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我有门徒三千

作者:半壶香醋 | 分类: | 字数:39.3万

第168章 又提《三字经》

书名:穿越古代:我有门徒三千 作者:半壶香醋 字数:2132 更新时间:2024-11-06 02:25:06

顾安接过这封邀请函看了起来。

这场“辩经会”是在秋天,地点是在孔家族学。陆地遥远,就是快马加鞭也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达,自己要去吗?

没想到,第二天,学堂里又来人了。

这次来的三个书生,也是大有来头。

荀家、董家、杨家的子孙。

顾安不明白,这些人到自己这里来做什么?

不过,他虽然想不明白,可是这些人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林”的年轻一辈势力,顾安爷只能好心接待。

然而荀家的荀俞见到顾安,第一句话就是问道:“顾院长,久仰,请问您在《三字经》中写的‘人之初,性本善’,有何解?”

顾安皱了皱眉头,说道:“荀兄说笑了,这《三字经》非我所作,我也是传抄者!”

孟籍听了他这话,就道:“人性本善,这还有什么好需要辩解的吗?”

荀俞一听是孟家人出来说话,他更是觉得高低得辩一辩才行。

“若是人性本善,那又何必教他们向善?”

孟籍一听,道:“虽然人性本善,但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却会教他们学坏,所以我们才要时时刻刻警醒,保持君子之道。”

荀俞又道:“既然人性本善,那为何周边的环境会教人学坏?那这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不也是人吗?所以周围的人又怎么是坏的呢?他们的坏从何处学来?”

孟籍道:“你这样便是歪理,那照你说,人性本恶,那善者又从哪里来?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善者更多吧。但是有为恶者,便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我们要教导人向善!”

……

两人唇枪舌剑,引经据典,针锋相对了几十个回合,关键是人家还脸不红心不跳,倒是像在进行真正的“学术讨论”,听的顾安十分佩服。

当然,顾安也和其余人一起,默默往后退了退,怕被误伤。

然而,这刀剑始终还是会射向顾安。

孟籍:“顾兄,我看你们学堂也是以《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的,你怎么看?”

众人皆是看着顾安,顾安只好站出来说道:“‘性善’与‘性恶’本就是无畏的争执。”

“若是非要争论个明白,那我们得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该怎么界定?”

“有一个人的母亲被人杀害了,他替母亲报仇,杀死了仇人,这算是‘善’还是‘恶’?”

顾安见到众人思考,便是停了一会儿,才接着道:“若是说他善,他杀人了,这显然不是善举!”

“可若是说他‘恶’,他替母亲报仇似乎没有什么错,若是母亲被人杀死,他还无动于衷,岂非不孝?”

“子曾经曰过,君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所以,善与恶,该怎么界定?”

顾安又道:“第二个问题:性善和性恶,一定要分清吗?”

“我们从二为刚才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出来,就算是孩子,也是有天生‘恶’的,也有天生‘善’的。更加宽泛一点,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天性腼腆。”

“其实,这不是所有人的共性,而是每个孩子的特性。就像我们在一棵树上,也不能找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就是天生有不一样的特性。”

“第三,我的观点。其实我认为孩子的善恶,其实也不一定代表着他们刚生下来的状态,毕竟不管他长到三岁还是五岁,都有环境在影响。”

“所以我认为,孩子天生懵懂,不懂善恶,也无所谓善恶!”

“他们就像是一张张不同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了花,那它就是花;你在上面画了恶狼,呈现出的就是恶狼。”

“这就涉及到我要说的第四个问题:我们没必要争论性善还是性恶,但是我们要教导他们向善。”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其实是营造一个整体良善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世间人。让孩子们相信,他们本性不坏,他们才更有可能向善的一面发展。”

“当然,每个人也是不同的纸。比如有的纸适合书法和作画;有的纸可以用来当包装;有的纸可以用来擦屁股。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向善的同时,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弥补自己的不足,成为有用的那张‘纸’。”

顾安说完,杨添就忍不住道:“说的好。人人生而相同,人人生而不同!”

顾安看向杨添,他这句话倒是拗口,但是在场的人都应该听懂了。可是这话,不能随便乱说,不能乱解答。

这里包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但是显然这个时代,人就是分阶级的。或者说再往后两千年,人人平等自由都是理想而已。

只是我们华夏的古人,真正的智者早在这个方面进行过许多的思考。

比如“大同社会”,比如杨朱的“人人不拔一毛”,都是照耀人类数个世纪的思想光辉。

但是这时候孔颖却又问:“可是顾兄先前所举的例子又该怎么解决?报仇还是不报仇,杀人还是不杀人?”

顾安道:“杀人自然是不对的?私自报仇也是不对的。岂不闻,冤冤相报何时了?”

孔颍道:“那此人该怎么办?”

顾安道:“自然是报官啊!”

“国家需要法律,人民需要法律。”

孔颍这才明白,原来顾安还在和他辩论‘百家’与‘一家’。

董承又问道:“所以顾兄是赞同当年法家的学说吗?”

顾安道:“百家各有所长,为何不能兼而用之?何况如今大周修儒学,也行律法,用百工。此不正是‘中庸’之道吗?”

本来,荀、孟二人虽然有宿怨,但是也不至于就在此生多大的事情,实则荀俞本就是存着试探试探顾安德心思。

刚来的几人都是如此想的,所以顾安的一番辩论,彻底让来的的几人服了气。

顾安这里来了不少大家子弟,并且都是有名望的“大儒之家”的人,这也引得各地得学子蠢蠢欲动。

而在学校里,也有人在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