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科技就是力量
作者:玄武仙墓 | 分类: | 字数:42.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79章 通货紧缩
大殿内。
随着唐俭话落,殿内众人,也尽皆陷入沉思之中。
他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为大唐将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其实,无论是皇帝也好、还是文臣武将也罢,对于开疆拓土的功绩,都是非常向往的。
但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
除去国力、民生、军备等硬性需求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动力”问题。
这个所谓的“动力”,指的自然就是陌生疆域的价值及其吸引力了。
例如汉武帝,为什么要远征大宛?还不是因为那里有宝马?
为什么要控制西域?还不是因为那里有美……咳~,有各种丰富的物产吗?
李世民缓缓扫望众人一眼:“唐卿此言不错,这世上,没有无用之地,只是我等尚未发现而已。
自古以来,世间万物,唯有德者居之,不知诸卿有何意见?”
长孙无忌当即开口:“陛下说的是,番邦胡人不识礼数,空据宝地而不自知,我大唐却有责任对其施以教化!”
“臣等附议!”
其余众人也纷纷开口附和。
“好,既如此,那就依唐卿之言,对周邦各国进行探查吧!”
“臣等领命!”
贞观八年的第一次小型御前会议,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参与的人数不多,但制定出的政策,却是关乎到了大唐未来千百年的国运。
会议结束之后,李世民让所有人都散去了,唯独留下了李愔与李承乾二人。
李世民看向李愔,“那王玄策,离开长安多久了?”
李愔想了想,“阿耶,算算日子,差不多已经有半年多了!”
“为何这么久了,还没有一点儿消息传来?”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王玄策此行,除去为了对付倭人铺路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探查白银的情况。
自从李愔弄出那个新式纺织技术之后,绢帛的价格,也是一降再降。
这新式纺纱技术,为百姓提供了廉价的布匹,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加大了人们对布匹的需求量。
需求量上去了,作坊的规模自然也要扩大,如此一来就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做工赚钱,如此一来,便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国家提升了税收。
而这,也就进一步诠释了什么叫做科技改变生活。
新式纺纱技术是好的,科技也是好的,但随着绢帛的不断降价,一个很大的弊端也就凸显了出来。
在过去的时候,绢帛是能够直接当钱花的,人们出行采购,不是带铜钱就是带绢帛。
而今,随着绢帛的价格不断下降、产量也在不断提升,它的货币价值,也随之消失。
如此一来,大唐的市面上,就只剩下一个铜钱,作为流通货币了。
但问题是,铜钱本身的数量就不多,在过去的时候,朝廷就经常因为缺少铜钱而头疼不已。
如今,随着工商业的越加繁荣,铜钱稀少的弊端,也越加明显了起来。
铜钱少了,其价值就会增高,相对应的,各种商品价格就会随之降低。
表面上看起来,物价降低对百姓有好处,人们可以购买更加便宜的东西,但往深了看,却有着难以想象的灾难。
商品价格的持续降低,就会减少生产者的利润甚至是出现亏损,人们就不愿意在从事商品生产。
如此一来就会引发一系列恶性后果,劳动力供给大于生产需求、工人收入逐步降低,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是出现经济上的大衰退。
这种情况,在后世,被称作——通货紧缩。
所以,此时大唐,也是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载体,用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货币体系,好维持目前正在高速发展的工商业。
而李愔先前所提及的白银,恰好正是大唐目前所急需的。
所以,对于王玄策那边迟迟没有消息传来,李世民心中自然也是有些焦急。
李愔见状,也开口安慰道:“阿耶,您也不必着急,说不定王玄策他们现在已经到了倭国了,只是因为隔着茫茫大海,无法及时传递消息而已!”
“唉,为父担心,他们会不会在海上出了什么事?毕竟渡海一事,也没那么容易!”
李世民叹息一声,脸上仍旧带着一丝担忧。
去年的时候,他也派人搜集了不少关于海上航行的事情,虽然海运成本低廉,也更加快捷,但却需要面对方向、海浪、暴风等危险,一个不慎就会葬身茫茫大海,比之横穿沙漠,还要危险几分。
一旁的李承乾建议道:“阿耶,如果您实在担心的话,不妨派遣使臣去一趟新罗,让他们派人帮忙查探一下!”
“这件事情怕是很难了,根据辽东那边的情报来看,近年来高句丽与百济来往密切,切断了新罗与我大唐的联系,似乎有吞并新罗的想法!”
说起辽东的情势,李世民也是一脸的无奈。
李愔开口说道:“阿耶,虽然眼下咱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收拾那个高句丽,但也需要提前做好布置才行。
毕竟,想要去往倭国、并安稳的开采那边的白银,高句丽是永远无法忽视的存在,只有彻底将整个辽东地区纳入控制范围之内,才可确保无虞!”
“说的不错,为父之所以把你们兄弟留下,就是想与你们商议一下这件事情。”
对于李愔的说法,李世民一脸认同的点了点头,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对于那个一直搞事情的高句丽,李世民也是恨的牙痒痒,早就想收拾他们了。
但是,眼下吐谷浑那边也在搞事情,相比于遥远的辽东,显然吐谷浑的威胁要更大一些。
再有就是,当年的杨广,集前隋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都是以失败告终,不仅将杨坚留下的家底给打空了,最后还亡了国。
虽说隋朝灭亡并非全都是因为征伐高句丽,但那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这前车之鉴,自然也让朝堂上的人们,多少有些担忧,万一大唐也失败了,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在对付高句丽一事上,李世民也只能跟自己的儿子说一说,并没有跟朝臣商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