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 分类:历史 | 字数:175.5万

第四百七十六章 北平空中的神迹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字数:3460 更新时间:2025-01-27 01:30:14

应天府。

京城。

从金州来的大夫,正在向朱元璋和朱棣讲解。

其中一名大夫揉着朱元璋的颈部。

朱元璋舒服的差点叫出声。

“因为圣人常年的伏案工作,所以这里的骨头发生了变形,常年压迫血管,才常常头痛眼花恶心。”

“那有的治疗吗?”朱棣关心的问道。

大夫摇了摇头。

“但是可以缓解,每日按时歇息,保证精力的恢复,以及减少低头的动作。”

大夫们讲着各项日常注意事项。

他们在金州见过了太多的骨头,对人体的熟络超过了所有人,轻易的摸到朱元璋的脊椎。

最后他们开了些药方。

“这副药起活血的作用,另外一副药化瘀血。”

……

朱元璋听到自己的病疼能减轻,脸上笑的合不拢嘴。

他当然希望能长命百岁。

可他也不像那些有名的求长生的皇帝,并没有做出太多惊人的求长生事迹。

甚至后世有人笑称,朱元璋天天加班工作,哪里顾得上去求长生,反而因为没有功夫去吃丹药,倒是活的更长久。

他更高兴自己不用再受疾病的痛苦。

“金州的大夫比御医强。”

朱元璋称赞道。

朱棣不敢受。

夸赞的越好,承担的责任越大,事关父皇的龙体,朱棣可不敢马虎,推诿道:“不懂规矩罢了,所以言语上惊人些。”

朱元璋不认可。

认真的说道:“咱最近好吃好睡,的确病痛减轻了不少,印证金州大夫们的说法,咱是比较信服的。”

朱棣见此也不再推诿。

“父皇龙体康安,儿臣也高兴。”

“你不怕咱身体好了?”朱元璋故意问道。

朱棣诚心道:“儿臣只盼父皇好。”

长子死了,二子死了,三子也死了,老四看上去不像短命之人,加上老四的长子。

老四长子马上又要有孩子了。

种种的消息,都让朱元璋认可了朱棣。

“开春后,等炽儿进京,咱下旨封你为太子,国家你也一并监之吧,只是希望你善待朱允炆。”

朱元璋叹了口气。

人最怕松懈。

松懈了年余的朱元璋,已经无法再像以往那么一心公文,反倒是最近的生活,让朱元璋感到惬意。

自己已经七十了,是该好好休息了。

朱棣的表现,朱高炽的表现,让朱元璋越来越放心。

朱元璋并不是舍不得放权的人。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放权了。

许多事情其实出于朱标之手,但是朱标的手腕很高,人们最后认为是朱元璋干的。

在放权这方面,朱元璋不但很大方,而且还愿意承担罪名,留给了朱标偌大的好名声。

什么九龙夺嫡。

无非是老皇帝不愿意放权,又担心自己衰老,害怕皇权旁落,因此挑逗自己儿子们内斗的政治手腕,也让国家陷入了内耗。

如果放在明朝,那是文人们笔下十恶不赦的大昏君行为。

清朝不过是没文人敢骂,写都不敢写而已。

“父皇放心,儿臣不会亏待侄儿的。”朱棣保证道。

朱元璋不置可否。

他能管他活着的时候,还能管自己死后的事情不成,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朱棣见状,拿起朱高炽的书信笑道。

“炽儿奏请,希望在西域行省设立西域大都督。”

朱元璋看了过去。

忍不住的摇头,“这么锋利的宝刀,总要亮相的,下面的人也不会甘愿。”

新军如此强大。

哪个新军将领不愿意去打仗,不希望趁着这么好的时机去建功立业。

是啊。

朱棣当了太子。

下面的将领们很开心,可是他们的功劳怎么算呢。

宝刀要吸血。

不吸自己的血,就要吸外面的血。

“北平的报纸上可以看出,北平求战之心甚切,不是谁可以挡住的。”

“父皇如何看?”朱棣请示。

“让他们满足,能保持下面人的战心是好事。”

朱元璋同意了,“多少将领获得了些成就,不是满足于温柔乡中,就是野心高涨,而能一直维持本心的不多。”

不过他又问道:“会不会耽误炽儿来京城?”

虽然对金州大夫好感不少,但是毕竟年过七十,朱元璋不想耽搁太久了。

如果有个万一,那么对于当下的局势会非常的不利。

“炽儿说西域的事情,交给地方负责,并不会影响他的计划。”

“好大的口气。”

朱元璋感叹。

当初他的确有过西征的计划,在太子还活着的时候,用了好些年的准备。

洪武一朝。

动兵的次数非常之多,可意外的是民间并没有感受到多大的负担。

因为朱元璋的规划是一环套一环。

在辽东准备动兵的计划,每次的战争都会提前准备几年,保障了物资的供应才会派出大军。

西征也是如此。

宋晟远征了哈密,压服了亦力把里,但是战事结束后,没有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而是留在陕西行都司,并且从内地迁移许多军户过去,恢复当地的生产。

如此种种,就是为了未来的西征准备。

正是因为严整详细的计划,提前保障了生产,才没有对民间造成负担。

不过朱标死的突然,西征和东征的计划也就此搁浅,朱元璋最后几年的时光,用在稳固朱允炆的地位上。

如今看到西征计划重现。

而朱高炽的西征计划不但比朱元璋更庞大,甚至在前期竟然交给了当地。

无论是大气还是底气上,远远超过了朱元璋当初的安排。

朱元璋不得不感慨。

朱棣见父皇心情不错,笑着问道:“听锦衣卫纪纲上报,应天府如今不太平。”

“明年开春后,你们父子一并处理吧。”

朱元璋淡淡道。

朱棣明白了该怎么做。

……

北平。

第一届科学与技术大会落幕。

许多的学者留在了北平,进行不断的学术交流。

获得北平人才津贴的学者们,在技术报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技术文章。

许多小商人们寻找着机会。

“这篇孔明灯载人的技术,请问您研究的如何了。”一名商人托人联系到一名学者。

“你是?”

学者打量眼前的陌生人。

“忘了自我介绍。”

“我叫吴宏,祖籍广东,是合记商行的东家。”商人笑道。

学者笑了笑。

合记商行当然名头大。

不过商人的自我介绍,可以唬住没见过市面的人,但是唬不住他们知道内情的人。

合记商行规模虽然大,但是因为放开了融股,许多小商人会在合记投上些股份。

这些小商人自身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头,所以常常把合记拿出来说事。

外人一听合记的名头,不懂的人自然被蒙住。

“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学者谨慎的问道。

对眼前商人并没有好印象。

商人越来越多,骗子也越来越多,不光是老百姓上当受骗,包括他们这些学者,也听闻过被骗去专利。

“我想投资你的技术。”商人诚恳的说道。

“我的确是合记的小股东,老家有人从事海贸,资金上面不短缺,缺的是机会。”

北平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可机会永远是不多的。

商人有钱,但是在传统行业上竞争不过老派的商行,而合记的入股是有限制的,他们只有分红权,商人并不满足于银钱,需要寻找新的机会。

只有在行业中站住一定的跟脚,才能在北平获得身份和地位。

光有钱并没有用。

钱。

在中华重工体系的高层眼里,不过是废纸罢了,他们更看重的是资源。

“我研究的方向,目前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所以你要失望了。”学者委婉的拒绝。

商人急了起来。

他觉得载人升空有绝大的前景,敏锐的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大机会,万万不会错过的。

“孔明灯可以载物,只不过做大号的孔明灯而已,又算多难的事情。”

学者不满道:“您可以自己请人去做。”

商人拉着学者,“王先生,您应该知道好的发明需要市场,我可以证明我的资金,您如果不放心,可以随我去粮票银行看看我的存根。”

王学者推了推挂在右眼的眼镜片,仔细打量了来人。

想了想,耐着性子解释道:“理论上是一样的,但是当重量和面积变大了,事物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难道无法升空?”商人问道。

“可以升空,但是时间短,也不够安全。”

“只要能飞起来就行。”

商人认真的说道。

“不能载人的。”

“不载人也行,我可以投资一百元。”

“这是为了什么呢?”学者不太懂。

“我可以解释,但是你要跟我签订协议,后续的投资,必须以我为先。”

学者想了想,一百元不是小数目,能促成他的研究,于是点了点头。

为了规范,两人专门去讼行,请了一名讼师为了他们做中间人,订立了协议。

商人这才笑道:“只要能升空,就能证明可以载人。”

“可是有什么用呢?”

“证明了价值,能去粮票银行申请贷款开办工厂。”

“万一粮票银行没有认可呢。”

商人坚定的说道:“这项技术一定是最伟大的,哪怕粮票银行不识货,我自己回去家族请求资金办工厂,哪怕卖了我的祖业都可以。”

学者被商人的精神所感动,不在抱有疑虑。

靠着一百元的本金。

学者很快建造了一个有房间那般大的孔明灯。

燃烧煤油和稻草。

无人的孔明灯从北平郊区升起后,被风吹动,最后落入了北平贸易中心。

飞行整整半刻钟的时间。

无数人都看到了空中的巨大孔明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