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 分类: | 字数:6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章 就是一千杆
上海的繁荣有点让刘勇强惊叹,咸丰四年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他以前想都想象不到。
奢华建筑确实没有现代社会那么多,但繁忙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到处都是人,不知道的以为进入了旅游旺季,实际上这只是日常活动罢了。
太平天国肆虐长江流域,非但没有给上海带来影响,反倒带来了一场千载难逢的机遇。
这个长江龙头,靠的是长江贸易。刘勇强本以为贸易会大受影响,结果还真不是。
太平天国从武昌到南京,一路攻城掠地,杀人无数,普通人只能听天由命,有的被裹挟进入太平军,有的幸运躲了过去,但有钱人只会跑。大量富人一路躲入上海,当然更多的穷人逃难至此。
穷人带来了人力资源,富人带来了资本,上海打通了通向世界的市场,人、资本、市场三要素聚集,想不发展都难。所以在太平天国战乱中,上海是以一种野蛮的方式发展。
至于贸易受限,不存在的,太平军也好,清廷势力也罢,都想着将货物卖到上海,因为他们都想从这里买武器装备。
这导致上海过于拥挤,发展十年时间,租界的土地就不够用了。刘勇强逛了一圈,听到了不少趣闻,一开始上海的洋人公使想把逃到这里的中国人赶出去,结果一群洋商闯到公使办公室大吵大闹不同意,她们只想发财,中国人进来才好做生意。
不关心这些趣闻,刘勇强带着四个人跟洋行谈生意之前,先找了地方住下,一个宁波人开的旅店,条件比厦门那里要差一些,还不管吃,但价格便宜,一天只要1钱银子。接着上街逛到了一个裁缝铺,可以做中西成衣,也是宁波人开的。
狠心花了三十两给自己定做了一套高档湖州丝绸青缎长衫,四个亲兵一人一套10两的素绸长袍。
买衣服是为了彰显身份,在厦门的时候,穿着破旧衣服,明显感受到了洋行的蔑视。买长衫而不是西装,是因为回了福建他还能穿。
在旅店等了两天,衣服送来才去走访洋行。
上海的洋行就是比厦门要强一点,不但人客气,好说话,态度也热情。而且经营也更加规范,每家洋行都雇佣了中国人招揽生意,刘勇强先后见过了从香港跟过来的买办,宁波来的买办,还有上海本地的买办。怡和、汇丰等大洋行都走了一边,开价比厦门良心了一些,已经压倒了刘勇强的心理价位80两。
他也倾向于跟大洋行合作,比较放心。
而且可以砍价。
“我要的多,第一批先买1000杆,等好用后面还会继续买。”
刘勇强拿出销售的忽悠技能。
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买办,操着一口广式官话,不断讨价还价。
“70两,不能再少了。”
这是宝顺洋行的买办徐荣村。
“70两以上我不考虑。”
刘勇强吃准了对方还没让到底价,这是他丰富的销售经验带给他的直觉。
“大人。1000杆洋枪,70两,这笔生意做成了,少不了大人的好处。”
徐荣村悄悄拉着刘勇强的手,在袖子里偷偷钩他的手指。
刘勇强心里生出恶心,却知道这是某种讲价的方式,意思是能给他多少回扣。
刘勇强不买账:“68两,一口价。”
徐荣村叹了口气,仿佛吃了很大的亏一样:“成交。不过大人得付三成订金!”
“订金?没有。福建李提督买枪,你还信不过?”
李廷钰升官了,因为收复厦门的功劳,被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目的是让他继续剿灭小刀会残党,那批人现在在台湾海峡一带出没,原水师提督办事不利,被撤了。
这些信息,还是刘勇强在跟几个洋行谈生意的时候得知的,不久前的事情,他们竟然都知道了。
“李大人买枪,也不能坏了规矩不是。”
“最多一千两!”
刘勇强据理力争,其实他也不打算把钱带回去,太沉了,3000两银子,重达200斤。来回路上都是风险,四个亲兵当成命一样护着,看谁都像贼。
“三千两。”
“两千两。”
最后以2500两谈妥,这个价格似乎在暗示什么。
谈好价格,签订合同,约定收货流程。宝顺洋行会将货直接发到厦门,将提货单送到同安,然后由李提督派人拿提货单去提货。此时西方的一整套海运流程,已经非常严谨。
谈成了买卖,回福建的心情都是轻松的。
一来一回,一个月过去了。
返回同安的时候,李云梯还在,他爸爸已经不在了,奔赴厦门作战,带走了一批精锐,校场上只剩下了2000新兵,其中就包括刘勇强所在的王二小队。
“枪呢?”
李云梯带着期待看着刘勇强空手而回。
“还没发货,从英国发过来,最快也得明年了。”
“钱呢?”
“交定金了。买了一千杆!”
枪没买到,钱没了。李云梯顿时没了好心情,让他心情更糟的还在后头。
“大人。我买了1000杆,一杆68两,这是最低价了。所以还有一批尾款需要大人去筹措,否则到时候提不到货的。”
李云梯不由眼前发黑,突然就欠了6万8000两银子。
结果刘勇强这边还喋喋不休:“我知道大人要买1000杆洋枪,所以谈了很久,才谈到了这个好价格。”
“行了。你先下去吧。”
李云梯脑子疼,对刘勇强充满了不信任。
等他走后,仔仔细细盘查了四个亲族亲兵,从头到尾问了一遍,得知刘勇强先带他们去了厦门,跟洋人直接谈。后来去了上海,跟买办谈。前前后后都没碰过银子,除了置办了一身衣服外,没给自己花过一分钱。
亲兵还为刘勇强说了几句好话:“买衣服也是为了谈生意方便,没身好衣裳,洋人都看不起。”
李云梯摆摆手:“知道了。不能丢了咱福建人的脸,该买的。”
衣服都是小钱,前后不到一百两,后面的六万多两该从哪里弄去啊。
“家父在厦门,他身边不能没有人,你们尽快赶去吧。我写封信给我带去。”
信中李云梯将情况跟他父亲说了一遍,多少还替刘勇强辩护了几句,一千杆洋枪,他是真心想要。回信不久也收到了,他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父亲只回了‘知道了’三个字。分辨不出父亲的喜怒,让他忐忑不安。
刘勇强又恢复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每天督促众人练枪,他不督促,系统不给积分。徒弟偷懒没有进步,系统也不给,他不得不认真。
他的徒弟现在多了起来,前前后后收了三十六个。以前不敢随便收徒,是做贼心虚,自己心里打的算盘是通过这种方式拉帮结派,怕被李云梯盯上,李云梯现在都想让他教乡勇练枪,就没多少顾虑了。
只收了三十六人,也是有目的的。这三十六人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家庭出身基本都是中小地主,而且主要是中小地主家的小儿子,金贵的长子长孙人家舍不得拉出来,比如王二就是他家的老二。似乎李云梯也是家里老二,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听说他大哥在乡下照顾家产,而且年纪也大了,都快五十了,过不来军旅生涯。
有了三十六个地主少爷土地,将来就能拉出三十六队士兵,几百人的起家武装就有了。
每天教这些少爷羔子练武,积分唰唰的增长,平均一天30左右,总有几个偷懒的。
积分不用节省,很快又兑换了一套技能,还是枪法。不过不是花招套路,而是刺刀术,打算将来搭配洋枪使用。
射击技术他还没掌握,暂时不急着兑换,连枪都没有,还不知道买来的枪什么型号,根据他的判断,射击精通体系下,肯定会分门别类,有各种射击技巧,得专业对口,否则积分就浪费了。
很快就不用操心积分问题了,因为太多了。
除了留下100积分准备随时兑换枪法之外,开始兑换各种以前看不上的冷兵器技能,很快刀法、剑法、拳法,各种格斗技能精通了十几种。他现在信心十足,说话都有底气了,觉得他怎么都算得上一代武术大师,跟广东黄飞鸿比起来,只高不低。
不时展示几手武艺,更让徒弟们崇拜的不要不要的,伺候起这个师父来格外殷勤。地主家的少爷们,时不时能给刘勇强提供一只烧鸡,改善改善生活。
快乐的日子就这么到了年后,军营里人少了一大半。
都回家过年去了。
这些壮丁,李家不给发工资,只管饭。逢年过节也挡不住他们放假,除了节庆,春秋两季也得放假,因为人家还得干农活,王二这个地主家的儿子不用回家,其他佃户家的儿子可不敢不回家。
这就是一群民兵!
只有百十个无家可归的壮丁留在军营,包括刘勇强在内。
过完正月十五,才陆续有乡勇回营,许多人大包小包带了不少东西,王二给刘勇强带了一身上好的细布衣服,说是他爹给刘勇强准备的谢师礼。王二过年回家在乡亲面前耍了一套枪法,很是给家里长脸。
陆续收到不少礼物,都不算重,价值不会超过一两。基本是常用物品,甚至有人送了笔墨纸砚和几本书。
闲来刘勇强也会看上几眼,文言文对他这个文史专业出身的大学生来说不算多大困难,多读读总能了解其意,反倒是繁体字有点麻烦,看了多日之后,才逐个将所有字认全。
当他开始读书的时候,几个徒弟开始露出不一样的崇拜神情。读书人在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受尊敬的,因为识字率太低,一百个人里都不一定有一个人识字。就是他收的那三十六个徒弟,尽管是地主家庭出身,也不是人人识字,只有十个粗通文字。
王二更是连字都认不全,就是因为读不进去书,才被他父亲送来当壮丁。
“想学吗?”
几个徒弟纷纷摇头。
“不想学也得学。”
刘勇强决定给他们扫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