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进书里搞基建
作者:奔跑的车厘子 | 分类: | 字数:53.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1章 二月杂事小记
梁国二月中旬。
由礼部制定改革,梁诗提供灵感的新型考试制度彻底落实。
小学按照各县划分,中学按照城池划分,高中则按照州府来。
每阶段为三年,各分为小一,小二……至高三,凡是梁国户籍皆免除束修,被称为梁国新式九年教育。
三年为一考试节点,通过者颁发通过证书方可升级,接受跳级,但必须有小,初,高,三本通过证书才可以参加梁国科举考试。
百姓家中孩子若是愿意向学,无力承担书本费,可带着户籍到官府签订助学合同,于结束学业后的10年内还清即可。
且,此年为旧式科举最后一年。
消息一出,考试的高兴坏了,没考试的肠子都怄青了,还好能够跳级,但这新式考试里所说的拼音,梁数又是新式东西,还要从头学起,总之一个头两个大。
好在随后的消息抚平了他们心里的怨气,在朝官员也是要学这两门的。
所以无论有没有参加都是要掌握的话,这对没参加上这次科举的就不是很难接受了。
梁诗看着底下递上来的折子,不得不服焦和雅老谋深算,所有的都被他给算到了。
这个在朝官员,梁诗之前并没有强制一定要学,若不是焦和雅提醒此事会对学子的心绪有影响的话,她也是想不到这点的。
有时候真的觉得焦和雅稳妥到可怕,还好这个家伙现在不跟她对着干了。
不过学子之间是没什么事了,贫民却有了心思。
对于愚蒙的人来说,越穷是越要生的,越是贫穷的家里就越不止一个孩子,除非他们自己不能生,若是妻子不能生可以休妻,直到他们自己生不出后才会停止。
这种穷不光是生活上,也存在于思想上,无论是商人还是农夫,他们总觉得儿子才是他们的脊梁骨,没有儿子便等于是断子绝孙,会被邻里背后瞧不起,被人指指点点。
于是,便要生,一定要生。
女儿可以卖出去,养大了换彩礼,乃至换亲,反正他们总有法子可以从女子的身上获得利益。
女儿就好像是一个货物,一个生来便是当牛做马,不配享乐,到了时机便拿来买卖的货物。
因为没被爱过,从来都是如此,便觉得世道就应该这样。
改变这个世界太难了。
家里还指望丫头片子,干活,怎么会愿意送她们去读书,给她们花钱简直是做梦。
所以,梁诗给了她们一个机会,若是愿意读书改变自己未来的结局,那就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只要她们自己走一步,接下来的梁诗会替她们做好。
……
图书馆里的老秀才,不顾图书馆里安静的规定,当即跪下歌颂道:“陛下,功德无量,福泽万代,我等何其有幸,生于梁国啊。”
图书馆内的学子们一个接着一个,下跪,冲着皇宫的方向高呼道:“生于梁国是我等之幸,梁国有陛下是梁国之幸!”
……
刘府,正是午间用膳时分。
难得刘宗,冯桂敏都在家中,二人从前便会聊些朝廷的事,更别说如今这一家三人都有官身了。
图书馆的消息传到他们耳中后。
刘宗装若无意的开口:“陛下这事弄的,国库里又要花出去不少银子了。”
堂内一片安静,无人回应。
刘宗厚着脸皮继续往冯桂敏感兴趣的话题扯:“哎,怎么这如今一个去衙门的女子都没有啊。”
冯桂敏瞥了他一眼:“不要小瞧她们,她们只是需要一个表率罢了,再等等,会有的。”
二人都明白对方说的何意,陛下下令若是有女子报官,父母不愿,便由国库出钱了断了这场关系,从此再无瓜葛,不过这笔银子会同书本费一般要自己还清。
刘宗说不心疼那钱是假的,要知道梁国如今的人口可不少,虽然钱不是他的,可毕竟是从他的手里出去的,那么多花起来却一点也不爽。
他都忍痛花钱了,没想到连世家官员都没反对,最先反对的居然是那群受利者。
这次是真的动了世家的蛋糕,但世家也有女子,作为既得利益者她们的声音也是正面的,既然获得了好处,那么这块糕点别人分的少了又有何关系呢。
那些叫嚣着陛下糊涂,不该让女子读书的人,真的是觉得女子不能读书吗?或许是有的,但更多的原因是家中的人太多了,再加上穷苦,私心相比,更送儿子去读罢了。
好在陛下的形象在百姓心中太过伟岸,那些愚蠢的声音也没造成多大的影响。
只是,不知道走出那一步的第一位会是谁呢?
与从前一样,潮州是最先开始实施的,潮州百姓对于皇帝颁布的命令都是无条件的执行,潮州是个落后的地方,可就是有了陛下,如今天下谁不知道潮州,谁不知道他们是第一批过上好日子的。
对于世家而言,寒门难出贵子不是说说的,他们的金钱,脑力,时间是多少代积累起来的,怎么可能就这么被轻易打破。
不过,这正式的学校制度在普通百姓和寒门之间可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消息传到两广时,席学林正在果糖厂里与管事一同研制新糖。
其实倒也算不上新的糖,只不过是此地的巧手打造了一批新的糖果模具,是各种各样可爱的动物糖果,配合上不同的口味与颜色,再搭配一个好听的名字。
必然能卖上一个好的价格。
这是席学林在听到京城消息时的第一个反应,读书人其实应该视金钱如粪土,清高孤傲,可如今梁国的官员基本都沾上了些金钱的俗气。
他们都明白这钱会用到何处。
席学林是多年苦读,不知道吃了多少苦,这天下像他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从前他还有些担忧,小学过后那些还想学习的人该怎么办。
却不知道陛下早有打算,这天下读书人都有书读了。
“生于梁国,是我之幸,陛下于梁国,梁国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