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丹花开红又艳
作者:知心艳妮 | 分类: | 字数:32.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章 武大郎
斗转星移,转眼又过了一年。李家湾那边爱子学成后为了更有把握一些,直接在隆城市找了一家理发店,做了多半年帮工回来更有信心了。今年过了年很快和三良去城里找门市开起了爱良理发店。但已经开了大半年了,并没有像爱子想象那么好。但是她没有灰心,她相信自己的手艺。万事开头难,理发店冬天是旺季,爱子相信到过年会好的。
建立去年秋天卖煮玉米倒是成果喜人,城里人果然就如爱子说的稀罕这个。大人不舍得吃,总要给孩子买一穗的。建立每天去带一篮。不到天黑就卖完了。后来于彩玲也帮她掰玉米煮玉米,让建立每天能早点走多带点。实在是后来玉米都快卖完了,五月就没收了麦,再不能把口粮都卖了才不干了。
去年秋天种了麦,今年就没法种春玉米卖煮玉米了。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人管了。建立后来听说建窑斌宇除了拿了公婆的钱还借了一些,建立可心急,光去年卖的煮玉米根本不行,公婆的钱也要还的。
建立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况且斌宇现在就上半天班也有空给她帮忙。新窑垒起了前脸也可以住了。新窑的地理位置不错,当初建立不顾公公反对也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位于一个大路口,不但他们村去刘屯公社得经过,另外两个小山村进公社也从这个岔路口经过。现在就想把新窑利用起来做点什么。
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做点吃的东西最靠谱。现在的人可以干的事情多了,手头也宽裕了。生活都好了,饭食也开始翻花样。以前只有过年才舍得摆上桌的白面吃食,现在也到了日常的餐桌了。但自己也就会蒸个馒头烙个饼啥的。想吃个烧饼都得到刘屯公社买。
建立就想着做点烧饼卖,况且做吃的斌宇也最拿手。说干就干,他们两口子在新窑置了灶具,盘了套火烤烧饼。他们烤的烧饼有甜有咸皮焦内酥,外层还都粘的芝麻的可好吃了,而且易存放价钱又不贵,一毛两个,还不要粮票。
粮票是国家在那个缺吃少穿年代的应急措施,每人定量一天几两粮食,饿也不能多吃多占,才能保证大家都能有粮吃,在最难的时候都能挺得过来。但粮食不能带来带去太不方便,就实行了粮票,要出门就用自己的粮食到粮站换了粮票,带了粮票就等于把你的粮食带到了外地,到哪里都能吃到饭。所以在那个时期,粮票比钞票都金贵。
曾经听说过一个真实的事,一个人到外地没拿粮票,人家不卖给他饭,哪怕多花钱都不行,这人饿急也气急了,说有钱都吃不到饭,还要这些钱干啥?说完就把几张钞票撕得粉碎,结果不但没吃到饭,还被革委会的人关起来了,说钞票上有国家领导,有工农群众,他任意撕毁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
还听说过一个事,有个中学生出门看到有个人没带粮票吃不上饭,在那祈求路人,他愿意用双倍的钱兑换粮票,但是却没人理他,中学生看他可怜,也需要他的双倍钱,心想自己可以少吃点就换给他二斤粮票,结果被学校知道了,校领导大发雷霆,要开除他,最后经众老师求情,主要也是该学生成绩优异,把他留下了,但给记了严重警告处分,可是从那以后这个污点就一直伴随着他,中学生的精神压力沉重,几度对生活丧失信心……
说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事,八十年代虽然还使用粮票,但因为粮食够吃了,老百姓对粮看得不那么重了,对粮票卡的也就没那么严了,就和钞票一样相当于一个流通的货币。建立家的烧饼不要粮票,他们不去粮站买粮,都是自己用钱到个人家兑换。
烧饼不要粮票,省了好多麻烦,也觉得便宜了不少。即使再没钱的人家舍不得买来当干粮吃,也会买两个甜烧饼放着给孩子当点心吃。每天早晚做完了,建立在家里守着卖,斌宇骑个自行车带到刘屯村卖。
说到刘屯,听说现在上边有人对公社这个称呼也有异议了。公社还是和着生产队时的叫法,现在都包产到户那么久了,早该不兴叫这个了。建立听斌宇说问他那以后刘屯公社叫什么?斌宇说不知道呢具体的称呼还没说好。
斌宇每天推着车子卖烧饼,走街串巷的很快就卖完了。两口子每天忙得早出晚归的,几乎都不到公公婆婆那里去了。也幸好孩子们都大了,没上学的也自己在家玩或者去找奶奶不闹娘。斌宇两口子每天晚上在家数一堆的零钱,心里特别的满足,照这样下去,不但欠债很快能还上,说不定还能发家致富啊!
可就在建立觉得有事可干了,终于找到自己生活的支点,干劲十足时,于彩铃找上门了。 原来,斌宇天天出去卖烧饼得了个”武大郎”的美称。斌宇长得又矮又丑,又恰巧干的是和历史上出名的人物武大郎一个行当,初始可能也是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那么叫的吧,传开了,也成了大多数人的叫法了。
斌宇倒不以为意,就是一个名称而已,而且因为这个名称,他的烧饼也变得好像师出有名了。听说好多小孩都缠着他娘给他买武大郎烧饼。武大郎就武大郎,只要烧饼卖好了就行。烧饼卖好了,老婆就高兴。老婆高兴了,他也就有机可乘了,呵呵。
斌宇不嫌,于彩铃可不依,她觉得这个叫法是对她儿子极大的侮辱。斌宇小时被人叫“丑八怪”没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做父母的没传给孩子好相貌,也只能认命。现在这个“武大郎”可完全是自找的,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