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浦江东

作者:大地风车 | 分类:都市 | 字数:123.8万

第224章 小炮筒子

书名:浦江东 作者:大地风车 字数:3230 更新时间:2025-01-23 01:30:59

从南京东路出来,就到了外滩。

这时候,外滩区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综合改造,刚好又是交通晚高峰时期。

看上去,整个外滩就是一片巨大的、尘土飞扬的工地。黄浦公园前停放的旅游大巴更是乱成一团。除了车多人挤,还有大量无序经营的小店小铺,更让外滩显得混乱不堪。

眼前的这一切,很难让人想象,这里将是上海城市规划中,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最值钱的地块之一。

“简直太乱了。这哪里还能叫做阿拉上海光鲜亮丽的客厅?”胡晓辉很久不来这里,对眼前的场景很不习惯。

王建东却对市区大搞建设习以为常,自然见怪不怪,笑道:“好长时间没有去外滩了,我看公园那一带好像已经完工,有人在上面们走动。要不我们过去走走?”

太阳已经落山。

国庆节前,为确保上海城市安全,外滩综合改造刚刚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现在的外滩防汛墙呈厢廊式,高6.9米,宽15.4米,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水。厢内能停放300多辆汽车,厢面是绿化景点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宽一倍,有8快2慢10个车道。

站在新修好的防汛墙边,朝黄浦江望过去。江水涛涛,星星点点。船只来来往往。

对面的浦东,只有不多的两处亮点,一是“SANYO”的霓虹灯广告牌,还有刚建到半截的电视塔,单调而乏味。

此外,除了工厂码头,还有棚户和荒滩,基本上没有什么灯火,死一般寂静。

而浦西江边则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趸船,目光所及,一片凌乱不堪。有轮渡的、有海事的、有航道的、有港务的、有长江航运的、有内河航运的、有客运的、还有环卫的……。

“外滩原来是没有什么墙的。”王建东说:“船靠岸后,搭块跳板,人就这么走上来了,货物也就这么挑上来或扛上来,与其他河岸江岸无异。直到1950年代初,外滩依然如此,只是多了些半米高的小铁柱子和链条。”

胡晓辉从上海出去比较早,并且当时年纪也不大,所以对外滩的历史并不太清楚。

“但上海是个多雨的江南城市,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年降水日130多天。再加上台风频袭,长江和东海的水倒灌,黄浦江发大水便是常事。”

王建东说,上海第一次修外滩防汛墙是在59年,还只是砖土结构的,高度也只有4.8米。74年外滩防汛墙再次加固,并加高到了5.8米。而且,只有从那时起,走到江边才需要上台阶。大概是三四级吧,但那墙只是齐腰高。很适合人趴在那里看江景。

那段墙实在造得不咋的,刮浆表面很粗糙,能清晰地看到暗红暗黄的沙砾,夏天穿短袖,手臂压上去的感觉很扎人的。王建东开玩笑问:“你知道这里的防汛墙,在上一个八十年代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你知道叫作什么的吗?”

胡晓辉想了想,抿嘴一笑,耷拉下眼睛说:“我不知道。”

实际上,胡晓辉对王建东的提问,她心里自然是知晓的。

这里其实就是上海滩最早的情人阵地---外滩情人墙。

王建东所说的这一段自外白渡桥旁的黄浦公园开始,至金陵东路新开河结束,全长大约一千六七百米由钢筋水泥制成的防汛墙,大概在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后期,每到夜幕降临,基本上每天都会上演如今的人们无法想像的“集体恋爱”话剧:成双成对的年轻男女,依托长长的防洪堤墙体和护栏,面向江面,头靠头,手握手,轻声细语,情话绵绵,耳鬓厮磨。

当年有《纽约时报》的记者记录了当时外滩情人墙的情形:“沿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千米长堤,集中了一万对上海情侣。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一对与另一对之间,只差一厘米距离,但决不会串调。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墙,曾为西方列强陶醉的外滩,在现代中国,仍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

有好事者在外滩北京东路到南京东路一段200米长的岸边做过统计,共有600对情侣在谈恋爱——平均1米内有3对恋人6个青年男女。

这样的场景,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到90年代初消失,绵延整整十数年。

流逝的岁月中,总有一些人生“风景”是难以忘怀的,比如说这里上海外滩的“情人墙”。

实际上,关于外滩的玫瑰色记忆,不但是一代上海人挥之不去的浪漫记忆和情结,而且也是这座城市永恒的风景。

说到外滩“情人墙”产生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难以理解。

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由于当时经济物资匮乏、文化娱乐设施单调,加之上海人家普遍住房窘迫,特别紧张,两代人或三代七、八口人挤在10几个平方米的斗室里,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男女青年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如果上对方家里去,就必须在家人的目光关注下呢喃低语,尴尬之情,可以想象。到户外去吧,公园晚上一般都不开门,黑灯瞎火的地方又常有小混混骚扰或联防队员巡逻。

那时候哪有什么咖啡馆、酒吧、舞厅可泡,于是情侣们的“活动场所”,只剩下马路。

“荡马路”“数电线杆子”就成了谈情说爱的代名词。

情侣们荡马路当然要荡到人迹稀少、灯光昏暗既隐蔽又安全的地方。外滩情人墙就自然而然慢慢地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情人墙真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恋爱场所。在这儿,没有人打扰你,也不用担心会碰见熟人,因为大家来这儿的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谈情说爱来了,旁若无人,一门心思,因此也不怕别人笑话你。即使陷入热恋中的人们忍不住做出一些亲昵的举动,如握手、搂腰、亲吻,别人也会熟视无睹。所以在这儿谈恋爱,既安全又轻松,既浪漫又不用任何消费,而且面对的是可以见证神圣爱情的母亲河黄浦江。

外滩防汛墙就这样成为了上海年轻恋人们的一块风水宝地。

不过,上海本地人对外滩“情感地带”的成因是心知肚明的,觉得呈现在眼前的不是纯粹的浪漫风景,或者说浪漫和美丽之中有着太多的无奈和酸楚。

当“情人墙”的出现与“居无屋”、“居少屋”以及公共休闲交谊场所几乎绝迹的市民生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事物的多义内涵便凸显了。那些少男少女在相依相拥的甜蜜之中,可能都还有着明天婚床放在哪里的深深隐忧。

这样的现象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娱乐场所增多,居民住房的改善,包括青年男女观念的变化,外滩情人墙盛况空前的情景才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直至消失。

可以说,情人墙是一代上海青年在寸草不生的水泥地上,用浪漫的爱情创造出来的一片浓荫如被的大森林,让热恋中的情侣得以圆夜之梦。

如今,在外滩情人墙谈恋爱,已经成为一代上海青年的甜蜜的往事,如今情人墙水泥做的防洪墙,已经被花岗岩、大理石与铸铁雕花栏杆所取代,但是青春记忆将永久存在。

听王建东说完,小花一开始没有作声。

走一段路,她才开玩笑说:“都是十几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你还在读小学,哪能记得这样清楚?”

王建东笑了笑,说:“这也是我大学的专业之一,建筑的历史啊。”

胡晓辉不响,看着黄浦江对岸正是船厂的位置。

王建东想了想,说:“莎士比亚说,爱情是最伟大的教师。她可以教会你一切——真的、善的、美的……,当然,包括浪漫。”

胡晓辉接过话头,感叹说:“80年代,是苏州河与黄浦江水质最不好的时段。黄浦江的黑臭日一般都有几十天。趴在那里明显就是挨熏啊,何浪漫之有?”

“不过,那时候正是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一切向好的年代。人们终于又有了梦想,精神无疑是激情向上的。更何况,上海有百多年现代城市发展的底蕴,又有二十世纪以来的深厚文化积淀,所以在上海人们的心中,一直都充满着那种独有的欧化加海派的浪漫情怀的。”

王建东笑了笑,又说道:“试想一下,明月当空繁星点点,江波闪闪摇曳倒影,清风阵阵沁人心扉,身边簇拥的是心爱的人儿,那小布尔乔亚的味道浓得不得了哦。”

胡晓辉立定,盯着王建东看了很久。

一时无话,俩人肩并肩继续前走。

再往前走就到了新开河路。王建东站定,笑了笑说道:“你还记得这里的粪码头吗,就是新开河的粪码头?”

胡晓辉一听到“新开河粪码头”这几个字,马上眼睛一亮,四处看看,问道:“现在还在?”

“这次改造,它现在已经寿终正寝喽。以前去那里坐55路,都是是要捏牢鼻头的。”

胡晓辉挽住王建东胳膊,依偎在他肩膀上,看向江对岸的陆家嘴区域。很久后她才轻声说道,“当然记得的啊。那一次的经历我怎么能忘记呢,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