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武侠召唤系统之诸葛称帝

作者: | 分类:历史 | 字数:67.3万

第203章 南征北战

书名:武侠召唤系统之诸葛称帝 作者: 字数:3178 更新时间:2024-11-17 04:41:59

刘备死后,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署,让诸葛亮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又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决。诸葛亮从此开始了主政生涯

其时南方几郡同时起兵叛乱,诸葛亮考虑到新遭国丧,故此不便派兵**,且派遣使者访问吴国,加强与吴国的亲善友好关系,于是两国结为盟国。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到秋天南方叛乱被彻底平定。诸葛亮南征是主政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用兵,可是这时候的蜀国其实其实兵马并不多,所以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攻心的策略。再次最着名的就是七擒七纵,诸葛亮来到南中不断取得胜利,而且俘虏了孟获,孟获是被当地少数民族和汉人所敬仰的人。

诸葛亮就放了孟获,让他军营中参观,问孟获:“我的营寨怎么样。“

孟获说:“我以前不知道虚实,如果知道虚实,一定容易胜。“

诸葛亮笑着放走孟获,总共七次,诸葛亮还要放走孟获,孟获才服输答应不造反。没有写明这些仗都是怎么打的,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心胸和韬略。从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一句说明其实胜利并不容易。

诸葛亮给这些少数民族带来耕种和织布的技术,为民族融合做出一定贡献,不过军费由这些地区承担,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这次南征解决后顾之忧,而且没有任用官员,让当地人自己治理。以后这里没有出现大规模反叛,可见诸葛亮政策有一定效果。

南征回来诸葛亮训练兵马,准备北伐。写下着名的出师表

现在天下一分为三,而我蜀汉国力困乏,确实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然而宫中侍卫近臣勤奋不懈,前方忠诚将士忘死舍生,只是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恩荣,想转用来报答陛下。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兼听各方意见,以继承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奋仁人志士的精神,不可妄自菲薄,谈吐不顾原则,以致阻塞臣民忠心劝谏的言路。

宫廷与官府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一视同仁。

如果有作恶犯法或行善尽忠的人和事,都应该交给有关主管官员判定对他们的惩处或嘉赏,以显示陛下的公正严明,不可偏见行私,使宫廷内外的法度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良诚实之人,他们的心志思想忠诚纯洁,所以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任用。

臣下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同他们商量,然后施行,这样定能补偏救缺,收到集思广益的成效。

将军向宠,言行公正、性情和善,精晓军事,以前先帝曾予试用,称赞他是有才有能之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都督。

臣下认为军中之事,都可先与他商议,这样定能使军内和睦、进退配合,将卒配备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盛强大的主要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弱颓败的重要祸根。

先帝在世时,常常与臣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为桓、灵二帝叹息痛心。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都是忠诚可靠、誓死守节的贤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兴盛汉室就指日可待了。

“臣下本是普通百姓,自己耕食于南阳,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手下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臣下卑贱浅陋,屈驾亲谒,三顾茅庐求访微臣,向臣下询问天下大事,臣因此感激不已,便答允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上军事失利,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自是至今已是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臣为事谨慎,所以在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臣。

臣自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愁虑叹息,惟恐所托之事不能收到成效,以至损伤先帝知人之明,因而五月渡过泸水,率军深入不毛之地。

如今南方已被平定,兵力战具准备充足,应该鼓励督领全军,北定中原,竭尽自己的平庸才能,铲除凶险奸恶的敌人,兴复汉室,使国都能返迁洛阳。

这即是臣下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国事、进献忠言,此乃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臣下,讨伐无成绩,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德行之忠言,则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怠慢失职之过。

陛下也应当自我多加深思,向群臣征询治国良策,明鉴和采纳正确的意见,牢记先帝在遗诏中的告诫。

这样臣下就受恩非浅、感激至深。

现在为臣即将远离陛下,起草此表,泪如雨下,不知所言是否得当。”

其实出师表大家熟悉,都说诸葛亮没有选拔人才,蜀国无人才是诸葛亮造成的显然不是事实,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选拔出很多人才,比如继任者蒋琬,费祎,魏国降将姜维这些都是诸葛亮选拔,这些人才至少支撑诸葛亮死后,二十几年蜀国江山。说诸葛亮嫉贤妒能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诸葛亮亲自攻打祁山军容整齐,赏惩肃严,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蜀,一时间整个关中地区震动惊惧。取得一定的成功,诸葛亮任用马谡在街亭败给张颌,虽然是马谡不听调动,但是诸葛亮是有责任的。

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退军汉中,处死马谡,向全军承认错误,并向后主上奏说:“臣下以浅薄的才能,担当了不能胜任的职务,亲自领受君令和所赐锦旗斧钺以激励三军,却未能按照规章、严明军纪,面临大事而犹豫决策,以致发生了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箕谷发兵失于处事不谨慎,其责任都由于为臣用人不当。

臣下既无知人之明,考虑问题又多有糊涂之处,依据《春秋》军事失利先罚主帅的典则,此次战争失误的主要责任在臣。自请降职三级,以罚过错。”于是后主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仍如以前一样总管全国军政。

这次征伐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为魏国没有想到,诸葛亮会去攻打魏国,诸葛亮斩了马谡,而且自己自请降职。

当时就有人觉得诸葛亮不该斩马谡,可是诸葛亮一向公正严明,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孩子,就请求诸葛瑾把诸葛乔给自己做儿子,诸葛亮很喜爱他,但还是让他参加艰苦的运粮工作,其实诸葛亮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身作则,杀马谡也是这样,从来不包庇亲近的人,而诸葛亮降职,虽然实际职务和从前一样,但诸葛亮没有推脱过错,其实人都是这样看见别人错误容易,看见自己错误难,认错更难。看曹操面对错误时知错,改错,但是从不认错,可见认错其实相对来说更难。

后来诸葛亮在这年的冬天又出

征都来得快去的也快,是粮草不济而撤退,粮草是限制诸葛亮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撤退时候斩杀了王双。

整体上没有成功,有小的胜利。

229诸葛亮派遣陈式领兵攻打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领众军准备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领兵进取建威,郭淮只得退守雍州,诸葛亮于是平定武都、阴平二郡。取得了小的成功。但成就并不大。

诸葛亮吸取教训在231年再次兵出祁山,用木牛运送物资,这次准备充分,可是却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敌人,这次虽然是两人正式交手,可在这之前就有过智谋的碰撞,比如诸葛亮想策反孟达,可是被司马懿察觉,迅速剿灭孟达。

而这次交手,司马懿的策略很简单就是不交战,坚守不出,诸葛亮被迫撤退,撤军部队不散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容易被追杀。可是诸葛亮做了严密防守。

根据魏略中记载司马懿派张颌去追,张颌对司马懿说:“兵法上说围城一定要留出一条路,回去的敌人不要追赶。司马懿不听。张颌不得已追击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乱箭穿身。这是魏略当中的记载,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根本看不出与诸葛亮交手的是司马懿,而是张颌。为什么会这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国人,后来归降于晋朝,而司马懿是晋朝的奠基者,所以有些话不方便说,其实陈寿的父亲因为触犯军法被诸葛亮处置了,有人说是杀了,有人说是关进牢狱。

但陈寿还能相对公正的为诸葛亮做传,抛开私人恩怨,只从历史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去写已经很不简单了。其实陈寿为诸葛亮做传记已经冒了很大风险。所以陈寿也是了不起的。

诸葛亮回到蜀国后没多久再次出兵,也是最后一次,纵观诸葛亮这几次出兵第一次时机很好,但用人失误,其他几次因为缺少粮草,小胜而回,也可以说没有实现目标。