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美梦记

作者:华夏一黑马 | 分类:都市 | 字数:26.1万

第61章 天下第一奇书

书名:美梦记 作者:华夏一黑马 字数:2619 更新时间:2024-10-19 16:46:49

汉中漩涡镇外的油菜地里,南北和小紫坐在天书原该在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小紫梦见天书所在的地方;

这个地方很蓝,很绿,很黄,蓝的是天,绿的是山,黄的是油菜花;

这个地方真美,美的就像南北和小紫去过的梦里的世界。

南北和小紫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们好像都沉浸在俩人的梦里了,南北的梦,小紫的梦,那些稀奇古怪的梦,那些真实得不像梦的梦。

“那本书,那本天书,那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书,真是让咱魂牵梦绕却求之不得,我们要追寻它时它就不见,我们要放弃它时它又出现,这本书真的好通人性。有时候我真怀疑,这到底是本书,还是个生物?还是个人?还是个仙?”

南北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与小紫讨论。

他的声音显得好远,好像还是在梦中听到的声音。

“我倒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小紫也好像在沉思中,她看了一眼南北,就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

“你肯定熟读《西游记》了?你知道佛祖如来为什么要唐僧师徒千里万里去取经,而不是直接送给大唐呢?那样这经书可能就不受重视乃至膜拜,更不说会留下‘西天取经’的千古佳话了。我觉得这天书,也许就有这个自尊自爱之意?”

南北点点头,若有所思地道:“说到天书,我倒想起了中华文明的另一大奇书,它的波澜曲折的经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如果它是个人,它的传奇一生,真够得上可歌可泣四个字。”

“你莫非说的是?《永乐大典》!”小紫偏着头想了想,试探地问。

“是呀,就是《永乐大典》。说起这部伟大的奇书,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

一说起《永乐大典》,南北就觉得自己有说不完的话,有讲不完的故事,仿佛自己也口才大进,居然能滔滔不绝了:

“《永乐大典》纂修于明成祖永乐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成祖朱棣在修书之初,就对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等人说得非常清楚:‘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朕要修一部囊括自文字诞生以来历代所有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要收集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你等万不要嫌浩繁。’”

“明成祖朱棣可真是敢想敢干呀?这样做一本书,规模也太大了吧?”小紫质疑道。

“是呀,要说起来,做这样大的文字工程,比起秦始皇的修万里长城,也是堪同类比的呀,何况修长城用的是民工,修《永乐大典》,用的可是文人呀。”

南北边说边赞叹道:“《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共动用了三千余人参与编校,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分11095册,共有文字3亿7千万,并有海量山川器物图,参与抄写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远比西方的百科全书早300余年。”

“有专家说,《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永乐大典》就是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

“三千人编校?两万多人参与抄写?”小紫瞪大了眼,想像着这两组数字代表的规模,过了好半晌才反应过来。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南北点点头,“这都是有史料记载的呢。你能想象这本书的规模有多大了吧?它工程量是如此浩大,致使明成祖虽有付之刊印之意,但最终还是望而却步。”

“强大的明朝,当时正值盛世,倾全国之力,也负担不起这部巨著的付印?”小紫半信半疑。

“据统计,这本书有40立方米,用现在的交通工具,也得装满满三大卡车。全手工抄写,先人真是伟大!”

南北又说出一组数据,他自己似乎也一时半会不能明了这些数据代表的意义,只能无比向往地赞叹:

“心高气傲的明成祖,最后也只有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希望能以此最大限度地节俭成本。他诏令在全国聘请书手抄录了一部,被称为‘永乐正本’。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正本,《永乐大典》才得以流传。”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将《永乐大典》原稿留南京文渊阁,另将‘永乐正本’装了满满三十船,浩浩荡荡地护送到北京,贮于文楼,后贮北京文渊阁。”

“装了三十船?太震惊了吧?!”小紫都快被吓住了。

“《永乐大典》的命运多蹇,历尽磨难和摧残。”南北向小紫点点头,接着又长叹一声,“我们先说说那无比珍贵的原稿吧——南京文渊阁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失火,存于其中的《永乐大典》原稿全部毁于一旦!”

“那么多书,价值连城的原稿,被大或化为灰烬了?”小紫惊呼,“这些管理员简直该杀!”

“这还没有完呢”。南北的表情变得很奇怪,“大约一百年后,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北京皇宫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永乐大典》正本也差点遭遇上与《永乐大典》原稿相同的厄运。”

“就没有人想到怎么好好保护这部巨著么?”小紫胆战心惊地问。

“幸亏后来的嘉靖帝酷爱这本书。”南北叹了口气,“也正因北京皇宫的那次失火,嘉靖皇帝被大火提醒,决定组织人力另抄写一本副本。”

“终于有位头脑清醒的人了。”小紫长长松了口气。

南北点点头:“可是这部书太大了,抄写一部谈之容易,要做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刚开始,大臣徐阶觉得抄录上万册大典,工程浩大,为了偷工减料,提出不必拘泥原来的式样和书法来进行。但经深入翻检《大典》,发现如果版式一变,上面的大小字和图形都要发生变化,根本无法进行。最终,抄录出来的副本式样与正本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改变。”

“还好,这部书有了副本,现在《大典》加上保险了。”小紫松了口气,鼓掌大叫,就像这是现在发生的事。

“你知道抄写一遍这部书,花了多大代价么?”南北补充道,“当时的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庞大的团队每日不懈地将重录工作进行了六年,至明穆宗隆庆元年才完成。从此《大典》有了两个抄本:永乐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那现在应该好好地流传下来了?有时间我一定要去找出来好好拜读一番,哪怕就看看它的样子也好。”小紫说。

南北却一声长叹,“所以说自古贤才多磨难呢,大概自古奇物也命不好吧。《大典》的命运真是不好呀。先说历史到了明清交替之际,先占据北京城的是李自成,其在山海关兵败,自知难以抵挡清兵,居然本着‘我得不到的,也不许你得到’的龌龊心理,放火焚烧大内,扬长而去。这真让人痛心呀,人们都认为,正本和副本《永乐大典》,都毁于这场大火了!”

“什么?全烧了?!”小紫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