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秀才退亲?她腰缠万贯怕个甚
作者:田字格格 | 分类: | 字数:46.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章 一个瘸子看你怎么科考
接下来,退亲的事就很顺利,发生了王大丫这事,赵家人本就心虚,也不敢跟云家有更多的纠缠。
不仅赵君屹跟云兮道了歉,就连赵家其他人也都跟云家人道了歉。
云家退了赵君屹的庚帖,两家算是彻底地解除了婚约。
赵家人一拿到庚帖,赵氏族人就都心有余悸地相携着离开。
呼啦啦,院子里空了一半。
云兮盯着赵家仓皇的背影,眼睛眯了眯。
虽说现在一切矛头都指向了王大丫,但云兮觉的,原主的死,赵家不可能无辜。尤其是赵君屹。云兮很有一块石头直接砸死他的冲动。
不过她也知道,赵家人将赵君屹看的有多重,甚至整个赵氏族人都对他寄予了厚望,就想着他以后能高中当官改换赵家门庭。
赵君屹真要是现在在他们云家出了什么事,赵家怕是能不管不顾豁出去跟他们云家不死不休。
云兮自己可以不怕,但家里还有其他人,尤其小翼和小帅这两小只一点自保能力都没有,保不齐他们会报复在他们身上。
所以,赵君屹现在还不能出事。不过......
云兮在空间扫了一圈,没找到合适的东西,赶紧又将意念放在了自己家中她娘放针线的笸箩中。很好,有针。
一个意念,针进了空间。再一个意念......
只听见扑通一声,刚走出云家院子的赵君屹摔了个狗啃泥。
“哈哈哈哈——”云氏族人捧腹大笑,尤其是云炎笑的最大声,直呼报应。
赵平修和张氏急忙将人扶起。张氏心疼道,“儿啊,有没有事啊?”
赵君屹爬起来,手按了按膝盖,明明刚才刺痛了一下,怎么这会儿又没感觉了?
对着张氏摇了摇头,“娘,没事,赶紧回吧。”
虽然没摔伤,但也够丢脸的。
张氏瞪了大笑的众人一眼,才气愤离开。
待他们走远,云兮缓缓勾起了唇。赵君屹,等着吧,不出三年,一个瘸子,看你怎么科考。
云氏族人见没其他事也准备离开,却被云怀远和奚氏留了下来。
“各位,今天多亏了大家的帮忙,本想摆两桌请大伙热闹热闹的,但王家丫头还不知道啥情况,咱们也不好大张旗鼓地摆宴席。这些银两就给大家分分,就当请各位吃酒了。”
云怀远说着就从奚氏手里拿过那70多两的利息钱,递到了云松林手上,示意他帮忙分一下。
见自家这个儿子这么理所当然地使唤他这个老子,老爷子顿时吹胡子瞪眼。
一把将银子递给了云怀山,“老大,你来。今天来帮忙的族人都有份,按人头分。”
云怀远的大哥云怀山乖乖地接过银两,然后让大伙排好队,数了数人数。一共38个大人,11个孩子。
银钱有74两443文。
云怀山琢磨了一会儿心里也有了计较。除去自己就是37个大人,74两银钱刚好每人2两。
剩下的443文分给11个孩子,每个孩子可以分到40文。最后剩下3文钱就留给自己吧。
想清楚后就麻利地将银钱分了。
云兮将他大伯的行为都看在眼里,心里忍不住赞叹,他这个大伯还真是个实心眼的。
云氏族人分到银钱,个个喜气洋洋,就跟过年一样。
没想到云老二竟如此大方。70多两的银钱说分就分了。
每人二两,可不少了,要是全拿去买粮食,大米都能买一两百斤了。
原本有个别族人见云兮家,一下得了这么多银钱心里还有点泛酸,现在心里立马就舒坦了,更是想开了。
那些个银两本来就是他们云老二家的,只是前些年借出去了,现在收回来也是应当应分的。
他们能将这些利息拿出来分了,也是他们家大方。
是顶顶的好人呐。
小孩子拿到铜板就在院子里撒着欢儿地跑,不过很快就被各自的大人抓住了,将铜板都收了起来。
小孩子撒泼打滚要铜钱。
大人答应改天去镇上买好吃的,这些娃才消停。
云氏族人说说笑笑开开心心地走了。
这时候,站在院子外的那些个看热闹的村民也陆续散了,个个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有人还跑去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赵氏族人,赵氏族人一听差点没酸掉大牙。
不过转念一想,云家今天都给了他们帮忙的族人分了银钱,那他们赵家呢?是不是也得给他们这些帮过忙的人意思意思。
于是,有那么几个还专门跑去问赵家,结果被张氏阴阳怪气地给顶了回来。
这几人气得不行,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谁叫人家的儿子现在考了秀才呢?
只是心里到底有了疙瘩,很是不爽,心里腹诽,还考上了秀才呢,怎滴还比不上云家。
心想着下次有什么事情,要是没好处就不去了。
张氏也气,这云家是拿着他们给的银两穷大方啊。
银两他们出,好名声全是云家的,真是岂有此理。
不行,要去找儿子商量一下,得好好收拾一下云家,不能让他们好过。
谁知她去找到赵君屹将想法一说,就被他否决了,“娘,举头三尺有神明,咱们以后就安生过日子吧,不要再去招惹云家了。”
经他这么一说,张氏也想到王大丫的事,顿时一阵后怕。
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胸脯,心里虽然不甘,但也不敢再动什么歪心思。
王家。
王大丫被抬回来后因头上还在冒血,王家人担心她将屋里弄脏,就直接让人将她抬到了柴房。
吴氏抓了一把草木灰撒在了她那冒血的口子上,再找了一件衣服往头上一裹就算完事。
生死有命,能不能醒过来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王家其他人也生怕沾了什么晦气,竟没一个人愿意在柴房守着,或是时不时去看两眼。
像是避瘟疫一样,就算要路过柴房,也是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