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短视频被万朝古人围观了
作者:江北即墨 | 分类: | 字数:58.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7章 国之重器,三峡大坝
《国之重器,三峡大坝》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国之重器,长江‘三峡大坝’!】
【船只是怎么经过三峡大坝的呢?小船坐电梯,大船过船闸,三峡大坝总共有五级船闸,耗时四个小时,才能过三峡大坝。】
大秦。
“好高的水坝。”
看着天幕上那些大船在三峡面矮小的对比,嬴政不禁眯了眯眼。
“三峡?国之重器?”
心中暗自盘算。
能被天幕称之为后世的‘国之重器’的,必然是了不得的东西。
“这后世竟也用这种斗门的方式来运送船只。”
嬴政有些高兴,毕竟这种技术他大秦早已经用的得心应手。
只是规模和大小远没有天幕上看的这么大而已。
能够和后世用同一种‘技术’,这让嬴政有一种真实的,距离‘科技’如此之近的感觉,让他有些兴奋。
【三峡大坝,可以阻挡万年一遇的洪水】
【当上游大面积降雨的时候,它可以把水库的水先排空,然后蓄水,蓄水量可以达到1550个西湖。】
五代十国。
前段时间颇费力气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的钱镠一时间也被这后世宏伟的重器给震的说不出话。
“可挡万年一遇的洪水,蓄水量可以达到1500多个西湖?!”
西湖究竟有多少水,根本无法算清,而没想到,后人用的计算量,竟然是——西湖。
他大量兴修水利,可不就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保障农业发展。
这一切,都远远比不上这一伟大的工程啊。
“后人果真有移山填海之能,这大坝,也不知晓是如何修建的……”
当然,话虽如此,钱镠也就想想而已,这种事情,他们这个时代肯定是做不到的。
大宋。
赵匡胤看着羡慕。
“如此工程,岂不是可以大大减少南方水患?”
“万年啊,从上古时期到如今,才多少年。”
因为后世的世界已经远超想象,所以即便是后人所说万年一遇,他也深信不疑,不觉得是后人吹牛。
同时,他也因此想到了北方黄河水患加剧。
“唐末以来乱世多次改道黄河,致使水患加剧,也不知晓到了后世是否解决。”
“想来长江有这三峡大坝,黄河也一定有它的治理方式吧?”
“只是不知晓能否一劳永逸。”
战国时期。
李冰父子认真的看着天幕,不禁感慨。
“这后世又一水利工程,每每出现,皆是这种难以想象的宏伟蓝图。”
“若无后世那些工业造物的辅助,单凭人力恐怕是做不到的。”
大明。
崇祯时期。
崇祯皇帝羡慕的看着天上的三峡大坝。
“不知晓后世在黄河沿岸有没有修建这样的大坝。”
“如此蓄水储水,岂不是可以旱季放水,雨季储水,减少水旱灾害发生了。”
“1500多个西湖?”
崇祯无法想象这究竟是多大的体量。
但是听着就让人感到振奋。
“哎……”
但是这种事情只能想想,连军饷都发不出来的他,哪有钱去建设呢。
“陛下,待我大明平了建奴,这样的水利工程,我大明一样可以修建。”
“或许不及天幕上所言之三峡,但同样能够缓解北方旱灾。”
袁崇焕开口说道,他最近的目的就是让崇祯再次信任他,让他去镇守辽东,最差也要在其他地方统兵,而不是只在皇帝身边做个可有可无的参谋。
但是崇祯只是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只是不知晓我大明有无治水的名臣,天幕没说啊……”
崇祯感到有些可惜,天幕提及的人物,他只找到了一部分,而且也没有擅长治水的人才。
大唐。
“这后世的工程还真是惊人。”
“如此储水量定能调节降雨不均,以减少水旱灾害发生。”
“后世华夏十四万万人口,我大唐如今不足两千万。”
“虽建不得这三峡,但是若考察我大唐水旱河流情况,或可依据我大唐国情建造一些适合的水利工程。”
历朝历代,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
李世民更是早早的想到了这个,只是因为天幕今日提及,再重申一遍罢了。
“只是不知晓我大唐是否有擅长这方面的人才?”
“此前天幕曾言明朝的忠臣武将,或是东林阉党。”
“不知晓除却此前给出朕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还有谁堪用啊……”
“诸卿若是觉得自己有此能耐,也可毛遂自荐。”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群臣们,忽然笑了出来。
大清。
乾隆点了点头。
“说说这些倒也还不错,或许朕还能看看有没有机会学习建设。”
乾隆今天松了口气。
这天幕讲述后世总比讲述明清要好,而且,讲的是三峡大坝这种大工程的水坝,多半普通民众还看不懂。
“不过,相较于长江,自宋代以来,北方黄河才是水患逐年加剧。”
“黄河才更需要疏通、治理、建坝等之类的工程吧?”
【三峡大坝总共有坝孔77个,中央泄洪坝上面有67个排水孔,从上往下总共分为3层】
【溢流表孔、泄洪深孔、导流底孔】
大唐。
“记清楚了。”
李世民安排着群臣和天幕司的官员们迅速将天幕上的介绍和图纸绘画出来。
或许日后能够用到。
与他一样,历朝历代都对这种水利设施极其重视。
【而且,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座防洪的巨坝,它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年发电量超过一千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了几千万吨的标准煤,对环境保护和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宋。
“电?”
沈括听的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先行记录下来。
“千瓦时?节省煤炭?”
捋了捋自己的胡子,从这只言片语中,只能得知这个叫电的东西和煤有关。
“无论是煤或是石油,不都是燃烧用的吗?”
“为何后世的使用方法感觉如此不同?”
“电……”
回想起此前苏瑾开的车子需要‘石油’,沈括不禁想到,这个电是不是有着同样或者类似的功效?
“不过这又和大坝有什么关系?水电站?”
“这么说就可能有火电站?”
【水,为我们带来了财富,也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而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
【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在长江上建立一座大坝想法,一份1954年的政府文件显示,三峡大坝在当时已经列为我们国家的远景计划之一。】
大明。
洪武时期。
朱元璋点了点头。
再次在天幕上看到了这个名字。
他心中有些异样。
因为没有和大臣们一起看天幕,所以他说两句话,倒也不必考虑影响。
“这位孙先生的确有远见。”
“想来这大坝建成也没多久,应该距离苏瑾生活的那个时代不远。”
“1954年才列入‘远景计划’,建成使用,纵然是后世恐怕也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孙先生,朱元璋的心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他灭了清朝,来明孝陵告慰一声,让他感到痛快和感激。
另一方面,他竟然说皇帝不是他朱家的,虽然不是针对大明,也说了不是赵家、李家,但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不久以后,毛主席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场面而高兴,创作了一首词,其中就提到了三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大宋。
苏轼一惊。
“这韵律……水调歌头?”
他可太熟悉了。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从诗词中,他可以想象到那壮丽的景象,心中踊跃起对三峡大坝场景的向往。
“此等诗词,不知晓后世的毛主席是何等人物,竟有如此胸襟与气魄。”
“真想亲眼见见这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啊……”
【三峡大坝1984年开始设计,1994年正式动工,耗资2000多亿,一直到2020年11月才全部竣工。】
大汉。
汉文帝时期。
刘恒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以后世之伟力,尚且用了二十余年,怪不得称此为国之重器。”
“朕记得那苏瑾生活的时间似乎不过是这个天幕的纪年法2024年左右吧。”
“距离他也如此之近啊。”
“不知道他对三峡是个什么感想。”
刘恒其实也很想要自己大汉也建这么一个三峡大坝。
只可惜……
只是看看,他就知晓不可能的。
所以也仅仅只是羡慕了一瞬,便收起了相关的心思。
老老实实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水利工程。
大唐。
李世民认真计算着。
“后世一亿为一万万。”
“两千多亿就是……”
“两千万万?”
他不知晓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因为毕竟不知晓后人的薪酬、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哦,上次苏瑾给车子加一次油是两百。”
“而那个叫萝卜快跑的车子十公里是四元。”
“这么算来。”
“两百元就够后世的车子跑一千里?”
因为天幕没有仔细介绍过各类商品的价格,所以没人知晓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只能知晓让后世耗费了二十余年的工程,需要的资源不会少。
房玄龄站了出来,说道。
“陛下,除了这样计算以外,臣以为,这后世的花费应该是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