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 分类:都市 | 字数:97.8万

七部类差别

书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作者:zhengwl365 字数:2784 更新时间:2025-01-23 01:32:38

七、部类差别

一、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本经与《佛说阿弥陀经》是属同部。实在讲,就是一部经,佛有略说,有广说。‘广说’就是详细说。详细说就是大本《无量寿经》。文字有繁简,言语有广略,义理是相同的,没有差等,所以属于同部。我们修净宗,受持经典,这两部都可以。如果你喜欢详细一点,就受持大本;喜欢简单一点,就受持小本。功德效果,完全相同。

小本现有三种。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

小本现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秦译’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唐译’是唐朝玄奘大师的译本。他们二人翻译,所依据的梵文原本是相同的,大意是相同的,可是文字不一样。所以说,“大体相同,稍有出入”。

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廿一字,大有益于圣教。

这是对两种翻译的比较。罗什大师译得好,文字流畅,读起来很顺口,不生涩。中国人很喜欢念这个本子,从翻译出来一直流通到现在,大众还是喜欢。罗什译的文字,纯粹像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这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好处。他是直译,不是意译,完全照梵文直译的,因此里面有许多是印度文法。我们读起来不太顺口,因此中国人就不太喜欢它。实在讲,玄奘大师译得详细,他一句一句的翻译,非常正确。罗什大师没有照一句一句翻译。一个是意译,一个是直译。意译,完全像中国人自己作的文章,中国人当然喜欢它。直译的虽然很正确,读起来别扭,反而不太喜欢它。玄奘大师译的本子,没有法子流通,原因就在此。

“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这是近代夏莲居居士《阿弥陀经》的会集本。这三个本子,我们将它合刊一册印出来了。夏老居士就是把罗什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会合起来,重新写了一个本子,就是《阿弥陀经》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文意圆满具足。古代流传本子都是抄写的,秦译的经,可能漏掉一行(二十一个字在古时候就是一行)。襄阳石经(就是刻在石板上的),比我们现在读的《阿弥陀经》多了二十一个字。

这块石经是在南北朝时代刻的,距离罗什大师的时代不远,应该是正确的。后来传写,漏掉这二十一个字。一直到今天,所有版本上都看不到这二十一个字。如果把二十一个字补进去,罗什大师翻的这一段经文,跟玄奘大师所翻的就非常接近。所以,根据几个本子会合起来看,这二十一个字应当是罗什大师翻译,后人抄写时漏掉的。这二十一个字在‘一心不乱’下面,是“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现在《阿弥陀经》,‘一心不乱’下面,没有这二十一个字,所以夏莲居依据石经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于圣教也”。

这些年来,我与黄念祖极力提倡夏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我们没有提倡《阿弥陀经》的会集本。如果提倡《阿弥陀经》的会集本,恐怕会惹来很多是非。因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已经普遍流通,就不要再改。我们将奘师的本子,夏莲居的会集本印出来,如果有研究《阿弥陀经》的,我们提供他作参考。平常我们还是念罗什大师的本子。大家都念这个本子,我们也就念这个本子。罗什大师这个本子,玄奘大师见过。玄奘大师对于罗什的本子,并没有不好的批评。不但没有不好的批评,反而赞叹。从什么地方晓得他赞叹?

玄奘大师最得意的学生窥基法师。窥基是玄奘的传法弟子,是玄奘的传人,也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始祖。法相唯识宗的经论是玄奘大师翻译出来的。当时并没有建立一宗,到他弟子手上才成立了法相唯识宗。窥基大师为《阿弥陀经》写了一个注解《通赞疏》,他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没有用他老师的译本。这就证明,师徒二人对于罗什的本子非常推崇。如果说罗什的本子有问题,就不可能采用他的本子。这种公而无私之精神给我们后人,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佛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佛法里没有人情。现代的佛法,是人情佛法。要是拿现代标准,我当然要捧老师,怎么可以捧别人。你看窥基不捧老师,去捧古人。这个意义很深,真的依法不依人。玄奘大师也没有怪他—这个徒弟对不起我,不捧我,不用我的本子,还用罗什的本子。玄奘大师没有责备他,他也没有觉得对不起老师。你就晓得古人重法,不重人情。依法不依人,才是正确的。

这二种是属于同部。除同部,还有同类。凡是说明劝导众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就是属于同一类的。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如:

“同类”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其中亦有亲疏”。亲疏的差别是讲念佛方法。《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都主张持名念佛。假如同类中,也主张持名念佛,这就‘亲’。如果不是用持名,或者用观像、观想、其他方法来念佛,就比较疏远一点。亲疏是这么说的。

“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这是同类的。《观无量寿佛经》里讲的有观想、观像、持名,算是亲了。

(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四十华严》末后一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是用修十大愿王的方法,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比较疏了。

(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这部也亲,因为它也主张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四)《往生论》。(五)《安乐集》等等。

这些虽然不是经,是祖师的著述,可以把它看作经典。这些都是属于同类的。‘经’有同类的,‘论’有同类的。同类的就不少了,譬如蕅益大师所选的《净土十要》,全是同类的。

三、带说净土经论:《净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有些经论不是同类的,而是附带说的。佛讲经说法,有几句话特别劝勉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附带说的。‘同部’是专说。‘同类’也可以说是专说,专里不是纯粹专,还附带一些其他的,所以就变成同类。‘带说’的只是几句话,分量很少。像这样带说的经典,就太多了。

《净宗经论合刊》,我们以前流通的一部书。“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这是经论的目录。在《大藏经》里随便去查一查,就找出二百四十多种。

“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所以,古人说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念佛往生,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可见佛陀的苦口婆心。佛典多多少少都会有几句话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深意,要细心去体会,要能理解,然后才晓得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真正的意愿是什么。讲实话,就是希望我们早一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本愿!诸位遍读大乘才会发现,才知道佛劝我们往生的话讲得最多。四十九年中讲了几百遍,这就是最重要的;要不是最重要的,不可能重复讲几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