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传奇
作者:青城无忌 | 分类:都市 | 字数:134.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10章 大师们的惊叹
特吕弗听到这话轻笑道:“你到是很有信心。”
许望秋坚定地道:“因为我相信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是不会让电影死去的。就像你,如果按照新浪潮的道路继续往前走,你依然会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依然会是他们心中最有战斗力的英雄。可是你选择回到了商业影片,哪怕你知道知识分子和影评人会说你是叛徒特吕弗,哪怕知道曾经战友戈达尔会跟你决裂,但你依然无怨无悔。
你选择的道路比其他人都要困难,你试图糅合好莱坞类型片、希区柯克的悬疑、法国文学传统、流行文化等等元素,并将努力这一切溶解于自己坚定的作者风格中。你努力在电影中消弭商业和艺术和沟壑,努力在最具个人性书写意味的影片里注入轻松诙谐的娱乐成分,又在最通俗的类型片里印刻下鲜明的个人标记。这些电影或许不如《四百击》那么轰动,但至少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指明了方向,会有无数的后来人沿着你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
特吕弗听完许望秋的话楞半晌才回过神来:“原来这个世界上最懂我的人不是我的朋友,不是知识分子和影评人,而是一个中国小伙子。”他抓住许望秋的手用力握了握,那双有些忧郁的眼睛里闪着兴奋地光:“有你这样的年轻导演存在,我相信电影不会死。”
很快有其他嘉宾进场,许望秋跟特吕弗说了声,面带微笑地迎向进场的嘉宾。
等红毯仪式结束,嘉宾全部进场,许望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张一谋的脑袋伸了过来,好奇地问:“望秋,你刚才跟特吕弗聊了些什么,我看他好像很高兴的样子。”
许望秋轻笑道:“我告诉他,电影不会死。”
张一谋知道在国外有很多人认为电影可能会死,就道:“特吕弗也担心电影会死掉吗?”
许望秋没有回答,而是道:“几年前,特吕弗接到了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邀请,到《第三类接触》中扮演角色。特吕弗知道自己要是答应的话,肯定会遭到法国评论界和戈达尔疯狂的抨击,说他向好莱坞投降,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张一谋拉过《第三类接触》,在看到特吕弗出演《第三类接触》的时候十分惊讶,特吕弗是新浪潮的主将,而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最近冒出来的商业片导演,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特吕弗怎么会出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呢?他想过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答案。现在听到许望秋问起,他好奇地道:“为什么啊?”
许望秋转头看向不远处的特吕弗:“跟他出现在这里的原因一样,他是在支持斯皮尔伯格,同时在向世界传达一个声音,拍商业片没有错,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才是正确方向。”
张一谋恍然大悟,同时非常兴奋,国内那些将新浪潮视为唯一,疯狂排斥商业电影的专家和影评人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崩溃吧,新浪潮主将都出来挺我们了!
很快放映厅的灯光熄灭,电影正式开始放映。
林清霞看了不到十分钟,就被《猎鹰》彻底征服。七十年代,台弯被逐出联合国、美台断交,在加上钓鱼岛危机,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台弯出现了一个拍抗日政宣片的热潮。《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英烈千秋》等抗战巨片一部接一部的出现。林清霞不但看过这些电影,还出演了《八百壮士》,在电影中扮演将青天白日旗送到四行仓库的杨惠敏。
正因为出演过战争片,林清霞知道《猎鹰》的水准有多高。她觉得跟《猎鹰》相比,台弯的抗日政宣片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东西,即使是好莱坞恐怕都很难拍出《猎鹰》这样电影来。到了这个时候,林清霞终于明白为什么特吕弗、波兰斯基这些大师会来捧场了,这是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
林清霞往许望秋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心想在台弯根本就没有这种水平的导演,要是台弯和大陆不那么对立就好了,说不定我们真的可以合作,可惜……
特吕弗看《锄奸》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许望秋是那种能够将商业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导演,能够用作者电影的手法来拍商业片,而且能拍得特别好。在这一点上,跟斯皮尔伯格有些相似。不过斯皮尔伯格更商业一些,而许望秋在视听语言上更具创造力。他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也出现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争论,整个电影界绝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学新浪潮,走艺术电影的道路,而商业电影受到了围攻。他特别担心许望秋承受不住压力,会彻底转向艺术电影,所以,在知道许望秋的电影会在戛纳首映后,他决定过来捧场。
不过在电影开始后不久,他的担心就烟消云散。许望秋非但没有转向艺术片,反而是迎难而上,变得更商业了。当然,许望秋也没有扔掉自己的创造力,《猎鹰》的艺术水准极高,在视听语言上极具创造性,而且有很多新东西出现。
特吕弗转头看着许望秋,想起刚才许望秋对自己说的话,不禁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心想,我已经五十多岁,创造力正在衰退,电影的未来真的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波兰斯基没有特吕弗那种,我把电影带进了坑中,一定要把它从坑里拉出来的责任感。他在看电影的时候更专注于视听语言,他发现许望秋在写实这一点上,在《锄奸》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了一步,电影的风格更接近纪录片。很多镜头不像是刻意安排的,而是在战场上抓拍的。
《猎鹰》镜头的平均长度比《锄奸》更长,长镜头也更多。尤其是那个用索道摄影系统拍摄的解放军冲锋的长镜头简直让他目瞪口呆。这绝对是他见过最牛逼的长镜头,拍摄难度之大,调度水平之高,简直无出其右。他听到旁边的夏布洛尔吐了一句脏话“这他么是怎么拍出来”,他微微点了点头,轻声道:“是啊,这他么是怎么拍出来的?”
如果说解放军冲锋的长镜头让人惊叹的话,那么模拟炮弹飞行的长镜头简直可以说是让人顶礼膜拜的杰作。
在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第三部中有一段模拟炮弹飞行轨迹的镜头,炮弹在空中划过,最后落到俄军阵地,但那个镜头的推进距离只有几十米,效果并不是特别好。《猎鹰》的这个镜头不同,飞行距离有几公里远,模拟了炮弹从发射到落到越军阵地的全过程。
银幕上大炮一声怒吼,摄影机迅速推向高空,向越军阵地高速推去。在镜头推进过程中,画面下部能够清楚的看到炮弹的顶端。在炮弹的下方,解放军部队、坦克迅速向后移,并很快消失在镜头中。在穿过解放军阵地,穿越两军阵地间的空白地区后,越军阵地出现在镜头中。不过摄影机的运动没有停止,继续向前推进。当越军重炮阵地出现在镜头中时,摄影机猛然开始下降,向着地面猛然扎了过去。
摄影机镜头中,重炮阵地不但爆炸,尘土飞扬,火光弥漫,越军士兵像没头苍蝇似的,四处乱窜。摄影机镜头向着地面的一门重炮俯冲过去。随着摄影机推进,那门大炮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紧接着镜头切换,全景镜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那门重炮发生了猛烈的爆炸。尘土和火光中,重炮的一只轮胎被炸得飞了起来,就像巨人扔出的一只铁饼,飞出去老远。
过了半晌,波兰斯基才吐出一句话来:“这他么是怎么拍出来的?”
旁边的夏布洛尔发出了相同的感叹:“是啊,这他么是怎么拍出来的?”
秦祥淋对许望秋抱有很深的敌意,他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看《猎鹰》的。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他一直在不住的挑毛病,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不过在看了半个小时之后,他还是在不知不觉的进入了电影中,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内心随着故事的推进不住起伏。
等到电影结束,特吕弗第一个站了起来,用掌声表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支持。随后波兰斯基、夏布洛尔他们都站了起来,用力拍着双手;紧接着,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奉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巨大的声浪让整个电影宫变成了汪洋中的一艘小船,在声浪中不住起伏。
秦祥淋也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跟着现场观众一起鼓掌。这部电影太精彩太好看,比他看过所有的战争片都要精彩,都要好看。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能用掌声来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旁边一位观众在鼓掌的同时,兴奋地冲同伴嚷道:“天啊,这部太精彩了!我爱死这个中国导演了,从此以后我就是他的粉丝。对了,他叫什么来着?”同伴回答:“叫许望秋。”
这句话好似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将秦祥淋内心的火焰和激动全浇灭了。他这才想起这部电影是许望秋拍的,而自己是专门过来挑刺的。他双手抱在胸前,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批判道:“这部电影弱智极了,剧情空洞,没有丝毫内涵可言,简直就是一部烂片。”
与此同时,特吕弗走到了许望秋的身边,微笑着冲他鼓掌:“这部电影简直棒极了。作为商业片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有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作为艺术片,电影极具创造力,出现了很多极具想象力的镜头,在视听语言上有有很多创新。我没有来错,很高兴能参加《猎鹰》的首映礼。”
许望秋笑着表示感谢:“谢谢,特吕弗先生。能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开心。”
就在这时,夏布洛尔走了过来:“这部电影太令人吃惊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震惊。最让我吃惊的是那个模拟炮弹飞行的镜头,那是怎么拍的?那个镜头真的不可思议。”
波兰斯基附和道:“那个镜头差点把我的尿吓出来。邦达尔丘克拍《战争与和平》的时候,绞尽脑汁,也不过拍了一个飞行几十米的镜头,而你这个飞行了几公里啊,你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