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踪穿从下药开始

作者:喜欢诗琴的冥候 | 分类: | 字数:111.8万

第12章 万人坑

书名:踪穿从下药开始 作者:喜欢诗琴的冥候 字数:2198 更新时间:2024-11-13 07:15:23

王爷也想了半夜,还是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皇上。

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是爱新觉罗家的人。

下朝之后,王爷并没有走,而是去了乾清宫。

小太监看见雍亲王来了,进去给皇上禀报。

康熙皇帝“老四来了,可有说什么事?”

梁九宫“王爷并没有告诉奴才,奴才不知道。”

康熙皇帝“那就让他进来吧!朕倒要看看他今天想说什么?”

雍亲王走进乾清宫,给皇上行“儿臣参见皇阿玛!”

康熙皇帝批着手上的奏折,头也不抬的问“老四,今天怎么想起跑来朕的乾清宫来了?有什么事,刚刚在朝上不能禀报的”

雍亲王看着满殿的宫女太监,觉得事情不能这样说,要是不小心泄露了消息,事情恐怕更不好处理。

包衣可是管着皇室的吃喝拉撒,任何事情都是包衣管着的。

这要是泄露了消息,万一对皇阿玛或者自己不利,该怎么办?

雍亲王站在殿下,什么都不说。

康熙皇帝等了半天,也没等到雍亲王说一句话,抬起头来,看着雍亲王说“老四啊!怎么,你今天是来朕的乾清宫发呆的?”

雍亲王,看着太监和宫女。

康熙皇帝立马知道有什么事情,而且事情还不小,怕自己这里有奸细。“你们都先下去吧!”

宫里的宫女太监们都悄悄的退下,看到人退下了,雍亲王才说。“皇阿玛,三个月前儿医去饭馆吃饭的时候,无意之中听到两个百姓在说鸡蛋的价格。

发现和宫中供应的价格相差太远了,儿臣便仔细的去查了一下。

然后儿臣还顺便的查了一下民间大部分东西的价格,

然后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和皇室供应的价格相差甚远。

皇阿玛,这是奏折请看。”

康熙皇帝听了这话,慢慢坐直了身子,水至清则无鱼,自己一直知道下面的奴才有贪。

但是并不知道贪了多少,看到雍亲王帝上来的奏折。

上面是用表格写的,一目了然,康熙皇帝越看越生气。

自己都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了,这点忍气的功夫还是有的。只有那越翻越快的奏折,才能看得出他的心情。

老年的康熙疑心特别重,觉得雍亲王不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毕竟德妃就是包衣出身。

试探到“老四怎么想着去查物价了?这个事情朕知道了,朕会处理的”

雍亲王“皇阿玛,既然知道了,儿臣告退”

康熙皇帝“近来德妃对你可还好?”

雍亲王“不管母妃如何?儿臣始终记得,儿臣姓爱新觉罗”

康熙皇帝听到之后,一瞬间有个感悟。当年自己让大阿哥和太子相争,是不是错了。

当年太子是自己按照一个君王来教的,登位一定会是个明君。

可一瞬间的感悟能有多久?

康熙马上就放下了这个念头,并不喜欢儿子惦记自己的龙椅。

却把雍亲王有一颗公心的事情记了下来。

什么叫大权在握!什么叫雷厉风行!又是什么叫滴水不漏!雍亲王算是被康熙皇帝上了一课。

第一天,康熙以放阴祈福的名义,强行的,把后宫中所有20岁以上的宫女全部放出。

这其中当然是包括各宫后妃的心腹,可是康熙皇帝说放就放,谁也没办法抵抗。

第二天,康熙皇帝以宫中缺人为由,调了大批的行宫宫女太监回来。

虽然很多人觉得奇怪,但康熙皇帝已经在位多年,无人敢说一句。

第三天,直接派了御前军队把守各宫,任何人不许出门。

出来乱逛者,杀无赦。

暗中传递消息者,杀无赦

宫中一副戒严的形式,引起了各位皇子的议论。

却又不敢做什么?康熙皇帝一个人可以把他们其余的人压的死死,不敢动弹。

宫里宫外都在怀疑是否是有人造反。

第四天,康熙皇帝叫自己的心腹掌控御膳房,还大肆清理御膳房的人,是包衣世家的,受过包衣世家恩惠的,一律清走。

这让不管是后宫,还是前朝的人,都感觉到了风雨欲来,

还是不小的雨,也不知道是谁惹怒了皇上。

各大朝臣开始自查,生怕是自己一脉的势力惹怒了皇上。

还没来得及查,康熙已经开始抄家了。

小的包衣世家,皇上的人,带着军队在前面抄!抄!抄!,户部尚书带着人在后面清点点乐开了花。

觉得这种事可以多来一点,每个部门每天都在伸手向自己要钱。

皇上满足了他的要求。

傍晚抄家才停,天刚黑,又被叫来了,开始打着火把抄家。

抄的就是大的包衣世家,这其中包括生养了生养了皇子的母家。

乌雅家(四阿哥,十四阿哥)章佳(十三阿哥)万流哈氏(十二阿哥)戴佳(七阿哥)卫家(八阿哥)。

这些包衣世家都凭借着自己家族的女儿生了阿哥,个个贪的脑满肠肥!

没抄几家呢!国库就满了,把消息送回宫。

康熙听到了,照样批着奏折,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语气平淡的好像吃饭一样说“在开个库房放东西吧!

去城外,找个人少地广,不能种庄稼的地,挖个大坑。

注意别污染水源了。”

梁九功听了心里很害怕“奴才明白”

康熙“顺便修个小场地,到时候有人要用。”

梁九功“奴才马上去。”

康熙批着奏折,从头至尾,一丝一毫多余的动作。

人抓的太多,牢里都关不下了。

朝臣知道了消息,和包衣有亲的都奋笔疾书的写着奏折。

希望皇上仁慈,过多的杀戮有损皇上仁义的名声。

可是还没等他们,上奏折呢,就听到户部尚书再说,昨天在谁家抄了多少银子,在谁家抄了什么金银财宝?

朝臣们把折子紧紧的放在兜里,不敢拿上去。

然后康熙还安排朝臣和一些包衣的家主,一同去看。

杀头,杀了连收尸都不行,全部被扔进坑里。

整整砍了三天,把坑都填满了。

然后起个坟堆,立了个石碑。

石碑上清楚的刻着,某某家族贪污多少,于是杀了多少人在这儿躺着。

还专门让人传唱此事,打的就是让那些包衣遗臭万年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