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这个童养媳不好惹
作者:木子鱼鱼 | 分类: | 字数:63.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9章 喜儿认干娘
江氏此来,倒是真存过心思,看看苏木兰如何。就算看得满意,那也少不得给点下马威,天下婆婆不都这样对待儿媳吗?
只是没想到,这两个儿子明里暗里的警告她,这苏木兰不是一般女子,性子暴烈眼里揉不得沙子。
谢承安说四年前,她被做了童养媳的婆家悔婚逼迫,进而受不得打击自戕。
好不容易写了文书离了陈家,结果等待她的却是爹死娘嫁人,只有幼弟弱妹一双还要依靠她抚养。
又有伯伯、外公、舅舅轮番前去欺辱。
就是在这样绝望的境遇下,她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凭着一条擀面杖包打四方,横扫恶亲、恶邻,还赚得这偌大家业。
谢承安更是将自己当年回乡探母,被父亲派人捉拿,进而避在乡间偶然间结交苏家兄妹之事尽述。
更是讲明当初他求来救心疾的药,正是得自苏木兰!
甚至谢、江两兄弟来安澜任职,苏木兰又指点如何准备,又推荐得力人手。更是在数起大案中出力极大。
江氏先是被苏木兰的遭遇,引出了些许同情之意。听得她还是自己当初的救命恩人,更是心生好感。
再得知这苏木兰竟还在儿子的仕途上大有裨益,更是面还没见便大增好感。
直到入了苏宅见了面,在江氏眼中,这苏木兰更是玲珑八面,颇有主见。而且巾帼不让须眉的谈吐见识也令她折服。
最后喝着奶茶,吃着蛋挞的江氏,得知这些吃食都是苏木兰琢磨出来的,心中彻底没有给她下马威的念头了。
有银子、有产业、有本事、有见识、有样貌、有气度,听说还是文武双全,除了出身乡村家世差了点,怎么挑都挑不出毛病来。
等江氏再和于氏见面,她更觉放心。这于氏虽然有些小家子气,却是待人热情,看得出她凡事都以女儿为主,以后倒不会生什么事。
待见了苏小柏江氏更是喜欢,得知他去年中了童生,又在高阳书院进学便想起了小时候的谢承安,以及——江睿彦。
苏小柏身上的书卷气,像极了小时候的谢承安。然而,他那清澈中又略带敏感的眼神,又像极了小时候的江睿彦。
忽然间江氏不知触动了哪根神经,对苏小柏生出了浓浓的亲近之意,竟然当场封了个大大的见面礼——两枚“笔锭如意”金锭子。
这就有点贵重了。
这时代的金子,五十两铸的一般叫金元宝;十两铸的一般叫金锭子;二两以下铸的一般叫金锞子。
江氏给苏小柏的两枚金笔锭,看上去各有十两重。
二十两金子,可就是四百两银子!谁家这么宠孩子?
苏小柏自然有礼貌的百般推辞,江氏只是不许。还是在谢承安的劝说下,苏小柏才收了,又给江氏行礼道谢。
谢承安更是有些吃味的说,连他中童生时江氏都没给他这“笔锭如意”。还是他中了秀才,江氏才赏了他一枚。待中了举人又赏了一枚。
直到谢承安得了进士,有了大出息,江氏才又给了两枚。
江睿彦听得笑骂谢承安,只因他一枚也没得过。
在他们眼里,两枚“笔锭如意”不过值得几百两银子,可这东西重要的不是本身的价值,而是必定如意的口彩。
更重要的,这东西可不是普通人拿得出来的,江氏一共也只有十枚这样金锭子,据说还是从一位落魄的侯府后人手中,花了五千两银子收来的。
这十枚“笔锭如意”是先皇御赐给侯府先人之物,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并不是等价便能换来呢。
待到苏喜儿回来,江氏更是喜欢的无可无不可。得知喜儿正在香绣楼学艺,江氏竟派人去吩咐女掌柜,要把喜儿当成江家小姐般对待!
江氏可是香绣楼的大东家!
江氏却是送了苏喜儿一件平安扣。
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平安扣可是玉饰,苏喜儿哪里敢收,只是看着苏木兰。
苏木兰也无法,别人送东西她并不会感到为难。可这江氏送礼,她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关键又不是送她。
于氏见此,便少不得替喜儿推辞半晌,想不到两人说着说着,也不知怎滴,竟让喜儿认江氏做干娘!
苏木兰看着年纪也没多大的江氏,居然要做喜儿干娘,不由得心中冒出些古怪念头,想起了后世一款下饭神器。
所谓拜干娘,可不是口头说下就行。当下江氏和于氏起了兴头就操弄了起来,将苏木兰看得也是目瞪口呆。
听两人所说,要先选吉日,然后准备酒席,互赠礼物,甚至要请家谱。
苏木兰虽不太喜欢这些,但喜儿认了江氏当“老干妈”,自然也有她的好处。最起码若是自己不在了,有个人关照她,不至于被欺负。
于氏虽然有些改变,但本性难移,苏木兰自始至终对她的信任是有所保留。
不是所有母亲都不计回报的为子女付出。
虽然更不能指望江氏这个外人。但起码对于氏多少是个牵制,让她能更重视喜儿一些。
苏木兰总感觉回归现实的日子不远了,只因这个年就与往岁不同。竟然没下过雨,更别提雪了。
虽说地处中部,不会每年下雪,但不下雨可就少见了。似乎预示着天灾就在今年!
“立冬无雨要春旱!”
苏木兰年前可就听于氏在念叨了。
去年秋收,安澜县的秋粮果然是不足,谢承安当时动用了在成太湖购买的粮食才算完成朝廷的任务指标。
因此,县衙并没有往狠了搜刮减产的农户。江睿彦本建议再找那些地方乡绅出粮出钱,若是不从便让赵京梓暗下黑手,对付这些铁公鸡。
奈何谢承安到底心存不忍,并没有同意。这个办法还是苏木兰当初建议的。
虽然说此法确实有些阴损,也不符合法度,更不是正道。但在现行制度之下,实在没什么有效的方法取有余而补不足。
跟这些东西讲道理?别说谢承安一个知县了。
皇帝也不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