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被费珍娥杀死
作者:醉枕风 | 分类: | 字数:32.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零五章 经营台湾
多铎本想从朱慈烺这里得到一些关于罗虎的正面评价,以便在日后对战时做到知己知彼,但朱慈烺一味贬损罗虎,弄得多铎很气愤,连最后的一点对这个大明皇帝的尊敬都丧失了。
“刚才你说了这么多罗虎的不足,但本王看来,他可是你们伪明最厉害的战将,我大清几员额真,甚至是王爷都败在他手里。”
朱慈烺哆哆嗦嗦,答道:“他确实有点战功,但是这人不听调遣,擅自行动……朕……啊不,小人也驾驭不了他。”
多铎听后哈哈大笑,道:“你虽之前贵为明主,却连一个山东总督都不如吗,这罗虎神出鬼没,从辽西打到辽东,关外打到关内,斩我大清一王二将,败一王二将,此人难道一直不被你伪朝重用吗?
朱慈烺羞愧难当,道:“此人蛮横无礼,他从红毛番手里夺回台湾,都不曾告之于我?”
多铎看着朱慈烺,用一种藐视扫视南明皇帝,道:“大清礼贤下士,伪明难道还容不下一个罗虎吗?本王纵横天下,唯一想在疆场上一较高下的就是罗虎这人,豪格既然两次败北,此人的确有和本王过招的本事,若有机会,我俩定要在战场上定输赢。”
多铎的一番话让朱慈烺惊异不已,他也没想到罗虎在这些东虏心目中有这般地位,其实他不知道,罗虎自从战胜了众多满清赫赫有名的战将,比如巴哈纳,比如豪格,他在满清的军队里就是军神一般的存在,清军虽然恨他,可也都敬佩他,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战胜他名垂千古。
这才是强者的态度。
这时的罗虎不知道多铎和朱慈烺正在议论他,他只想快点到达台湾。台湾这边,除了热兰遮城,其余的西部地区都已肃清。
回到台湾这片土地,之前到达的李雪竹来迎接罗虎,但是这次她见到的却是罗虎和费珍娥成双成对地出来。
李雪竹很受伤,但是聪明的她立即收敛了内心的失望,脸上仍旧是一派喜悦。
罗虎下船后,先拥抱了李雪竹,这两个女人他一个也割舍不下,李雪竹明白,费珍娥也明白。
平辽军在台南地区建了很多临时住房,用以安置刚来到这里的军队和百姓。
现在台湾就只剩下了热兰遮城和赤坎城,将士们已经围困这里一个多月了,但是热兰遮的荷兰人不为所动,仍旧负隅顽抗。
罗虎去勘察地形,台南的外海上,潮水在呼啸,此时正值傍晚,金红色的光波在一跳一跳地布满海天。
罗虎站在辽宁号之上,遥望不远处的大员岛。
大员,是由台湾南部平埔族台窝湾社之名转化而来,
明末之际,在台南外海处,有十一座沙洲,分别名叫“海翁线”、“加荖湾”、“隙仔”、“北线尾”、“大鲲身”、“二鲲身”……以至“七鲲身”,这些沙洲岛屿,与海岸线间围成一片泻湖内海,称为“台江”。其中北线尾与大鲲身间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过,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港道。由于仅有一条水道与外界相通,修筑于大员岛上的热兰摭城,成为了极为险要与易守难攻之地。
这座建立在大员岛上的雄伟城堡,整座城堡占地约四十亩,长宽各近二百米。其东南方则是大员市镇,热兰摭城堡与市镇合称大员,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的中心。由于大员是此时台湾最繁华之地,因此,大员也往往被拿来当成台湾的代称。
这座热兰摭城,是一座典型的近代欧洲棱堡,城堡坚固,防御设施完整。有壕沟围绕四周,斜坡土堤为台基,用红砖砌成墙面。
另外,热兰摭城分内城与外城两处,内城为方型,有上下两层。长宽皆为一百一十五米,城壁高约九米,厚一米二,四角棱堡厚一米八。地下室为仓库,为储存弹药粮食及杂物之用,上层设有长官公署、教堂、了望台、士兵营房等设施。外城四角附城为长方型,长一百六十米宽,七十七米,较内城稍低,内有各类办事府邸,职员宿舍、办公室会议厅、医院、仓库等公共建筑。
这样一座城堡,若有千余驻军,基本可以抵抗万人围攻半年甚至一年之久。这也是为何郑成功在攻打热兰摭城时,要围城长达八个月的主要原因。
若是打,平辽军自身也会损失很大,所以罗虎在巡查了一遍后开始盘算还是围困的好,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要拔掉这颗钉子,而是赶紧抓生产,用台湾的土地养活百姓和军队。
军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粮食生产都是第一要务。
罗虎盘算着,台北地区可以开发二百万亩土地生产粮食,其余土地较差的,可以种植棉花,台中可以种植桑田,养蚕织绸。
而台南的土地更为肥沃,则将其中四百万亩土地,这里因水源充足,可以大力生产稻米,还可以种植甘蔗,榨糖制糖,种植烟草和茶叶。
在明末,白糖和茶叶都是紧销产品,贩卖出去,利润极高,而台湾南部这样湿热平旷的土地,是最适合种植甘蔗的。由于台湾气候湿热,光照充足,环境特别适合甘蔗生长,新种植的蔗田,每一年里,能从中得银二三十万两的利润。
除了甘蔗,另一项大头利润所在便是茶叶生产。
自万历三十八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叶,从福建贩回欧洲,有荷兰作榜样,诸如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纷纷开始通过海贸从中国大量出口茶叶。
所以台湾开发的潜力,与之前的山东比起来,也分毫不差,罗虎已在憧憬未来,只要把台湾建设好了,再给予人民好政策,沿海地区的百姓就会来投奔他,他的势力也就能不断壮大。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清军攻克南京之后就会迎来一段长久的休整期,罗虎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大陆那边发生一些变化,自己借机挥师北上,为华夏扫平夷狄腥膻。
……
一六四五年十一月,广袤的中华大地进入到了漫长严寒的冬季。虽然比原本的历史晚了整整半年,但是满清还是取得了惊人的军事胜利,大顺和南明都被打垮了。大顺农民军不仅失去了全部占领的地方,大顺国皇帝李自成也在阿济格部的追击下在湖北被打死,大顺政权已亡,只剩下一支还有相当实力的武装。
同时,南京永宁朝廷在多铎统领的清军面前几乎毫无抵抗就土崩瓦解了,那些忠于大明的遗老遗少无比震惊,他们之前还希望南明能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偏安南方,现在永宁皇帝被俘,大明威信扫地,士人纷纷议论,朱慈烺甚至不如他老爹崇祯皇帝,崇祯好歹吊死在了歪脖子树上,朱慈烺则是被活捉了,等待他的只有被屈辱地砍头。虽然多铎仍能礼遇他,给予他一介帝王的尊严,但聪明人都知道,朱慈烺的脑袋已经不长在他的脖子上,说不好哪天就会搬家。
大顺农民军元气大损,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南明朝廷君主被俘。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清国的两大对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
多尔衮传谕兵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七省遵依表文尚未报到,应速行遣官招抚,在京文武官员不拘见任、家居及士民人等,有情愿输忠效力的,准赴兵部报名,验实,赍捧敕谕,给赐路费、马匹前去。事竣,有功重加升赏。该部即出示晓谕。”
消息一公布,一些热衷功名的无耻之徒立即看准这是凭借清朝兵威,谋取富贵的大好机会,于是自告奋勇,要求出使。
这时在山东淄川的孙之獬是欣喜万分,他觉得自己等待了许久的机会来了。
孙之獬的名字很有意思。“獬”为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有善恶争斗就用硬角去顶恶人,可见孙家在此子降生后曾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做一名惩恶扬善的斗士,只是命运弄人,孙之獬品行极差,在大明未亡前就已经臭名昭着。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县人,生于万历十九年,万历四十三年,他高中举人,天启二年,三十一岁时又中进士,但是这人满脑子钻营思想,当时阉党魏忠贤权势正盛,孙之獬很快就投靠过去。
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上吊自杀,朝中官员纷纷上疏,要求崇祯帝下旨,焚毁由魏忠贤主持编撰的《三朝要典》,但孙之獬却在这个时候逆流而上,上疏要求崇祯帝为《三朝要典》作序。此举,孙之獬不是不识时务,而是哗众取宠地豪赌,他想以所谓对故主的忠诚来换取在新朝的官位。
但当时的崇祯并不糊涂,最终《三朝要典》被烧,孙之獬也被赶回老家。经过这场变故,孙之獬非但没有反省,反而在等待新机会,他觉得自己是一定要飞黄腾达的,至于用什么手段并不重要。
罗虎的军队退出济南后,满清派遣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王永鳌是淄川人,与孙之獬是同乡,孙之獬知道此事后立刻投降,他为了向满清表示忠心,倾尽家财,组织武装力量,镇压抗清义军,他的行为得到了王永鳌的赏识,王永鳌将其功绩上报朝廷,孙之獬不久即被招入北京,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顺治以前,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下来,各种朝廷仪节也不像以后那般严格。那时满清朝贺时分成两班,满清官员和汉朝官员互不掺和,汉臣和满臣上朝时,服装也不一致,满臣身着满服,汉臣皆着明朝官服,朝廷也没有规定汉臣上朝必须穿清廷规定的朝服;反正各走各的道,各站各的边,彼此相安无事。
但是孙之獬这个政治小丑为独得满清欢心,有心标新立异。一日上朝时,众人发现他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上疏说:“臣妻放足独先,合家剃发效满制。”上奏完后很自然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眼高于天,哪能容忍既是下属又是汉臣的孙之獬与他们同班?于是把他逐出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附炎趋势,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投机不成,反落个里外不是人,碰了一鼻子灰。孙之獬回到家里继续苦苦思索能让自己博得清主欢心的方法。
经过一晚上思考,他终于干出了人神共愤的事——上疏清廷,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在当时,虽说清廷已实际取得统治地位,但公然下令华夏剃发易服,却也不敢冒然行之,一则,华夏民心让清廷惧怕,二则,归顺清廷的汉臣们因为内心残存着羞愧,都不愿站出来冒此天下之大不韪。
而满清实际控制者多尔衮在看到这份奏疏后陷入了思索。
无论是剃发还是留发,都只是各民族之间的习俗,但是经孙之獬一说,头发的去留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成了是否真心顺应清廷统治的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起多尔衮的关注了。
其实,早在孙之獬之前,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和管辖范围内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剃发令始于天命四年(1619)。天聪五年(1631),清太宗皇太极取得大凌河之役胜利时,强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