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西汉搞建设

作者:刘珊珊 | 分类: | 字数:30.7万

第106章 战略

书名:穿越西汉搞建设 作者:刘珊珊 字数:3564 更新时间:2024-10-21 14:15:26

旬日后,济东国的使者回长安,带来了查到的证据。

刘彭离夜晚私下和他的奴仆、亡命少年几十人去打劫杀人,掠取别人的财物以为乐事,光刘彻命人查到的、证据确凿的就有一百多人,堪称第一大案。

刘彻高坐堂上,只问出了四个字:“如之奈何?”

刘彻又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讨论,便是不怎么顾及宗亲脸面的意思。当然,这事闹得有点大,也顾及不了。

武的方面,近来卫青成功地接管了许多军队,下属军官当然也换成了羽林出身的将士,这些人未必多服卫青,却如卫青般很忠诚于皇帝,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自上而下坚如磐石。

文的方面,朝中资历深的老臣如韩安国等人被他踢出中枢,丞相换成了平棘侯薛泽,和老好人直不疑相得益彰,宛如木偶。

除了淮南王刘安这种看起来温文尔雅,对臣子懦弱的老诸侯王外,朝臣一般都对诸侯王没什么好感,能有踩一脚的机会绝不放弃。

君不见,几年前江都王刘非还在宴席上跟刘彻哭诉各诸侯国的官员对诸王不敬呢。

刘彻既然把事情拿到朝会上讨论,结合刘彻近来信重主父偃那厮,大家对他的基本态度都有了判断,各个义愤填膺,要皇帝严惩济东王,抓来长安问罪。

济东王使者也是吓得面无血色,连连称罪,不敢再讲诬陷之类的无稽之谈,只是声泪俱下地诉说血亲关系及梁王在七王之乱中立下的大功、太皇太后生前对梁王及其后人的爱护。

刘彻听得是越发不耐,但还不好发作。

他祖父轻轻处置了个造反的弟弟,就被世人传唱无情,他要是真杀了这个堂兄,怕不是到处都是骂他的了?

刘彻不算被洗脑很深,也不觉得好名声很重要,但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帝国,还需要好名声,如是而已。

两边吵了半天,刘彻终于发话了,刘彭离是他堂兄,他不忍处罚,然而其不法行为也令人发指,不罚不足以平民愤。

最终,刘彻下令,废黜刘彭离为平民,贬迁至上庸,封地归属朝廷,改为大河郡。

两边都中和了下,虽然都不算满意,但是也能勉强接受。

不管怎么说,皇帝总还是保持了基本的面子的,不然直接处死了,或者包庇到底,你们又能如何呢?

不还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此事解决后,刘彻也是心情舒畅。这年头普通百姓的命不算什么大事,每年权贵家里枉死的奴仆就很多,也没见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收回了封地。

太皇太后有多偏心梁王世人皆知,什么好东西都要给梁国送一份,自己这个皇叔过得比自己父亲舒服多了。这梁国也是天下见少有的好地,虽然自己父亲当初玩了个手腕,把土地一分为五,分给皇叔的五个儿子,导致本次收回的土地少得多,但也印证了刘彻的猜测——推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可以削弱诸侯国。

如果没有拆分,就是刘彭离再过分,他敢动手处置刘彭离嘛?刘彻觉得,大概率是不会的。

随后,远在渔阳的韩安国上书,说他抓住了匈奴的探子,探子说匈奴已经撤兵。故而渔阳不需要再屯驻大军,留守千人即可。

地方官员讨厌驻军这事也不罕见。

汉军的军纪自然不算严明,又是掌握暴力的,压榨老百姓实属寻常。

地方军队也要地方供养,这军队越多,地方负担越重,若不是匈奴太强势,地方官员没有几个希望在地方多屯军队的。

就是换成卫青、岳飞这种人去管理军队,地方官员也会叫苦,觉得军队骚扰了百姓的。

韩安国上了这个奏疏实在也属平常,刘彻也没怀疑他的动机,只是有些疑虑。如果只留下区区千人,渔阳这里是否守得住?

他召集部属讨论此事,除了卫青外,其他人不知道是因为人情世故,又或是故意和卫青拉开距离,都赞同韩安国的安排。

不管怎么说,韩安国都在渔阳本地,又抓住了俘虏,最了解情况。

而且大汉哪里都需要用兵啊,刚跟匈奴打完仗,谁知道匈奴什么时候会回来啊,韩安国这里居然提出主动减少屯兵,甚好,甚好啊。

现代过境划分都还喜欢用自然的河流、山脉来划分,便于管理,这在古代也是一样。

可惜的是,汉匈实控区边界并不是黄河,而是在黄河南岸,故此,实际上大汉是吃了大亏,需要用更多的兵力来屯边。

“若是能把我大汉和匈奴控制的界限再往北推一推就好了。”刘彻看向地图,不由得长叹一声。

汉匈之间实控线如果是阴山-黄河一线就好了。

这样除了冬天大河结了厚冰之时外,其他时候匈奴想要渡河作战就很难了,北方人不善水战嘛。而阴山——秦时名将蒙恬就攻下了阴山,构筑北方第一道防线,不教胡马度阴山嘛。

所有人都喟然长叹,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嘛。边界并非天险,离长安如此之近,又很多平原,骑兵进来了就可以长驱直入了。

除此之外,这河套地区的平原是很肥沃的,凭借这里的地利,据大汉有关专家估算,可以多养活许多人。

卫青还是有些犹疑,他近来已经成婚,整个人更加稳重:“陛下,这渔阳若是驻军几百,万一这俘虏掌握的信息有误,匈奴改变路线,岂不是会……”

这时,旁边一人打断了卫青的话:“车骑将军且放心,材官将军(韩安国)乃宿将,七王之乱时立下汗马功劳,马邑之战也只是被人所误。”

刘彻多少还是有些怀疑,主要是这千人是不是也太少了点,而且,这帮朝臣不是都很保守嘛?怎么突然一个个这么自信?莫不是有什么串联?

卫青见大家都反对自己,便也不说话了。

归根到底,他也只正式打了一场仗而已,又算得了什么呢?大家吹捧几句斩获颇丰 ,就能掩盖自己只拿了区区700人头的事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既然大家都赞同韩安国的观点,刘彻也就顺水推舟地许了。

他看向卫青,有许多想法。

近来卫昭确实和他疏远了许多,刘彻多少有些恼怒了,但是卫昭没有和别的男人走的太近,所以他也沉得住气。

他刘彻可是圣君,是绝对不会强迫别人。

一个月后,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快速传入了长安——匈奴人汇聚兵力,大举入侵渔阳、上谷,韩安国只有700兵,出战后战败,只能退守,匈奴随后杀了辽西太守,一个两千石惨死任上。

韩安国自知有罪,连忙上疏阐明实情,又将抓住的匈奴俘虏供词如数供上,说匈奴要攻打右北平。

刘彻大怒,下令韩安国进军驻守右北平,务必不能让匈奴人进入大汉腹地。

另一方面,匈奴右贤王既然主力出现在东北,那西面必然防守松懈,无论是围魏救赵也好,趁机推动防线也好,朝中居然渐渐有声音支持刘彻主动出兵,从雁门、代郡方向出击,后方包抄,前后夹击,给匈奴一点颜色看看。

军情紧急,这小波声音居然成了主流。

作为鹰派的头子,刘彻自然也支持这个提议,就是在方略上有些许争执。

一些老的武官建议起复李广,派其从代郡出发,从左边袭击右贤王部,争取在其后方阻隔,实现包抄。

车骑将军卫青及其新提拔的建章出身的官员则建议从从云中出发,袭击河南(黄河南岸,非今日河南省)。

卫青的建议众人赞同的不多,原因很简单。白羊王和楼烦王可不是匈奴人,秦末汉初,冒顿单于渡河南击楼烦、白羊王,兼并了这块土地和上面的人民。

大汉和匈奴已经是对头了,没有必要在把可能在中间摇摆的白羊王、楼烦王也一并得罪。所以马邑之后,两国在燕地、代地打的是热火朝天,也没动过西边的主意。

当然,卫青提这个建议,完全是为了阴山和黄河南岸……作为有理想的大汉军人,他和刘彻一样,眼馋那块地很久了……

刘彻心里也有数。

首先,李广这人最大的缺点,是不细心。鉴于刘彻怀疑过他是奸细,刘彻派人好好查了下,然后自然发现了李广的问题。

他这人十分有江湖义气,但是缺乏规划,粗心的很。对外出击,常常不注重痕迹掩盖,很容易被斥候打探到行踪,出击堪比打明牌……去年龙城之战损失惨重其实也可以理解,性格使然嘛。

但是换个角度,他又确实是极好的驻守右北平的人选——这人胆大,心细与否在防守战中似乎也没那么重要,而匈奴二十万大军压境,正需要大胆的军士打出士气来,李广就刚刚好。

所以,启用李广大略上没什么问题。

其次,卫青这个策略真的很对刘彻的胃口——他真的很想要黄河南边那块地。

卫青跟着他混了多年,什么性子刘彻很清楚,主要就是正和稳字,这种千里奔袭,应该是很稳当的。

既然如此,他刘彻为什么不能两个方略都采纳?他是缺钱还是缺兵?

刘彻下定决心,面上却十分犹疑,说自己要再想想,只是催促郑当时等人赶紧调配后勤。

皇帝态度暧昧,就别怪别人顺杆子爬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同行才是最看不起同行的……

当然,自己出击是不敢的,李广都全军覆没,自己可未必有李广那运气……

但是出言讽刺下卫青是可以的……反正让李广守右北平就行了嘛,轮不到自己上啊。

这卫青不仅出身差,也不尊重自己的身份。据说在军中都是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的……

故而,有人直言,这次匈奴大举入侵,事关长安安危,就算卫青再有才华,又如何可以信得过他?他才为大汉服务几年?人家李家又在大汉干过多少代?

这话虽然粗糙,但是道理大家还是认可的,连刘彻和卫青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道理。

刘彻只令郑当时等人筹备后勤,命李广统领右北平的士兵阻击匈奴,却迟迟不评价卫青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