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浦江东

作者:大地风车 | 分类:都市 | 字数:123.8万

第494章 闹猛的酒桌

书名:浦江东 作者:大地风车 字数:2840 更新时间:2025-01-23 01:30:59

何萍插进来一句:“现在上海人传神地将电视塔比喻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珠塔。你们想想看看,是不是很有道理的呢!”

大珠小珠,这两个词形容东方明珠电视塔非常好之好,形象生动。

这座的广播电视塔,犹如一串从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东这块尚待雕琢的玉盘之上,闪烁着耀人的光芒,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

此后,上海越“长”越“高”,黄浦江东岸的浦东天际线亦越变越美。

“有道理,有道理。”众人附和。

讲到了东方电视塔,这些人里面华东院的肖峰当然就话多了。毕竟,这座电视塔的总设计负责人,就是来自他们院的总工程师。另外,作为建设方,却是王建东同一系统的另一家单位。

所以相对来说,他俩对东方明珠的典故相对知道的多一些。

肖峰很谦虚:“何其有幸能参与其中,说实话,自己感觉无比荣光。”

他还讲了一些东方明珠电视塔立项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往事。

86年正式开始的这项工作,当时政府对建设上海广播电视塔的要求是要扬名,要腾飞,要与众不同。

因为电视塔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力和地震的作用,所以对结构要求非常高,东方明珠最终成为了一个建筑结构优化创新的成果,是有着一番曲折的历程的。

他笑道,“我们都知道,之前大多的电视塔,一般都是“烟囱加糖葫芦”的结构。”

“对的。最早是斯图加特塔采取的这种结构。非常合理,做得很成功。”

王皓接话:“只是,但若电视塔都是这样的外观,就很难成为标志性建筑。”

“是的啊。所以一开始,时任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大领导提出了一定要与众不同的要求。但是在前期的设计方案中,在标志性建筑这个要求上—直没有得到突破。

经过反复确认,到最后才最终确认我们院总设计师的现在的这个方案。”

肖峰接着说:“而且,还因为‘东方明珠’属于大型的民用建筑,但由于建筑本身结构的特殊性,所以我们院的总设计师先生又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

梁田感叹道:“是的啊,不管从那个角度,包括规划设计,造型,工艺,还是建筑施工,等等方面,我都觉得这个东方明珠电视塔,都是很值得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者好好着学习学习的。”

“不过,如果要想看东方明珠,我倒是觉得,建议你应该晚上去看。我想你肯定会有另外不同的收获。”王皓笑了笑,说道。

“你还别说,我晚上还真的去过了的。

巨大的球体在五彩灯光的装饰下,光彩夺目,群星争辉,更显得晶莹剔透。与浦西外滩的灯光建筑**相辉映,展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迷人之夜。”

梁田笑道,“只是,就是这个----,这个参观的门票费太贵啦。抵得上我一个星期工资的钱啊。”

“门票?你买的门票?”何萍插一句,问。

孙正东笑了笑,说道:“是这样,门票一开始确实是梁田买的,只是后来你那位司机又坚持把钱退回给了梁田。”

“我说呢-----,”何萍笑道,“后来司机报销的时候,我看过,里面包含有参观券的。”

孙正东和梁田一时都有些尴尬。

想了想,孙正东岔开来话题,说:“呵呵,不过,要我说,如果要说出挑的话,我觉得东方明珠的塔身,还有那些个球体的颜色,搭配的就特别好,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确实如此。

肖峰笑道,实际上,对于球体表面玻璃的颜色选择,最早给出的方案是,“采用浅蓝绿色或银白色,这样的颜色显得雅致些。”

在汇报方案时,市领导希望看到其他方案。于是项目总设计负责人提出,红色也可以考虑,还说有人在菲律宾看到过,效果不错。

但是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大面积的红色把握不好容易变得俗气,不好拿捏。

市领导听了这些汇报之后给出的决定是“这么说来,你们不提红色,是怕担责任,责任我来挑,就定红色!”

于是“东方明珠”的整体颜色方案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

事后,设计组选了样品中最浅的红色,大面积应用时色彩非常鲜明,但也恰到好处,并不突兀。所示的即为现在“东方明珠”最终的色彩效果及落成的造型样式。

好在从最终实施的方案中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身整体颜色素净,玻璃的红色成为塔身为数不多的亮丽颜色。

“啊,这其中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听肖峰说完,大家都很是感慨。

说着说着,一杯杯老酒轮番喝过,酒桌上的话题就转移到了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及当下中国建筑设计的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似乎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建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全球建筑界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主要的还是跟随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推动着变革的浪潮。

而事实上,全球化和地区化其实是一对矛盾:全球化是主流,建筑的全球化是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行的。

王建东说道,我上个月在香港参加世界桥梁大会的感受,全球化有着自身的弊病,所以很多建筑师手持地区主义的武器奋力抵御,挖掘传统工艺和地方材料,考虑地方气候和地方传统,也涌现了一批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师。

然而材料,信息,资本,教育等诸多要素的集中和全球流动,使得全球化无可阻挡。地区化只能是全球化基础上的一种可能。

在座的都是建筑行业新的主力军,大家基本上认同王建东的这些观点。

王建东则继续往下讲他在香港参加大会的一些见闻和体会。

当今的年代和过去的风格演进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多元化的新时代。

如果说八十年代尚有高技术派、后现代主义等等流派主义可以概括,而九十年代到现在,则更彻底的多元化已经不是几个主义可以归纳,不同甚至对立的观念,风格,方法,价值同时存在,还有诸多介于其间的中间混合状态存在。

很多建筑师本人,包括世界上很有名气的建筑大师,也都处在一种全新的变化和更新中。

其中极少主义和解构主义就是两个典型的极端。还有的建筑以一种混乱的秩序去响应城市的复杂形态。这些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一个矛盾冲突而又丰富多彩的巨系统。它们之间不仅仅是共存,而是互动的关系。这一切又建立在人类对复杂性、系统、混沌、自相似、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飞速进展的基础上。

他说道,具体到建筑,则主要是形态上的多样化和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建筑形态因为材料技术的发展更加无所不能,当然也不乏传统手法和理念的再发掘。

而另一方面,全球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则在改变着建筑更深层次的东西,包括建材行业的生产,建筑的施工,使用和销毁等等。

这些比较形而上的理论,在座的的诸位当然都不陌生。

等王建东讲完,众人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讨论来讨论区,到后来王建东几个人在一些看法和观点上逐渐一致。

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要坚持国家对建筑建设提出的六字方针:实用、经济、美观,不过在此基础上可以做一些其他尝试。

二是觉得目前国内很多新兴建筑存在着较严重的两个不良倾向:首先,用不合理的结构来造成视觉冲击,夺人眼球。特别是有些建筑,为了造成视觉冲击,甚至挑战重力,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其次,把建筑当雕塑做,因为雕塑就是一个视觉功能,没有使用功能,建筑是使用功能在先,然后再是视觉功能。

各抒己见,边喝酒边探讨,酒桌上还真是闹猛,一个个都显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