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人生
作者:理想瓜 | 分类: | 字数:74.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5章 人物小传(邵他篇)
邵他的读法其实很别扭。
普通人大概率不会取个这么拗口的名字。
邵常平和殷晴也一样。
邵他原名其实叫殷也,姓随母。
名由父,“也”是邵常平对他的期望,那就是没有期望。
像古文里的语气助词,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也是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理念的一种驳斥——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种未知,父母的坚信其实是一种傲慢,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束缚。
后来殷晴不想让他和殷家扯上关系,便给他改了姓。
所以最初的邵他,叫邵也。
他的设定很特别,也不怎么特别。
邵常平和殷晴的结合并不是基于爱情,或者说并不主要是因为爱情,而是出于个人成就方面的原因。
邵常平需要时间和金钱,去开展他作为心理学教授却无法开展的科研项目,而殷晴需要一段婚姻和生育,来得到她作为女性在殷家获得不了的身份和地位。
设定可能不太常见,但本质上,他们和在大城市打拼的男性、到了适婚年龄被家里人逼迫嫁人的女性没什么区别。
都是屈服于当下社会规则的大多数人。
有一点不太一样的是,他们把婚姻和爱情分得很清。
所以邵他从小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偏偏他的母亲,也不太懂得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
在设定上,他智商超群,思想成熟,文笔绝佳,是个世俗意义上非常出色的人。
但这一点,和他父母的设定一样,设定不太常见,可是本质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
我始终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孩子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是无关的。
有爱的父母,即便孩子天生愚钝,也会为之倾注所有的爱;无爱的父母,就算孩子毫无短处,也不会对他释放一点温暖。
爱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爱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习得过这种能力,那么当他们长大成为父母后,也不会因为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便会无师自通。
殷晴便是这样的母亲。
在邵他成长的过程中,她有自己的事业,大部分时间都不在邵他身边。
邵他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或独立,或早熟,也有孩子或叛逆,或偏执,但这些孩子的心中,多半是孤独且迷茫的。
邵他聪明,不代表他的人格和情绪上就能够避开这些,他只是能够做出选择,做出没那么坏的选择。
也是因为聪明,所以他能捕捉到殷晴所有的情绪和反应,也能够在无声中学习该怎样和人相处,且能快速判断自己提出诉求是否能获得相应的结果,并且总能够意识到自己要怎样做才能得到所谓的最优解。
所有的人情世故,都经由这样的日常,被写进他的大脑之中,不断学习,不断印证,最终不受控制地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
他不像普通孩子那样会撒泼打滚,即便他想,他的智商也让他的身体很难做出那样的反应。
所以,这也是他最早从殷晴身上学会的事情——像个成熟的大人一样,学会了隐藏自己想要的,不会像个小孩一样,可以理所当然地提出自己的诉求,因为知道提出了也没有用。毕竟不提出就不会改变,不会改变也意味着不失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获得?
这也是在很久以后,邵他在每次面对殷晴的时候总是无法提出异议的原因。
因为这是从他儿时开始,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印证过的事实。
要一个从小被这样子的母亲对待长大的人,一夜之间,独自一人去打破这样的事实,其实很难。
所以他的聪明,是天赋,也是枷锁。
倘若他能笨一些,不想那么多,逻辑的建立没有那么快速且顺畅,对于结果所带来的经验能善忘一些,能够天真一些,或许就不会把自己困死在那条孤独的路上。
当然,智力所带来的枷锁不止这些。
一个人,在某方面超越常人,优于常人,你很难不把这个人和“成功”这样的字眼联想到一块。
“这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出息。”
更何况,邵他是在代表了解决问题能力的智力上优于常人。
所以从他被学校告知,他是个天才开始,成功的枷锁,便牢牢地把他锁死了在原处。
他没有第二个选择,甚至没有第二种活法——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他唯一的人生道路。
就像殷晴对他的教育一样,他的人生就像一台不会出错的机器一样,高速且准确地运转。
日月更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它们就像那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一场又一场的比赛,好像结束了,但永远不会结束。
好像自己能以这样的状态走多远,就能决定人类未来能走多远一样。
然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他也渐渐忘了自己的喜好和厌恶。
他甚至分不清自己是否讨厌这种天才式的生活,好像那就是他的命中注定,他不需要去思考,只要接受就可以了。
然后所有的一切,在进入满是天才的少年班后,轰然倒塌。
但天才进入天才堆里,那天才就是天才堆里的普通人。
可从没有人告诉过天才,要怎么去做一个普通人。
邵他在身份意识上遭遇突如其来的被迫剥离,是在他12岁的时候。
他本以为自己是个天才,却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被告知他其实是个普通人。
这怎么可能?
如果他是个普通人,为什么这些年他要活成那样,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如果他不是个普通人,那他是谁?
那是他生平中第一个无法自行解答的问题,一个充满了哲学味道的问题。
且无人解答。
所以他生了病。
也是因为这场病,邵他渐渐找回了自己作为“人”的意识,找回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名字从“邵也”改成了“邵他”。
从“也”到“他”,多了人味。
这一切,造就了他长大后,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他不明白,作为普通人,一眼看得到结果的事情为什么要挣扎,要努力,要去追求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所以才会在遭遇车祸后,坦然接受了所有的安排,和倪安的挣扎不一样。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尚未有何用处之时,就已经展现出了伤害他人的能力。
Dora的出现,引发的纷争,导致死的死,伤的伤。
他对那场车祸的愧疚不比倪安浅,也是他会患上PTSD的原因。
再加上后来他成为作家,在内容上不断地被审核驳回,像是在不断印证他心里的想法——他虽然不是那么的天才,但的确拥有能伤害他人的力量,也让他变得越来越谨慎。
所以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聪明,但又没那么聪明;想要改变,却又改变不了什么;不想伤害,可确实伤害了别人。
所以他身上,有一种别扭且纠结的感觉。
这种别扭和纠结,也体现在他和他父亲的关系中。
明明渴望,明明爱,明明已经原谅,明明可以不用病痛要挟,但还是在扭曲的陪伴中和邵常平度过了十年。
倪安的出现对他来说,是个惊喜。
对他来说,她就是个完全相反的他。
坦诚、无畏、聪明、开朗、松弛还善解人意的她,像颗石头一样投进他的生活里,舒畅自由,在他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激起阵阵波澜。
她或许不及他聪明,但却能让邵他第一次开始怀疑,或许也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和他相信的那样,真的无法改变。
所以他会在第一次被倪安拉住的时候鬼使神差的同意,也会在倪安第一次从他家离开的时候,失去了思考,下意识地追了上去。
多年后,他终于有了想要通过努力去争取去得到去改变的事情,在他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然而父亲的去世又把他推回到了过去。
人的渺小,在死亡面前暴露得完完全全。
邵他又变回了曾经的那样,顺应天命,不做任何的挣扎。
不太一样的是,他的身边多了倪安。
一个会在最难过的时候选择放声哭泣,在最绝望的时候选择相信,在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努力,在人与人之间不停地来回周旋,不放弃任何的可能性与希望,在真诚待人的前提下,为眼前的暗无天日,争取回一丝的曙光。
倪安的存在让邵他慢慢反应过来,所谓的天才和智力,不过是一种能力。
真正起决定力量的,是人。
不是一夜之间,而是在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之下,邵他才得以逐渐打破从小所建立起来的错误信念。
邵他是聪明的,但他也是未觉醒的。
就像是空有一身力气的大力士,却不知道自己的力气到底能有什么用。
直到有人告诉他,去努力,去让你想要的,哪怕是不可能的,成为可能的。
所以觉醒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或许故事里关于他的内容不多,毕竟这是一个以倪安为主所展开的故事,但他会更像是观看者的视角,在目睹了倪安的人生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解答属于自己人生的问题,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
所以对于邵他来说,找到自己就是他的成长线。
对于他而言,“如果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长大,一切都恰如其分,他会活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多半与倪安有关。
倪安就像是一面镜子,让他看清楚了他自己的样子,从那充满了迷雾的源生家庭中。
他确实如他自己所言,充满了“算计、犹疑、畏缩、阴沉、紧绷和孤傲”,一些幸运的社会佼佼者身上所无法摆脱的独特气质。
但他也确实如倪安所言,是个心思缜密、思虑周全、一丝不苟、泥蟠不滓、常备不懈、门惊如市但不惭屋漏的人。
总而言之,他是个很简单的人。
聪明正直但胆小,所以选择顺应天命不做挣扎,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不利于他人,却也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缺爱且无法自爱但渴望被爱,所以会深居简出,却又能够写出让人动容的故事。
是命运的眷顾者,也是命运的被玩弄者。
简单,且矛盾。
但最终会找到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