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 分类: | 字数:6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3章 英美矛盾
英国人的封锁比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要文明一些,英国巡洋舰捕获美国商船之后,往往是带回伦敦扣押,基本依据国际法。英国此时不想得罪美国,因为他们也要进口美国物资。
可美国人还是越来越不满,原因是英国跟法国进口的产品种类不同。英国进口的都是传统的农作物,因战争影响,原本美国在英国市场的最大农产品竞争对手法国和俄国无法向英国出口,美国粮食开始大量进入英国市场。数以亿计的美元收益流入美国。
美国向法国出口的,主要是粗钢和武器弹药。粮食跟军火贸易,那个利润高,傻子都分的清楚。所以法国的军火收益,是以十亿美元起步的。往往一笔订单,就顶的上美国卖一年的粮食。
美国向欧洲的军火出口,从战前的600万美元增长到了8亿美元;化学品出口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1.8亿美元,主要就是杜邦的火药;钢铁出口从2.51亿增长到11亿美元;肉类从1.43亿美元增长到3.53亿;小麦和面粉从8800万增长到3亿美元。
很明显,粮食的出口跟军事物资不是一个级别的,利润率更不可同日而语。可这种红利正在被英国无耻的用国际法剥夺,美国人能高兴?
美国为什么不向英国出口军火。因为不需要。
战前一年,各国钢产量对比是这样的,美国173万吨粗钢产量,英国191万吨,德国120万吨,法国50万吨,俄国19万吨。开战第一年,美国260万吨,这是美国的自然增加量,而英国、德国、法国甚至俄国,因战争的影响,钢厂全部加班加点,产能大量提升,英德两国的钢产量都比美国还高,让美国出口给谁去?
所以只能出口给法国,俄国倒是也想买,可是被封锁了。黑海、波罗的海都是太容易封锁的海域。这导致俄国只能通过东方,通过铁路大规模采购,法国就只能依赖美国了。法国的军火订单,排满了美国的生产线,赚取的利润比卖粮食丰厚十倍,谁都无法割舍这样的红利。所以美国频繁向英国抗议,声称英国破坏了自由贸易。英国则抨击美国给交战国贩运军火,虽然南北战争时英国也这么干过。
美国则坚持军火只是个别走私情况,但钢材是民用的,不能算军事物资,要求英国释放扣押的美国钢铁运输船。美国甚至一度威胁,要用军舰为商船护航。
国际关系是一张网,这边扯一下,那边就要动一下。英美关系紧张,英国就需要大汉的支持。
英国之前跟大汉也有矛盾,因为大汉也直接向俄国出口军火,英国多次抗议,要求大连造船厂停止向俄国出口各种武器和火炮。英国人不止一次声称,如果没有大汉的军火支撑,俄国人根本坚持不了一年。
这个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因为目前俄军装备的武器,消耗的弹药已经一半来自大汉,能阻止大汉卖给俄国武器的唯一阻碍是俄国人的钱总是不及时。跟美国一样,现在买武器给俄国,是大汉最大的出口项目,不可能禁止。而且已经不止大连造船厂,福建发展了这么多年的小五金工厂也大量接订单,他们以前可没从事过军工生产,以生产锅碗瓢盆起家的这些小工厂,现在转产炮弹、子弹了。相比大炮、步枪这些武器,弹药这种耗材的产能更加难以扩张。
刘勇强得罪得起大连造船厂,可他真得罪不起福建小老板啊,这些人都是乡绅阶层,背后牵扯着整个福建的乡绅集团。
英国在跟美国关系紧张之下,给大汉的压力就减轻了,而且英国跟美国之间,还有一个加拿大问题。英国始终担心美国的强大,会将加拿大夺走。英国甚至希望跟大汉签订一个针对美国的条约,如果美国进攻加拿大,希望大汉提供支持,同时如果美国进攻大汉在北美的殖民地,英国也会予以帮助。
这条约显然不对等,阿拉斯加怕美国人攻击?所以王圆跟英国人来回了几次,反而更针对加拿大的华人移民条约,英国人一开始坚持这是加拿大联邦的政策。在跟美国关系紧张之后,开始松口了。大英帝国似乎也不是完全管不了殖民地。
但在条约各项条款中,很难达成一致。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每个白人移民可以报销船费,免费从加拿大政府获得2000-6000公顷(1公顷相当于15亩)土地。华人入境,却要缴纳50加元的人头费,还没有选举权,不能得到土地。
“怎么能不给予华人移民选举权呢?”
刘勇强对此极为不满,他可以不给,那是体制问题,特殊国情,你们不能不给。
“一亩都不能少!白人2000亩,华人也得2000亩。不是亩?还是公顷!”
很显然根本就谈不拢,这个政策会直接让华人淹没加拿大每一寸能耕种的土地。
最后英国只单方面免除了人头税这个政策,算是向大汉示好。可结盟对抗美国的协议没有达成。
大汉对俄国的武器依然卖的飞起。
相比俄国20多万吨的钢产量,大汉的钢产量受到铁路、战争刺激,不断扩张,去年达到80万,今年铁定超过100万。工业技术虽然可以无限复制,但产能最终还是受到劳动力制约。钢厂可以不断兴建高炉,可铁矿呢,煤矿呢,这些都需要劳动力,在劳动力供应上,大汉恰好有无可匹敌的优势。所以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扩张的潜力,遇到合适的时机,疯狂扩大规模。
这场战争再打两年,大汉估计就能赶英超美了。
建宁七年年中,连英德也撑不住了,给大汉下了一些军事订单。德国人力资源比法国丰富的多,但也只有4000多万人,义务兵役制把青壮年都抽调去打仗了,谁去挖煤,谁去挖铁?产能虽然在扩大,更多是压榨原本的生产力,工人没日没夜的加班而已。
英国人甚至不如德国,人力资源此时还比不上法国,煤铁资源倒是丰富,还有殖民地的产能供应。但英国承担的也多,不但要装备已经超过百万的英国大军,还要向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军队提供武器装备。他们还要建造战舰,继续维持海军优势。
这反而缓和了跟大汉和没美国的矛盾,因为美国的钢铁、军火有了新的市场,英镑比法郎更好赚啊。
到了年底,这场战争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各国都摸索出了突破堑壕的办法,大规模使用胡蒂尔战术,集中火炮攻击一点,掩护精锐部队进行突破。但是武器弹药的消耗也更大了,有大汉在背后支撑的俄国反而展露了优势。因为俄军以前庞大的常备军数量,让他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精锐突击力量。这一点上,义务兵是不可能跟职业兵相比的。
俄国一边对登陆的英军采取防守姿态,一边猛攻薄弱点奥匈军队。选择奥匈作为突破口而不是其他,是有原因的。进攻奥匈,俄国可以两面夹击,一面从俄属波兰,一路从保加利亚方向。如果进攻另一个薄弱点奥斯曼帝国,进攻方向就得调整到亚洲,不利于结束这场欧战。
俄国的意图是,先打爆奥匈,逼奥匈退出战争,这样法俄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德国必然选择停战。英国独木难支,只能接受俄国成功控制保加利亚甚至更进一步,彻底控制海峡的局面。
法国人为了配合俄国,在西线开始发动大规模反击,牵制德军兵力,不让德军增援奥匈帝国。
各方似乎都看出,今年就会分出胜负,纷纷想尽各种方法发力。英国不断从殖民地武装军队,澳大利亚、新西兰几乎大半青壮都进入了军队,加拿大也有三分之一从军。英军总兵力达到了300万人,一次一次尝试突破俄国建立的多瑙河防线。
法军榨干了人力,也只有250万军队,德军稍强武装了400万人。
俄军最恐怖,成功武装了600万人。
俄国自己是不可能有这个实力的,但法国以越南殖民地作抵押给俄国提供了财政担保,法国无限制支持俄国的扩军计划,因为法国自己实在是扩不动了,现在只期盼俄国这台蒸汽压路机能狠狠压过匈牙利平原,攻陷维也纳。
法俄的计划实现了一半,俄国压路机确实成功开进了匈牙利平原,却没能碾压维也纳。因为就在奥匈崩溃之前,德军不得不紧急增员。持续进行旋转门攻势,一再扑向法国北方的德军被削弱了。施里芬计划宣布破产。
结束战斗的希望破灭,双方军队的士气都到了濒临崩溃的阶段,此时链条从最细的部分断裂。
不是俄国。
而是奥斯曼帝国,前线的奥斯曼青年军官们发动了兵变,调转枪口返回伊斯坦布尔,建立了青年革命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第二个崩溃的是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的军队是俄国一手训练的,军官都毕业于俄国。军队中充满亲俄情绪,虽然因政治原因,这次站在俄国对立面,可军队中的亲俄派实力强大,终于有几个师阵前倒戈。
保加利亚军队的倒戈虽然规模不大,却造成了巨大的防线漏洞,加上奥斯曼帝国退出,英国在巴尔干的战局呈现崩溃状态。
刚刚在匈牙利受阻的俄军索性大规模撤退,调整方向猛攻英军,英军几乎以崩塌的状态向港口撤退。
战争就此结束,以俄国在保加利亚策划军事政变绑架保加利亚大公开始,又以俄国在保加利亚军队中策划军事政变,突破英军防线结束。
当溃败的英军上百万人沦为俄军俘虏,士气完全丧失的残余部队收缩在港口等待撤退之时,终于通过中立国瑞士,提出停战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