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1
作者:纳兰坤 | 分类:都市 | 字数:1.4千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十二章 万事俱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作为老板,你不能总跟员工谈理想,你得先让他们吃上饭,才会有人拥护你。
而且别看领班不怎么起眼,工资只有五百,但这却是你通往管理层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职位。
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能力。
熊开山拉来的这五个姑娘,即便在罐头厂里也是把好手,个个精明能干,只因为情况特殊,一直都是临时工的身份,迟迟不能转正,加上罐头厂效益不好,所以才到陈放这里试试。
就算不行,她们也可以回厂里继续当临时工。
在听到陈放的话后,五个姑娘瞪大眼睛,呼吸都明显急促了许多。
这个待遇,她们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对了,你等会去罐头厂借个会计,把收的钱做好登记,要是熊厂长来了,让他去二楼找我。”
陈放对着李秀秀说完,就跟张俊财上了二楼。
跟一楼空旷的大厅不同,这里全都是房间。
张俊财让人收拾了两间当临时办公室,里面桌椅摆放整齐,多少有点样子。
“等钱收上来以后,先把罐头厂那边的房租给了,然后剩下的钱找个好点的场地,当培训的地方。”
陈放对着电风扇坐下,把档开到最大,顿时呼呼的风从里面吹出来。
八九月份本就是最热的时候,这两天又有些反常,有种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征兆。
“咱们这么大的地方,干嘛另找?”张俊财不解的问道。
“这里马上就要装修了,太吵,而且我是真打算找专业的老师培训礼仪,你不会也以为我是在骗培训费吧?”
陈放扫了一眼,见张俊财满脸讪讪,就知道他的想法。
事实上,恐怕在多数人的理解中,所谓的培训费就是押金,对此,陈放也不打算多解释什么,况且他的目的本来就不纯。
如今房租,装修,人员都已经解决了,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陈放的面前,那就是卡拉OK设备。
跟设备花费比起来,房租跟装修,只是小头。
哪怕陈放是重生者,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所以还得想别的办法。
“这两天我会先把装修方案定下来,你好好盯着,我得去趟省城,找几个培训老师,再联系一下卡拉OK设备,咱们争取一到两个月内就开业,时不待我啊!”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就很难停下来,尤其是陈放没有本金,一切靠着空手套白狼,相当于在走钢丝,一个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记忆中,这一年国内发生了什么大事?
好像海南那边正热火朝天的炒地皮,可惜他没钱,不然投个几百万,明年至少能翻个十倍。
黑河以北,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这是一次契机,也是陈放敢许诺两百万罐头的依仗,否则就只能自己掏腰包。
而明年,又将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可以说遍地机会也不为过。
“必须得加快速度了。”
想到这里,陈放心中的紧迫感更加强烈。
不等下午,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人来交培训费,基本都由父母长辈陪同,毕竟五百块也不是个小数目。
而且罐头厂的这栋三层大楼,也加了不少分。
要不然,人们指定会觉得陈放是个骗子。
仅仅是一个下午,培训费就已经收的差不多,若不是真的用不了那么多人,陈放真想敞开了收。
不得不说,这年头的人还是很单纯的,不像后世,经历了各种骗局以后,你敢提培训费,保证金,别人立即会认为你是骗子。
有了钱之后,陈放第一时间把房租给了熊开山,接下来一年,这栋三层大楼都将属于他。
当然,陈放也没忘记去登记申办营业执照。
如果说八十年代是私营企业的破冰期,那么九十年代就是腾飞期。
尽管眼下政策还不是那么清晰,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大多数的私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存活,都是挂靠在公立单位,多了一道护身符。
眼下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也造成了产权不清晰,为今后的私营化,埋下了隐患。
好在以眼下的工商条例,舞厅,卡拉OK厅这种,都属于店面,门头,还不算是企业,虽然陈放的娱乐城规模大了一些,但严格的来说,仍旧属于个体户。
这样一来,无疑简单了许多。
只是让陈放没想到,他认为的简单,跟事实上的简单,一点关系都没有。
工作人员看了他提交的资料后,用一种很奇怪的表情看了他一眼,似乎是有点嫌弃。
“一个星期以后再来吧。”
说完,工作人员就不再理会他,继续专心看他的报纸。
陈放见此也有些无奈,习惯了后世高效率,热情服务,实在是很难适应眼下这种氛围,难怪九十年代后期,会有那么多代办公司的机构存在。
好在离开业还有段时间,他也不着急,慢点就慢点。
第二天,把这边的活都丢给张俊财后,陈放揣着两万块钱去了省里。
一百五十人,总共收了七万五,交了房租,又留下一部分给张俊财找培训场地,其余的全都进了他的腰包。
原本他是打算免掉张俊财跟他那帮小弟的钱,但却被张俊财拒绝,用他的话说,既然是规矩,就要一视同仁,谁都不能例外。
既然张俊财要立规矩,陈放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
而且这些天下来,张俊财从一开始的生涩,慢慢变得成熟,也充分说明了他的能力。
有些人缺少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机会。
省城,对于陈放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在这里上学,读的是中专,七月份刚毕业,就遇到了父亲被陷害那档子事。
如今的中专跟后世完全是两码事,不可同日而语。
通常只有初中学习优秀,尖子生,才有资格报考中专,差点的,就只能去读高中。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时代的中专,其含金量并不比大学差,甚至能更早的工作,同样包分配,也更受到追捧。
但二十年后再看,很多人都说,这是被耽误的一代。
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总有人要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