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 分类: | 字数:6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0章 经济战场
法国施压让施耐德家族撤出闽辽,这种规模的工业输出,法国知道意味着什么。闽辽也不支持施耐德公司,三千人技术人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工厂,如今还在扩大,人数已经增加到上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对施耐德家族而言,这是他们的私有产业,前景太好了,因为东北实在是太适合发展重工业。这里的产品通过大连港口输出,已经占据了大清、朝鲜、日本和越南市场,连英国钢铁都没法跟他们竞争。
这里正在大修铁路,发展军事力量,这些都是利润极为丰厚,也是施耐德家族最擅长的领域。
法国政府让他们离开,是不想让竞争对手变强,闽辽不帮他们,因为他们走了,这庞大的资产瞬间就能被大连造船厂接手。
只有施耐德家族在为自己的利益孤军奋战,这是一场经济的战斗,商人是参战的士兵。
与此同时,英资在中国却风生水起。即便是跟闽辽政治关系上下起伏的时候,他们在这个政权治下的经济利益都稳步提高。
在台湾,英国人占据了这里三分之一的茶园,庞大的英国资本开辟了大量的茶山,获准了修建铁路的权利,将茶叶不断输送到港口,然后卖回英国。在这里经营茶叶生意,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气候适宜,而且有无数经验丰富的茶叶工人可以招募。短短几年时间,就让在印度经营茶叶变得无利可图,那里唯一的优势,或许只剩下距离较近这一点了。但运输上反而不占优势,因为这里的规模,让每一艘茶船能最快的装满船舱,在印度他们则要等待很久。
跟英国的合作,让福建保住了自己成体系的茶叶产业,依旧占据世界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场,福建成了茶叶的代名词,成了茶叶的品牌,定义了茶叶的概念。印度茶也好,印尼茶也好,但凡味道不同,那就是次等货的口感,不但价格低,产量还小。
茶叶产业的持续增长,又为福建引来了工业化技术。工业技术是有门槛的,初期肯定会赔钱。只有最有优势的产业,最能承担工业化初期的成本。当无数中小茶厂引入蒸汽机,于是上下游市场出现,煤炭开始大批量进入各个城镇,价格开始下降。而蒸汽机的制造,也成了一项产业,价格也被打了下来。熟悉蒸汽机的工人多了起来,开始在其他行业利用这种动力。
辽东钢铁涌入福建,出现了第一批使用蒸汽机将优质钢铁锻压成铁锅、铁铲等各种小工具,然后通过闽商在南洋的商业网络,将这些小商品卖给越南人,菲律宾人,马来西亚人,别看规模小,利润薄,但总量不可小觑,每年出口额也高达千万两银子。
小生意的逐步积累,工业技术的逐步提高,小工厂能做的东西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精湛,一些小工厂里也出现了一些天赋异禀,非科班出身,却极富创造力的工业家,是他们,而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术人才在一项项具体的手艺中,引入蒸汽动力,进行工业化的。
刘勇强非常欣喜看到这两年的这些变化,他知道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只是现在还没有成气候。福建出现了100家使用动力的小五金工厂。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但凡某个家族的某一个人掌握了一项发财之道,其他人立马就扑上去了。小五金加工这个行业,算是被他们压到最低价格了。
所以他现在根本就不怕法国撤离,施耐德公司试图找他帮忙,给他一批军事订单,让他们能喘口气,刘勇强也拒绝了。
这种经济战,就让搞经济的人去办,他只能提供政策作为武器。
至于英国人,目前还是以合作为主。但最近他打算对英国人动手,准确的说是捞的盆满钵满的英资下手。
刀不是刘勇强自己打造的,而是英国人递到手里的。
小银行家找他帮忙,因为他打算对汇丰银行进行一次奇袭。
汇丰银行已经成立七年,同样的经营模式,同样的专业操作,让他成了科利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双方公平竞争,汇丰的操作明显更有气象,背后有更多的英国银行资本,成立当年就在伦敦、巴黎开设分行。汇丰在上海发行的银行券非常坚挺,跟科利银行竞争激烈。科利银行一直都想打倒汇丰,原本没什么机会,因为对方的经营同样稳健,有专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储备金又雄厚。
可今年全世界爆发经济危机,银根紧张。美国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破产,连一些铁路公司都揭不开锅,修了一半的铁路没有融资直接丢了。欧洲普法战争或许是这场灾难的起源,至今都有些缓不过劲。这时候,汇丰冒险给左宗棠提供3000万两银子的贷款。这种生意以前一直都是科利银行垄断,这更让小银行家不满,认为汇丰动了他的蛋糕。
“你有把握吗?”
商战这种事,一棍子打不死敌人,自己就会受到反扑,而且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只有过后才能收割蛋糕。
“有。汇丰这笔贷款并没能全部消化,其中1000万两还在他们自己手里捂着。汇丰的银根紧张,这时候只要挤兑,他肯定破产。”
这种巨额融资,汇丰这样的大银行一般都不会捂在自己手里。他们将自己的资金借给大客户,比如左宗棠,收取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利息,然后将这些债务化整为零,卖给钱庄、票号这些小金融机构,他们大概从中抽两三个点的利润,然后迅速套现。
可这笔款子,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到处钱紧,汇丰并没有全部卖出去。他们的资金也不全是自己的,很多都是发行银行券吸取来的资金,是储户和使用银行卷的客户的钱。这时候大批人拿着存折、支票和银行卷去兑换现银,汇丰瞬间就会倒闭。倒不是亏了钱,而是资金链断了。
“那你就去干吧,我全力支持你。”
科利可是自己的银行,刘勇强始终保持控股,一再扩大股本,如今资本金1000万银元,他还是占股51%,而华人股本高达80%以上,基本可以当成华资银行来看了,只是操盘的是一个英国银行家罢了。
“香港那边肯定会帮他们,汇丰在香港有发钞权。这对我们很不利,我希望闽辽能给与科利银行同样的权力。”
这是小银行家求助刘勇强的目的。
这件事他说过很多回了,希望取得闽辽的发钞权。闽辽至今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因为不需要。科利银行的银行券早就流通闽辽多年,早就在事实上成为老百姓使用的法定货币。
给一个名义上的发钞权,只是将官方信用注入银行,刘勇强有些犹豫。他迟早是要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而且是顺应大势搞金本位,只是黄金短缺,中国是一个白银帝国,改革的成本太高,一直下不来决心。
两人商量了很久,刘勇强还是没给科利银行想要的发钞权,但下达了正式公文,科利银行的银行券可以通行闽辽地区,官府将以科利银行卷作为税收货币。一部分赋予了它法定货币的功能。
有这个基础,科利银行终于启动了。
于是当李鸿章、王圆还在谈判桌上跟法国人较量的时候,一场经济战悄然在上海这个金融市场揭开战幕。
突然有小道消息传出,汇丰银行要倒闭,他们银库里的钱已经抽干,发行的银行券根本兑不出银子。
客户们开始涌入汇丰银行兑现银,一开始汇丰银行还能撑住,可很快大客户一个个纷纷上门,这就有点撑不住了。开始紧急收账,将银行借给钱庄、票号的账收回来。这又导致小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上海。
大挤兑开始了,不止汇丰银行,所有外国银行都受到了冲击。英资、法资、德资银行全部被挤兑,科利银行也不例外。
这本就是一场以本伤人的战争,真刀真枪,拼的就是谁有钱。银行之间战争的弹药,正是金钱本身。因为是科利银行发动的,所以他早有准备,囤积了大量现金,结清了很多账款,收缩银根。
于是成功靠硬实力撑过第一波危机,就在小银行家以为战争结束,之后可以等待收割红利的时候。这场战争以他没估计到的规模还在扩大,大量钱庄倒闭,上海的贸易都受到影响。原本货船到期,都有合作的钱庄开出庄票,作为交货期间资金流转凭证,从而让大额贸易不需要现金周转,这玩的都是信用。钱庄倒闭后,货船卖不出货,买不来货,货物大量积压。
幸存的少量银行紧捂着银库不敢放贷,而且这种规模的贷款本身,就不是靠自有资金能做的,靠的都是信用。而信用的初始来源,是金库里的金银。
这场经济危机,相当于打击了整个银行业的信用。从上海传导到了全国各地,而科利、汇丰这种全国性大银行,各地资金都收紧,都在面临挤兑。汇丰已经开始对不出钱,试图增资度过难关,可欧洲也抽不出来钱。香港的货币发行权以前是利器,让他们可以从香港筹集到大量现金,现在则成了死穴,因为香港也开始挤兑了。港府硬撑汇丰,制止挤兑,出台各种政策。
科利突然头大,紧急找到刘勇强。
“这次汇丰肯定死了,但我们可能也会跟着死。”
本以为是一场突袭,没想到成了同归于尽。
“闽辽的法定货币,加一笔现金注资。政策我有很多,但钱只有一千万两。”
就看小银行家怎么操作了。
他开始跟闽辽政府谈判,最后收了闽辽1000万两注资,将科利银行50%的股份让给闽辽政府。其实可以不卖,但卖给政府后,他认为可以得到更多。有了政府背景,接着获得发钞权,信用更坚挺。
于是他先尝试在闽辽地区恢复业务,这里人对政府的信心能转移到对科利银行上,嗯,现在名字改了,叫闽辽科利银行,主动加了前缀,到处宣扬闽辽政府的入股。
闽辽业务恢复的很成功,有当地政府作保,商人又不可能不交易。于是钱和信用都开始在闽辽银行账上流动起来。
而汇丰等银行信用破产,硬撑到年底,眼看业务恢复无望。宣布接受科利银行收购,成为科利银行控股银行,并宣布退出银行卷发行领域,成为一家专注于储蓄贷款业务的普通银行。
闽辽科利银行开始坐享金融业丰厚的蛋糕,成为唯一的大赢家。在各口岸确定了当之无愧的第一银行地位,发行的银行券也自然带有法定货币的特征,畅通无阻。并联合各大外资银行,本土钱业公会,建立东方银钱行会,引入英国银行业规范。一家家银行主动放弃银行券发行——不放弃的无法加入这个行会,改为流通科利银行券。科利银行支持各大银行的业务发展,为他们提供信用保证,相当于确立了自己中央银行的地位。
这场经济暗战中,英国政府自始至终都没什么太大作为,因为伊犁的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们很想支持清政府收回伊犁,但清政府自己仿佛不太感兴趣,他们似乎更渴望跟俄国进行合作。
但是伊犁英国鞭长莫及,为了防止俄国人在这里彻底站稳脚跟,他们打算亲自上场,同治十三年初,英属印度军队开进了阿富汗,提前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再次挑战帝国坟场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