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情感启示录三部曲

作者:萧何月下 | 分类: | 字数:78.9万

第20章 望断天涯路20

书名:情感启示录三部曲 作者:萧何月下 字数:2185 更新时间:2024-10-27 02:13:01

情感启示录之二:望断天涯路20

与玉立婷初次见面后,仿佛一切都又恢复到了从前的“平静”,或者是我有意地让其恢复到平静。恰逢国庆黄金周,趁着医院给的短暂假期,我带了一个简单的行李,去了一趟石林。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匡庐奇秀甲天下。那石林地质公园景区,林林立立的自然形成的硫斯特地貌“石林”,称其为“天下第一奇观”,恐怕也是事实。

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自然带给了我内心的震撼,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流传在当地民间的一个神话传说,它用“故事”的说法,解释了石林形成的原因。

每一个景区都是有“故事”的,就像“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有关石林的民间神话传说,如今还依然牵记在了我的心底,尽管在此刻回忆往事的当下,已是好多年以后。

这个神话传说,其实像汉族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说是彝族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一个叫阿着底的地方,一个穷苦的人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其父母“望女如金般珍贵闪光”,所以取其名“阿诗玛”。

青梅竹马的阿黑与阿诗玛,在一年一度的一个火把节中私订终身。但本地的一个“富二代”阿支也看上了美丽忠贞的阿诗玛。立誓非阿黑不嫁的她,没有朝秦暮楚,拒绝了地主老财家儿子阿支的各种“威胁利诱”。

财主家趁阿诗玛与阿黑短暂分开之际,抢走了前者,并逼其与阿支成亲。闻讯的阿黑为救出心爱之人,克服了种种难关。在救出阿诗玛逃离的过河路上,财主勾结崖神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被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从洪水救出了阿诗玛,但后者却成了一座回望峰,永远地留在了人间。这就是石林景区的来历。

这是一个有关爱情的美丽神话传说,有着悲情的结局,有情人未终成眷属。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阿诗玛的必然命运,更是痴心汉阿黑的命运,但“勇敢忠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精神,却影响了“彝族”人民的“集体潜意识”。

这是我听到的比较“主流官方”的“阿诗玛传说”版本,但神话故事就会有不同的“民间演绎”,所以后来,玉立婷又给我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结尾”的版本。

从景区回到靖城后,我记录下了这个民间传说。在记录这个“故事”时,我却再次想起了玉立婷。她是不是就是阿诗玛的化身?那她所钟意的阿黑又是谁?这在当时是一个“无解”的设问。 07.05

当我休完假期,回到工作岗位时,我的心仿佛比以前多了一样东西,一样不明不白的东西。一样想去又去不掉,与不想去想,但还是会去想的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其实与玉立婷有关。装着这样东西,内心又多了一样牵挂,如离开都城是为了丢掉一样“东西”,如今在靖城,又装上了另一样东西。

随着一天天岁月的流逝,让我有一种错觉,千里之外的都城仿佛是彼岸与异乡,而靖城则慢慢变成了此岸与故乡。这种“逆转”的感觉,让我偶尔在夜深人静或黎明时分,怅然若失。

这与我当初南下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原本离开此岸,是为了一种“自我放逐”,就像古代历史中那些文人大夫,得罪了权贵而被贬到天荒地老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我“自我放逐”是为了解脱,而他们,是为了让权贵“放过他们”。

原本是此岸的彼岸,如今成为了彼岸,曾经此岸的彼岸,成了如今的此岸。这岂非也是一种对生死的“逆转”?就像佛陀涅盘重生后的世界,其实是他已死,别人却已重生?

在天堂的艾姝,与如今还活在世间的我,是她还活着,还是我心已死?生与死,岂非像物理学中的“运动”?

参照系的不同,运动与静止,就会有不一样的“状态”,运动的变成了“静止”,静止的变成了“运动”。

运动与静止,不就是生与死的状态?

如果真是这样,那物理学上又说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不是可以推论说:生是永恒的,死是“暂时”的?或者说,生是绝对的,死是相对的?

如果这一切都是“对”的,艾姝是不是就还依然活着,她只是改变了一种生命“状态”?

是她的离世,教我去思考生与死的距离,生与死的意义,生与死的定义,以及如何看待生与死。

所有这些,为什么要离开此岸,到达彼岸,才能“隔岸观火”般有所觉悟?还是因为“自我放逐”,通过短暂的“放过自己”,从而解绑了一直“自我困绑”的自己?

离开都城,是有意义的,还是没有意义的?能在此岸解脱与觉悟,又何需要去对岸“冷眼旁观”?但如果不去对岸“悟道”,又怎么会觉醒:原来此岸就是彼岸,彼岸就是此岸?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句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的禅语,却给了我“突然”的觉悟,如一盏明灯般,照亮了我那一直无法放下的“灰暗”角落。

一个装着“艾姝”的角落,一个“无法彻底忘怀与放下”的角落,一个徘徊在“生与死边缘”的角落,一个在“是晓格还是艾姝”之问

的角落。

或许,我真的可以真正放下对艾姝的思念与“罪恶”,去重新选择与生活。这种曾经多少次理性的“推理选择”,如今可以成为自己真正的“指导实践”。

那如果我要提前回去,回到快要成为彼岸的“此岸”,就在此岸的晓格,在我离开的时间里,你一切还好吗?

[不就一年吗……我等你。]晓格的话,如今再次回响在耳边。此刻——又一个黎明之前的此刻,当我望着窗外未全亮的城市风景的时刻,这句话有了一种诱惑力——我或许真可以提前回去,结束这种漂泊流浪的日子。

如果夜有所梦,或心电感应不是虚幻的,那,当天中午,晓格的来电,就不能算是“巧合”。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