得假大空。
慈禧、光绪帝、载漪、荣禄等朝廷统治者,作为近代历史的核心人物,在我的书中着墨虽不多,但我也是尽力去还原他们的多元的、复杂的形象!至于效果如何,希望大家感觉是说得过去的吧!
五、武功
本书出现的中华传统武学,待我一一数来。
顾旸在蓬莱山从师李瑞东学得的太极拳、太极剑法、天遁剑法、“八仙过海”四套武功,还有轻功“梯云纵”、暗器梭镖。苏见黎会鞭法和飞针,飞针致敬一手东方不败和“漫天花雨掷金针”……义和团赵三多的梅花拳,武安承的“玉环步鸳鸯腿”,农竹的“降龙十八掌”之“亢龙有悔”残影,于清水的八卦拳、通背拳、心意捶,辛真辛诚的点穴功,冷观的“虎爪鹤钩”,顾旸剑谷自创之三套绝技:“问世摇浊手”掌法、晓夜鸣剑法、踏枪术,霍元甲的“迷踪拳”,单裳庄的“六路八方杖法”,无名道长的隔空取物,以及李瑞东的“八仙过海”第十式“忘逍遥”……好多呀,大概就这些了吧?
这些武功,其中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其他则是由我所创。有一些是能做到的,有一些则是玄乎乎的。
由于全书的笔墨都偏金庸式的细腻,所以在武打细节上,我也就写得格外详细,用以营造具体的画面感。只有在写到镖、针、箭等迅器亦或快刀快剑时,才多用古龙式的写意之法。
动作设计上,有武学原型的,例如太极拳、八卦拳等,我都在网上搜索了相应的拳谱图解,研究过动作后,才付诸文字,没有图解的,则自行脑补。
“问世摇浊手”等我自创武功的具体动作,那就得自行脑创了,每次构思前,都得指手画脚,对着空气比划一会……
像“踏枪术”等一些甚至能靠身法干掉枪手的比较玄的功夫,显然不可能实现,但这是武侠小说,我可以赋予主角一些超凡的能力,同时,既然是处在一个很写实的环境里,又不能太过离谱,所以我也给主角增设了限制,比如他直到全书后期才通过半年的自行创制得到此功,且门槛太高难以推广,作战之时可攻击的对手数量也有限,对于火炮仍没有任何办法。
至于李瑞东的“忘逍遥”,连八卦幻像都出来了,还能吸一堆枪子儿,以及无名道长的隔空取物等功夫,都是玄到家了,但作为书中的几位武力值天花板,偶尔玄点就玄点吧……
六、细节
作为一部历史武侠,小说的武功可以玄乎,但立足于冰冷客观的历史,逻辑性与严谨性务应遵守,尽量不能出现穿帮。
晚清虽然很近,但终究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环,各个方面都与现代差异悬殊。
时间上我采取了以“光绪”为年号的计时,每章情节的推进,都会同时搜索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而网络上公历、农历有时又谈吐不明,叫人头疼。插入历史事件的同时,还要与故事主人公的经历完美融合,因此我时刻默算到了光绪几几年几月,甚至几日,努力去减少时间线上的误差。
地点上,晚清与现代的大多地区称呼相近,但仍有区别,身为中学永远被地理拖后腿、日常跟着别人走自己不记路的路痴一枚,我翻找到清朝末年的地图,尽量还原地名,从而保证小说人物东西南北的去向无误,并计算所费时日,使得人物的行程更加切实。
此外,还有服饰、食物、建筑、通讯工具等方面,像清朝官员的服饰,我从网上学到了不同品阶的官员之间服饰的差异,再比如顾旸与苏见黎初到北京看到的景象,顾旸与霍元甲夜闯紫禁城,为了更好更写实,我搜集了诸多晚清老照片以及北京城、紫禁城的地图。还有武侠小说和影视剧里的老槽点,主角飘荡江湖的钱都从哪里来?这其实并非无关紧要,没钱你混什么江湖呐!有钱你混什么江湖呐!我不想对钱这个问题这么马虎,写主角没有收入来源就浪迹江湖的作者显然是没与工人农民深度结合,应该受到批判!(开个玩笑~哈哈)因此,我在书中也多次对主角的路费盘缠的来源做了交代,卖苹果、阿黎给的,某某人赏赐赠送,等等……
再像清军与洋人的武器,对军事半点不通的我,以前只听说过个AK加特林,也是对晚清各国的热武器做了不少功课,诸如韦伯利左轮手枪、汉阳八八式步枪、莫辛纳甘步枪,从外形到射击原理,略做了解,但文中着墨其实并不多,更多时候也没必要那么详细,一个“枪”字就可以代替了。
这部小说时代背景宏大,一眼望去浩如烟海,第一次创作这类的完整的小说,也不知道自己做没做好,还是尽力去做了。书中尤其到了朱红灯时期,再到后期的京津义和团与八国侵华,我融入了许多史料中的记载,一些事很多很复杂,难以与主人公联系在一起,它们虽与主人公无关,但我觉得如果让你们能更了解那段历史,还是值得写进去的。文笔方面,我有意减少重复用词,以让阅读更显流畅,描写刻画也侧重细腻。但前文尤其是最开始的一些章节,由于是刚刚起步,似显拖沓,不合网文读者的胃口。此外,穿帮之处肯定还有不少。在写完这篇后记后,我也会再从头至尾加以润色,才思等条件所限,或许仍会有纰漏,还请读者们指点一二。
七、主题
不止武侠,对于所有类型,相较于完全架空、脱离现实的小说,我都更喜欢有一些时代背景的作品。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小说要跟现实生活“沾亲带故”,读者才有共鸣。
我们现在虽离晚清已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历代社会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东西,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看那时,也不啻看现在,看未来。
我写这本小说,就是想带你们重温那个残酷而奇妙的时代。我有意反映那个时代的悲剧,凸显东与西、新与旧等不同洪流的冲突,抨击侵略者与封建剥削者的罪行。我想与你们进一步参悟人情世故,沉思生死,把自己代入主人公,体会那个环境下他们对人生的选择,他们的痛苦与迷惘。我想颂扬善与美,礼赞真挚的爱情,歌咏人世之间这样那样的相遇与别离。
我想表达的东西很多,远不止以上所述,但笔力所限,不一定都能达到,还请见谅,同时希望读者们也能有所遐想,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与体味,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八、写在最后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还是不舍。写这本书,是源自一念灵光,是基于对武侠的热爱,但过程的艰辛也许只有我自知。即使是推荐期也寥寥无几的读者,高达三十块钱的总收入,构思剧情时的焦头烂额,每天一次又一次期待地刷新着评论区与数据栏后的失落……
我想说,写这本书,写武侠,尤其是传统武侠,那份孤独,实在是难以言表。但终归是坚持写完了。我自信笔力不在番茄诸多作者之下,但时代就是时代,我知道这没有办法。最开始我也想过,我也知道,武侠会是冷宫,我还是写了。我期待能用我的笔力带飞,却还是高估了。
但我不后悔写完这本书,因为它陪伴着我,以及我陪伴着它的历程,同样是一份经历,一份磨练。故事中的人物们,他们就像在我眼前的活生生的人,是我把他们创造出来,创作的过程中,我与他们交流、切磋,共同成长。他们像是我的朋友,又像是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在我创作的过程中,为数不多但真挚陪伴的读者们,是我最珍贵的宝藏。没有你们,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武侠梦,也许早在某个不知名的夜晚,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如今这个时代,繁重的生活压得人们喘不过气,人们的精神世界贫瘠荒芜。人们更看重把小说当做一个调味剂,爽就完事,这我也能理解。毕竟小说最开始的职能也就是供人消遣。
自古至今,虽多有深沉的文学名着问世,但通俗的大众文学,始终是声势浩大的一环。实际上,武侠小说本也属于消遣娱乐的小说一类,但随着当今网文的勃兴,空洞单薄之作俯拾皆是,相形之下,内涵稍多的武侠小说已经可以抬咖了,在大众文学的环境之下,自然也更不受待见。
我尊重大众文学的娱乐性,同时我认为,小说可以爽,但不能只有爽。没有艺术性和思想性做支撑的小说也许能名噪一时,却不会永葆生命力。我发觉当今小说的批判性职能似乎已被电影取代了,也许我做得不够好,但我真心希望有朝一日更有内容的小说能够普遍回归,我也愿意为此尽一份力。
我爱写作,我也爱武侠。但我不可能一直写武侠。我纵然能写出一本一本的武侠,却永远没有几个人在看,抛开微薄的收益不谈,单论阅读量,对这样一位苦心孤诣的作者,也是莫大的杀伤。
对于用心去写作的作者,如果不被更多人看到,只会让自己痛苦。其实我更为这个时代痛苦。我有梦,但我也要为现实活着啊。写着写着,写到最后,我才发现,我也是顾旸。
或许以后我也会投身于各类热门题材网文的创作行列,但我立志要进一步发挥笔力,融合进更好的笔法与更深沉的思想,去写出不俗的俗文。就像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作家“下海”写市民小说,去为新文学争夺市场那样……希望,未来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同仁,与我并肩拯救没落的文坛……难度很大,但我相信,终会成功。
最后的最后,再次感恩读者们的一路支持与陪伴,感谢顾旸和阿黎以及所有书中人物与我互相成就,也感激我自己,终于完成了这部五十万字的武侠作品。祝愿我和我的读者们,都能走过黑夜,仰望晨光。
山遥路远,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