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大明没想到吧,我还活着
作者:玖儿久酒 | 分类: | 字数:54.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9章 矿工苦力
1401年6月11日,雍阳(今澳大利亚拜伦市)。
一艘隶属于东宋皇家运输商会旗下的大帆船驶入了雍城港码头,几名蓬莱土人在港务人员的驱使下,立即将水手抛来的缆绳紧紧地系在码头泊位上。
“这船上都拉的什么货物?”一名码头书吏抬头看了看停靠的三桅帆船,拿出一本入港登记簿递给了面前的水手长。
“除了一些棉布和大量的采煤工具外,全都是土人苦力。”那名水手长接过登记簿,笑着应道:“足足拉了五百二十名柔佛土人和文莱人。……不过,这个时候,能囫囵站起来的恐怕就不超过五百人了。”
“你们当运牲口呀!”那名码头书吏啐了一口,“你们这艘船,满载量最多不超过七百吨吧,而且还是货船,能装四百人都已经很多了。你们可好,竟然装了五百人!那路途上,还不得死一堆人呀!”
“本来从椰城(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发时,船上也就只装了三百来人。”那名水手长苦笑着说道:“可途经桥山(今澳大利亚阳光海岸)时,遇到蓬莱商会的商船,拉了两百多文莱人。他们瞧着我们船上还有一点舱位,便一股脑儿地将人都塞了过来。说是你们雍阳煤矿需要的大量苦力,让我们顺带拉过来。”
“雍阳煤矿是需要大量的苦力,但不是一个个都闷死在船上的死人呀!都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去弄几辆板车,将那些尸体拖走!”
此时,那艘帆船已经开始“卸货”,一个个干瘦得像猴子一样的土人,神情委顿地互相搀扶着,从船上陆续下来。时不时地还看到船上的水手们挥舞着鞭子,驱使着土人们将一具具早已僵硬的尸体,从船舱底部艰难地拖出来,然后像丢垃圾一样随意地丢弃在码头边上。有些尸体甚至已经开始腐烂,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
这些土人原本都是被蓬莱商会招募来的廉价劳动力,他们被许诺到了雍阳煤矿后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长途跋涉竟然会成为他们的死亡之旅,许多人因为船舱内恶劣的环境和拥挤的空间而窒息身亡,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疾病和饥饿而死去。现在,剩下的这些幸存者们也都疲惫不堪、身体虚弱,仿佛随时都会倒下。
一名码头官员见状,气急败坏地朝附近几个蓬莱土人大声吼道,这些该死的水手,就不知道在进港之前,提前检查一下船上的“货物”,把这些“死物”先抛入大海!现在可倒好,给你都弄到码头上了。万一有个什么传染疫病,雍阳附近五万余人,都要跟着倒霉。
话说二十年前,雍阳惊现巨量煤矿!此消息一经传出,工部与姑苏府立即行动起来,大规模开发采掘工程如火如荼展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这座煤矿已摇身一变,成为蓬莱本土当之无愧的煤炭供应巨头!
有煤矿必有产业链,围绕着雍阳煤矿,一系列煤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焦煤场、煤球制作场等二十余家工厂相继拔地而起,好不壮观!焦煤厂源源不断地为国内数家炼铁大厂输送着优质焦炭,确保钢铁生产的顺利进行;而煤球制作厂则为国内无数城市居民送去温暖,提供生活必需的燃料和取暖物资。
由于此地聚集了众多煤炼手工作坊,对煤炭的消耗量大得惊人,这也导致雍阳煤矿对于采掘劳力的渴求异常迫切。毕竟,没有足够的人手,何来充足的煤炭产量呢?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消耗,姑苏府周边及内陆数百公里的蓬莱土人几乎都已填充在煤矿当中。但是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仍旧迫使雍阳煤矿不断地继续扩大产能,所需的人力仿佛也是永无止境。
在这个时期,采煤的通常方法是用镐、撬杆以及炸药爆破。采掘工在靠近地面煤层下凿一个1米深左右的凹槽,然后使用镐、撬杆或铁棍将煤打碎。对于较硬的煤,则用一把手工操作的旋转式钻机钻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孔洞,往里面填入一定量松散的黑色火药,进行小规模的爆破。
人力挖煤是一项极其艰辛而又缓慢的工作,东宋的数座煤矿曾试图想让天机院开发一些机械操作的模式,来取代这种既耗费人力,效率又极其低下的人工采掘工作,但几十多年过去了,仍旧没有一座煤矿有太大的改变,继续依靠无数苦力进行人工采掘。
码头官员心急如焚地站在一旁,手忙脚乱地指挥着搬运工人们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抬到指定的地方,他的眼神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咒骂着那些不负责任的水手们,与此同时,他还不忘派人迅速去寻找医生,以便检查其他土人的身体状况。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青衫、面容清秀的年轻书生恰好路过码头。当他目睹眼前这凄惨的场景时,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之色,这个书生名叫李逸,乃是本地颇有名气的一位学者,他一向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热衷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此时此刻,李逸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无法想象这些土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正义感。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彻底查清此事背后的真相,为这些无辜的生命讨回公道。
李逸面色凝重,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径直走向那位正在忙碌的码头官员。他站定后,拱手施礼,言辞恳切地问道:“敢问大人,这些人是怎么死的,为何不好好安置?”
那名码头官员听到李逸的询问,只是随意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漫不经心地回答道:“还能怎么死的?无非就是饿死或者在船舱内憋闷而死罢了。”他的语气显得轻描淡写,似乎对这些生命的逝去毫不在意。
然而,李逸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官员态度中的冷漠与敷衍。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愤怒,但他强压下情绪,继续追问:“大人,这些土人就这么死了,可否对他们的家人有通知?”
码头官员皱起眉头,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你这书生,莫要多管闲事!这事自然有上面的人去查,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说完,他挥手示意李逸离开。
李逸却并没有退缩,他义正言辞地说道:“我身为学者,有责任关心社会民生。这些土人也是大宋的子民,他们的生死岂能被漠视?”
官员见状,冷笑一声:“哼,既然你这么关心,那你关心去吧。”然后甩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