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西施奋斗史
作者:蜜酿桂花 | 分类: | 字数:118.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02章 哎哟,这嫁妆要怎么准备才好
这些事她也不便和太夫人说明。
想到若是写信,这件事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
再想想若要写信,如何文邹邹地措词更觉得头痛,难以下笔。
她只得装作害羞地道:“倒也没有什么要紧话儿,他一切安好,我就放心了。”
太夫人见沈钰这个样子,觉得孙儿的娘子不但聪明能干,还温柔体贴,心中更是欢喜。
她忙向侍立在身边的黄妈妈招招手道:“把那个黄杨木匣子拿过来。”
黄妈妈把摆在李氏身旁桌上的木匣取过,太夫人打开后,把那一对如意钗拿在手中,就招呼沈钰过来。
沈钰不知何意,李氏看了却很是惊喜,一下子站了起来,和郑三娘两人一边一个,赶紧推了沈钰走到太夫人近前。
郑三娘小声地解释道:“姑娘,太夫人这是要亲自给你插钗子呢。”
沈钰这才明白过来,忙走得更近前些,在太夫人面前屈膝行福礼半蹲下去。
太夫人拿着那对如意钗,笑眯眯地插入沈钰的发髻之中,念道:“双双对对,和顺如意。”
插好了钗,沈钰才站起身来,太夫人笑道:“好了,这下我总算放心了。”
她向外看了看天色,就起身告辞道:“我在这里待的时辰也不短了,我家老爷还等着喜信呢,莫要让他等急了。”
李氏自然百般殷勤挽留,太夫人却笑着道:“改日若得闲再来你家食店用饭。”
“昨日那酸梅汤和冰镇凉皮我吃着都甚好,不比那京中的酒楼差呢。”
说着又想到什么,亲昵地拉过了沈钰的手拍了拍道:“过年时小四带回的那臭豆腐和梅干菜,我都吃过了,和我家乡的食物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谢你一番美意,慰我思乡之情。”
几人边走边说,已转到了食店这边。
李氏和沈钰把她们一直送到食店门口,看两人上了马车,走得远了,这才回了食店。
李氏见人走了,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沈钰又回了前院。
一番学说之后,沈钰这才弄明白了,原来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陆琅自己争取成功。
而是陆老太爷早已悄悄来食店相看过了,这才允了这门亲事。
李氏感慨万千地道:“我原本以为陆家老太爷根本不会同意这门亲事,才故意说什么中了状元才允亲的话,为难陆公子。”
“没想到这位老太爷竟是如此通情达理,过来相看后,也没有嫌弃我们是商户,竟这么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沈钰此时头上多了两枝沉甸甸的金钗,手里还托着李氏一进门就展示给她看的那对羊脂玉海堂钗,心里才有了真实的感觉。
原来这样就定亲了,从此以后的人生,就又多了一个人同行了。
沈钰把头上的金钗取了下来,收在木匣内,转手递给李氏,让她保管。
李氏拿过木匣,又重新打开看不够似的端详着,又喜孜孜地道:“这两对钗子你可要好好保存着。”
“太夫人说这对如意钗是她当年的嫁妆,那一对海棠钗是县令夫人的嫁妆呢。”
“可见这位太夫人很是看重你,若非极为喜欢,很少有祖母和婆母同时送钗,祖母亲自过来插钗的呢。”
旁边的郑三娘见自家姑娘定下了这样一门极好的亲事,也打心眼里为沈钰高兴。
此时也凑趣道:“是呀,别人家定下亲事,都是婆母在那里摆架子。”
“等着新妇成亲了才肯高高在上地见上一面,让新妇过去叩头。”
“插钗的事都是遣个媒人来做就完事了。”
“像这位太夫人,不辞辛苦从京城赶来亲自给姑娘插钗,就凭这个,以后姑娘嫁过去,陆府里的夫人们也不敢小瞧了你。”
提到这个,李氏又想到刚才发愁的事,不由地叹了口气:“哎,玉枝能够嫁给陆公子,自然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可是他们陆家这样高的门第,我可怎么准备嫁妆哟,愁死我了。”
沈钰愣了愣,她自来了安平县,并未见过新娘子嫁人都要备些什么嫁妆。
只依稀知道,男方要有彩礼,女方要有嫁妆,两边备下的东西,要看上去差不多才合适。
可是自家的财力怎么能和陆家相比。
她想了想就笑道:“娘不用在这上面发愁了,咱们家就是把食店和客栈都售卖了,置办的嫁妆也比不上陆家的彩礼。”
“还是莫要费那份心思,依着平常准备就是。”
李氏瞪起了眼睛,斥道:“你小孩子懂什么,莫要胡说,哪有姑娘家嫁人不好好备嫁妆的。”
沈钰此时却已想明白了,拿定了主意道:“咱们家小小一个商户,能有多少银钱,他们陆家怎么会与我计较这个。”
“若真计较这些,那不如在京中找一户门当户对的,又何必允了这门亲事,亲自过来提亲。”
郑三娘从来没听说过姑娘家对嫁妆不上心的。
此时听沈钰这样说,不免一脸惊谔,期期艾艾地道:“姑娘,这可不行。”
“嫁妆丰厚,新妇在夫家才有底气。”
“更何况,嫁妆是用来傍身的,难道你嫁到夫家,想要自己买些女儿家私下用的,都要伸手向夫家要吗?”
“那也会让夫家看不起你呀。”
沈钰微微一笑:“郑姐姐忘了吗,我说过的,就算是成亲,我也要出来做事,不会只守在家里的。”
“难道我成亲后,就不能自己赚银钱了吗?”
接着,沈钰语气坚定地道:“娘,你若备嫁妆,就按嫁给与我们门户相当的人家来准备就行了。”
说着她笑道:“娘,你好好想想,若是今日我要嫁的是位本地的秀才,你要怎么给我备嫁妆。”
若说嫁给这样的人家要备些什么嫁妆,李氏早已打听的清清楚楚。
此刻她无意识地抚摸着手里的木匣,犹犹豫豫道:“我打听到的,嫁给秀才,有一家给姑娘备了十六抬嫁妆,听说就已是安平县最丰厚的了。”
“平常人家备上八抬就已经很过得去了。”
“可是若是嫁给一位榜眼,那可就太寒酸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